张氏祠堂“克绥厥猷”和“对 扬 休 命

张氏祠堂“克绥厥猷”和“对
扬 休
命在参加温州文脉之旅龙湾站之后,有两个问题一直搞不懂,一个是张璁家庙的牌坊上写着的“对扬休命”一个是张天麟庙的“克绥绥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由于才疏学浅,一直想不明白。问了一些重量级的文人,也不得其意,以前也寻找网络,希望能得到解释,也是无功而返,现在还需在百度上寻找答案。于是再来百度一下,果然如愿以偿。其中奥妙,原来如此。现再录于此,以为自己存档:
“克绥厥猷”, 典出《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祗。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
故事背景: 今虽大唐盛世,然国家初定,害群之马亦有之,积物殓财。“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于是奋起三尺青锋,拔剑除害,仁人本色者也。“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倘义之所存,人人为之,则有法亦如同虚设也。因此,见为富不仁者,当拔剑而起,挺身而出,为鳏寡孤独谋大利者也。
商汤讨伐暴君桀,革除夏朝的王命,回到国都亳之后,将伐桀大义诰示天下,即作《汤诰》。此句意为天帝将善道赋予下民,使民有常性,那么能顺乎其道的则为天子。
建极绥猷
为乾隆皇帝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2出处建极:典出《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建,立也。极,中也。孔安国传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周武王伐殷胜利,商纣王自焚。遭纣王囚禁的箕子(纣王叔父)重得自由 建极绥猷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太和殿匾额上的四字,匾额在太和殿内,是故宫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的维修时,故宫博物院专家依照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旧照片,历时一年,于2002年9月成功复制的。建极绥猷含义为: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太和殿内景
。武王拜访箕子,请教天道,箕子为他讲解天地大法。“洪范”即“宏大的法则”。其中箕子讲述的第五条为“皇极”,意为人君为众民之主,当自己先建立宏大中正之道,然后教化人民。
绥猷:典出《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道,法则。商汤讨伐暴君桀,革除夏朝的王命,回到国都亳之后,将伐桀大义诰示天下,即作《汤诰》。此句意为天帝将善道赋予下民,使民有常性,那么能顺乎其道的则为天子。
3详细解释建:建立、创设。
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
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
猷:道,法则。
建极绥猷含义为: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另解:建:建立、创设。
极: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最高的地位。特指君位 。
建用皇极。——《书·洪范》
绥:suí。从糸(mì),从妥,车中把也。——《说文》。安抚。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猷:yóu。计划;谋划,道;法则,功业;功绩
建极绥猷的含义:君临天下,建立雄伟强大的国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万世之功业。
亦作“ 对敭 ”。 1.古代常语,屡见于金文。凡臣受君赐时多用之,兼有答谢、颂扬之意。《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孔传:“对,答也。答受美命而称扬之。”《诗·大雅·江汉》:“ 虎 拜稽首,对扬王休,作 召公 考,天子万寿。” 朱熹 集传:“言穆公 既受赐,遂答称天子之美命,作 康公 之庙器,而勒策王命之辞以考其成,且祝天子以万寿也。”
2.转为偏义,谓答谢,报答。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虔恭夙夜,不敢荒寧,用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不能尽忠竭节,对敭王休,策蹇勱駑,祇奉皇眷。”
3. 唐 宋 以来为官吏除授后谢恩的一种仪式。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吏部流内銓,每除官,皆云权判。正衙谢,復正谢前殿,引选人谢辞。繇 唐 以来,谓之对扬。”
4.犹比美。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魏文帝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高楼’十餘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5.面君奏对。《魏书·儒林传序》:“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唐 杜甫 《赠李十八秘书别三十韵》:“对敭抚士卒,乾没费仓储。” 仇兆鳌注引 朱鹤龄 曰:“其奏对君前,当以师老财匱为言。”《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 胡三省 注:“对扬,本於 傅説 、 召虎 。对,答也;扬,称也。后人遂以面对敷奏为对扬。”
6.答问。《<孝经>序》 邢昺 疏引 刘炫 《述义》:“ 炫 谓 孔子 自作《孝经》……假 曾子之言,以为对扬之体,非 曾子 实有问也。”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