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改故事
(2015-10-31 19:24:55)
标签:
教育文化 |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沒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作文要求: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但允许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题目自拟。
作文交上来了,一百多篇习作有的脱离材料、有的只写了三言两语、有的题目拟得太大:什么“论孔子思想”、什么“论道德”、什么“论人性”。五花八门,没有一篇满意的。
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以往中英文学校在县公私学校中算得上是姣姣者,这一届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样不对称呢?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
带着这种疑问,我同全省各地的文友(江西诗词学会),进行了qq交流,几乎一致慨叹“好的学生习作,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有的即使免强“中的”也没有深意,都是泛泛而谈,瘦得跟皮包骨一样。说到其中的原因,几乎都归咎于学生:写得少、读得少。谈到具体的办法,都说“无力回春”。交流结束了,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这完全是学生的原因吗?老师是不是也有责任?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不是也有责任?有没有办法可以扭转这种局面。为此,我决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作文本散下去了,我把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讲出来。台下时不时爆发一阵笑声。他们都意识到自己作文的滑稽。
我说:“同学们作文写不好,愿不愿意把原因找出来?”
“愿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既然如此,大家就发表意见吧!”我说。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喝的墨水太少了。”话音刚落,满堂哄笑。
“老师,我一听说写作文就害怕。”又一个站起来说。
我笑着说:“还有什么原因?”
“就是!我听说有的大学还请教授讲写作呢!”理直气壮的声音。
一个接茬说:“是呀,北大就曾邀请过鲁讯讲创作呢!何况我们高中生,怎么可以没人指导呢!”气氛好像严肃了。
“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就不轻,根本没有很多时间去练习作文。”又一个接茬的。
我沉重地说:“嗯,具体指导我们老师做得不够,这也是个问题。”
“对老师有什么看法或有什么要求,大胆讲出来。”我鼓励他们说。
“老师,你看!我们的功课表上一节作文课也没有!”这位同学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指着黑板边上的功课表。教室里立刻哗哗地开锅了,气氛又热闹起来啦。
“体育课一个礼拜也有二节,可见得作文还没有体育重视。”一个同学无奈地说。
“每次布置作文,总是在课余时间写,想问就没个问处。作文好像排斥在语文之外。”一个同学轻轻地说。
“是呀,美朮课没有,我们就学不了画画;音乐课没有,我们就学不了唱歌,作文课没有,所以我们就学不了作文!”这个同学摇头晃脑地说。又是一阵笑声。
有的说:“美朮和音乐是学艺朮的追求,可是作文不管哪个学科都是要学的啊。”
有的说:“这一次的作文,我们对给定的素材,不知如何地判断。”
我不无心动地说:“同学们谈到教学模式的问题,真是动了脑筋,说的有情有理。”我接下去说:“我们归纳一下:‘没有墨水’是缺乏素材,见闻短浅的缘故;‘听说写作文就害怕’是不明白我手写我心的问题;没有方向是缺少‘指导’的缘故;‘没有作文课’是教学模式的问题;‘对给定的素材不知如何的判断’是修养不到缘故。”
“问题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逐一化解这些矛盾。先说素材积累:我们学过的历史、生物知识、语文课本都有不少的素材,但是还不够。是不是有简单快捷而广泛的获得素材的可能?同学们继续畅所欲言。”
同学们马上议论开了。
“简单快捷而广泛的获得素材?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一个同学笑着说。
“要是有一本作文素材的书就好了!”一个同学开玩笑地说。
“到电脑里也找不到这样的窍门啊”又一个说。
“说到电脑,手机腾信里的信息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腾信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交通的、医疗的、道德的、世俗的,应有尽有。”
“吓,这还真是个积累素材的好途径。不但有信息,还有相关评论,启迪智慧”
“这个好,又方便、又简短、又省时、又快捷、又前卫、又广泛、又新颖、又省父母的钱,呵呵”
“这真是个好主意!我们把认为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东西及时记在笔记本上,随时可以重复记忆,日积月累,不愁没有写作素材。”
“我们自已也可以就某人某事练习发表议论。不愁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
我说:“我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关心腾信就是关心生活。创作来源于生活。这第一个问题就这样解决,果真有了写作素材,明白了我手写我心的道理,我们就不必害怕写作文了。这样说来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我接下去说:‘教师指导的问题’似乎也包含在教学模式的问题里。”
“老师,我想提一个建议”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体育课每星期二节,我看作文也要安排二节课。”
“作文在考试中占分比例最大,实际应用广泛,我们不能舍本求末。”
“对!”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激动地说:“我们就是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有的教学模式,课堂的主动权全部被老师利用了,而学习的主体却是我们。”
“以后,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我也会有目的地少讲、精讲、结合写作来讲,给同学们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同学们一边欣赏名家范文的佳妙,一边琢磨做文章的门道。”我说:“每一篇成功的范文,其实就说明了文章应该怎么地写法。”
我看着同学们期待的目光,手在空中做了个向下斜压的姿势:“期中考试以后,我们重写‘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看看同学们有多少进步。”同学们齐刷刷地站起来了。“好!”响亮的回答,颤动了每个人的心灵、、、、、、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同学们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与日俱增。素材的积累丰富多彩,再也不会感觉“无话可说”了,作文的思想深度也明显提高了。期中考试语文成绩跃居全年级第一。
前次要求同学们重写的材料作文,《今日余干》特设“同题作文”栏目陆续刊出。更让人骄傲的是,2011年的高考,我校语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我校的功课表上因此也多了二节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