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悠悠:细节描写的现场感与饱和度
(2023-03-01 03:07:56)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评《新年说梦·不无遗憾》
浅山评论家群
悠悠:
不无遗憾的是面包和汽水没有了。很真实,也很符合那个年代的特点!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里面的细节描写:
“油汪汪的面包看着就有食欲。”
一个“油汪汪”不仅让吃着的很有食欲,也勾起了读者的食欲(我是喜欢吃面包的)。
“喝清甜馥郁的汽水……只觉得打着嗝儿,上来那股子味道如若就这么喷出去太白瞎了,故意使劲儿咽下去之后,眼里却又水汪汪的,瞅着完全是心满意足的样子,互相叹道:这活儿干得值,天天吃面包喝汽水多得呀!”
仿佛作者正在经历,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
“打着嗝儿”,“使劲儿咽”,“眼泪汪汪”
从动作到表情,语言,都是那么满足的样子。文字毫无赘述,却很有现场感,饱和度。
其实,这样的描写并不夸张。想一想大家正在努力的是自己明天美好的家园。而吃着面包喝着汽水,在曾经还不富裕的年代,该是多么奢侈的事情。文中那句
“吃着松软可口的面包想着家里的孩子,有的人就特意节省一个带回家去……”是多么真实的写照!
我想,那时的工地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憧憬,有期盼,应该还有感恩,也一定有满满的幸福感在流动……
只是,自带饭盒取代了免费的面包和汽水,这就有了遗憾!
和平:
后勤科长不容易,买面包汽水充做中午饭,也不是长久之计,怎么报账还是难题。还是找邻居解决这事儿靠谱。
尽管觍着脸去跟人家讲,矮半头去求人家,有可能是费力不讨好,但总算是功到自然成,终于有了一个可以错时午休的地方,可以避开大风小嚎的工地,暂时休息一下的地方,还有热水热饭吃,真是辛苦这后勤科长了。
那时候谁上班不带饭盒呀?每天早上做饭都是做出双份的,早上吃,中午带,铝制饭盒,家家有不少。上班去听不到饭盒声响,一下班,听吧,饭盒饭勺叮咣作响。
一个时代的标配,过去了……
云开日朗·吕维:
发动职工参加宿舍楼建设,这是多快好省。大家这是出义工,单位该管饭的,不然大家均摊,不出工的出钱,咋也不能苦了干活的兄弟姐妹们啊。
这个后勤科长还是嫩点,既然是在荒郊野外的,支起一口大锅不就彻底解决吃饭问题了吗?何必向别的单位求爷爷告奶奶的呢!能自己盖楼房,没能力建厨房,闲个大厨摞一旁,太浪费资源了。
徐歌:
劳动场景轰轰烈烈,每个人对生活都充满了希望。本真而朴实的年代,简单而清水般的思想;按章办事的工作作风和互相帮助的人间结构;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此文真实亲近,栩栩如生。
从曹老师成熟成长的工作经历中,不禁令我们陷入思考:生活本就没有完美的!那时经济的低谷和生活的苦涩,与现在经济的繁荣和生活地富裕,我们应该满足了!应该感到很惬意!
华尔兹:
大多是下过乡的,说明年轻人多,那就好干活儿了。年纪大的,估计早有住房,再没干过力气活,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干干力所能及的吧。
吃饭是个大事儿,一番努力终于有个热饭的地方了,大家却念念不忘发汽水面包的日子。
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太宽裕啊,吃个面包都舍不得。记得有一次上班没带饭,就花两块钱买了一个麻花,觉得好吃极了。现在什么点心都买得起了,却又担心不健康不买了。几十年的光景,变化太大了。
优雅:
即将建成的办公楼和宿舍楼,有自己亲手挖地基,参与建设,挥锹抡镐心里十分舒服,没有喊累的。中午发面包吃的格外香,汽水也特别好喝,后来又联系附近食堂提供我们自带午餐,有个温暖吃午饭的环境。
那些记忆犹新,刻骨铭心岁月不无遗憾,至今难忘的回忆,幸福感满满的。
陈玉亭:
野外施工午饭难,发给面包伴清泉。后勤科长动脑筋,自带加热更省钱。
戚玉珠:
建员工宿舍,能出一份力也是很开心的事儿,没准哪套房就是你的了,城乡交界处吃饭的确是个问题,还能发面包汽水在那个年代应该很奢侈,知足吧,还能找到热饭的地方,尽管吃饭晚点,没什么遗憾的。大家干劲儿十足,因为楼房连着你我他,谁不盼着自己的家园早日建成。现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怎么能不感慨,我们过往的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忘,感谢大厨,虽然我们的经历不同,但是,那个年代我们曾经走过。
王克江:
煎饼卷大拇指,自个儿咬自个儿。带着乡土气息的乡村俚语,是民间文化的载体,是古人自我调侃,自我减压,幽默诙谐的人生哲理
新村: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后勤科长的协调下,参加劳动的机关干部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
为建机关宿舍楼出把力,再苦再累也心甘。那时条件艰苦,谁不理解?再说,为建自己的暖巢而出力,内心充满着幸福感与自豪感。
人人都为解决困难出主意想办法,一切出于公心,没有那么多的娇贵。
其实参加过劳动的人都知道,扎钢筋与挖地槽,都是非常辛苦的。流身汗,磨破手,甚至受点小伤都是难免的,而这些都不值得一提。
几位熟悉的领导都亲临工地,身教胜于言教。这些干部都是从困难中走过来的,早年的上山下乡也是一种磨炼,所以,几天下来,大伙的体力和精神头丝毫不减。只是那香喷喷的面包和那诱人的汽水,再也享受不到了,不无遗憾!
晓莉:
美文字句朴实无华,满满的回忆,温馨的镜头。充满着七、八十年代浓浓的文化韵味。抓革命促生产,苦干实干加巧干。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生产指标突飞猛进。一线工人挥汗大干,后勤人员也不示弱。这不,新建职工住宅楼,就安排机关干部挖围墙地沟和扎钢筋笼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不管中午吃面包喝汽水,还是自带盒饭,都没愿言。目标一致,就是早日建成家属楼,搬进新居。为了这一美好目标,苦点累点算什么,团结一心拼命干就行啦!谢谢老师!
蚊子不咬人·宋兆文:
都说无利不起早,有了利于自己的好事,即使是再艰苦,再受委屈也心甘情愿。这领导也真是巧使唤人,却又实在是抠得狠。竟然会利用人类的弱点,解决了一大难题,而自己还一毛不拔。我这心里啊,还真有点儿心疼大厨。
关注今日头条
朋友们的生活
曹利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