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25、和平:值得重视和引导的民众心理

(2023-01-11 16:09:52)
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评《浅山笔记·新年说梦:燃放烟花爆竹和上坟烧纸》

 

浅山评论家群

 

老曲:

我是主张不要一点儿传承的一律禁绝烟花爆竹以及禁绝烧纸祭祀的,偏偏这两项又是咱们国人最擅长的项目,也是传统项目,据说还是传统文化(有点文化的或者假装有文化的都这么说),中国是个典型的讲究祭祀的国家,山川河流,祖庙宗庙,四季更迭都要祭祀一下的,逢年过节还要“爆竹声中一岁除”一下,如今,被一些不得民心的各方专家加上昏庸的各级官员的配合,传统习俗消失殆尽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西方式的鲜花代之。这本质上是一种粗鲁的蛮横的强制的以西方文明灭绝东方文明的做法。是极其不明智不理智的,无形之中,做了西方势力灭绝中国文化的帮凶,这些人还自以为光荣不已。我真不知道他们的光荣感是怎么来的。每当看到这些“倍感光荣义愤填膺”地做着禁绝烧纸和禁放的事情时,我是倍感悲哀的。我不是要一味地追求倒退与复古,具体做法可以有条件的限制,那种一刀切式的,以西方思想主宰中国习惯的方式,是绝对要不得的!

 

陈玉亭:

临年陵园拜双亲,烧纸敬酒摆祭品。人前经常说鬼话,面对亡魂语句真。

 

颜立华:

燃放烟花爆竹上坟烧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可在曹大厨的笔下且把这两件事描绘的栩栩如生,接地气,耐人看。

 

新村:

本集非小说既有庆新年燃放烟花的欢乐,又有祭祀先人的缅怀。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经久不衰。

过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在城市还是禁止的,农村是放行的。

前几天,为庆祝元旦,曲阜儒源桥上烟花 闪亮大桥夜空,后遭到警察和特警驱赶,此后不欢而散,人们也多有微词。还是理解万岁吧!

曹大师与孙子新年欢聚一堂,我们在此只有祝福和分享你们的快乐!

另外,上坟祭祖的细节描述的非常讲究,步步到位,那就是对先人的一种崇敬与怀念。

这种传承越来越少了,年青人恐怕没有那么讲究了。

看看国家的祭祀活动,如国庆节也是 隆重庄严,大家、小家道理是一样的。

祭祀先人,教育后人,这种传承文化永远都不能丢的,绝不能让西方文化嚣张跋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云开日朗(吕维):

生活要有仪式感,燃放爆竹,祭祖奠亡,这都是。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怎么可以缺少慎宗追远和除旧布新这两个重要内容呢?

禁放爆竹是懒政。城内有许多小广场,大公园,完全可以集中燃放的。烧纸上供进香祭祖这是几千年沿袭的习俗,人们藉此人神交感,上达神灵,寄托梦想,这应是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仰,而人有信仰才有力量,图自强。

于家沟是化外之地,也是福地,起码放鞭炮和上坟这两项目都可以的,而这又是过大年最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

不是我老的太快,是时代变的太多。小时候过年的鞭炮声仿佛仍在耳边炸响,燃烧的纸钱好像黑蝴蝶在眼前飘舞。可细想想,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我支持祭祖活动,但祭品不要浪费,祭后大家分享;我支持烧纸,但注意防火和安全;我支持定点定时燃放烟花爆竹,给百姓一个年庆的机会。

但我支持没用,我平民百姓一个,说了也不算数。大家伙河边撒尿随大溜,该怎么整就怎么整吧!

 

和平:

曹老师今天讲《新年说梦:燃放烟花爆竹和上坟烧纸》,忽然间群里鞭炮声大作,原来是欢迎曲老师。

逢年过节,更多的民族传统回归现实。

城区禁燃,在长春也是几起几落,颇为艰难。尤其是新冠疫情这几年,复燃呼声日高。

既然已经禁了,那就是要禁。不然会遇到立法和执法尴尬。

民众心理值得重视,更需要引导。其实自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一百多年,传统风尚已经得到历史性改观了,这是浩浩汤汤的主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继承也包含创新,毕竟时代不同了。

已经多年不燃放烟花爆竹,不以烧纸方式祭祀先祖,也过来了,也挺好。

 

华尔兹:

以前家对面就是民政局,人行道边有一个专门焚烧纸钱的小炉子。每到清明节等日子,就有人排队在这里等待给故去的亲人送东西。当然也有很多人就随便找个十字路口,不在这里等。

这几年这个炉子不见了。我觉得老旧小区应该有这么一个场所。

 

于指南:

鞭炮不放也罢。

 

戚玉珠:

小时候最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能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如今不盼过年,反而年越来越快,越来越近,转眼间年就来了。祭日或者过年,买来贡品,烧纸去祭奠过世的老人,是表达一种心情,对亲人的思念,还有也是给活人看。我家也属于边缘地带,允许放鞭炮,每年都要买很多大的小的,震耳欲聋的鞭炮,让住在禁放烟花的外甥女羡慕不已,没禁放烟花时,大街上隔一段路,就有一个卖鞭炮的小亭子,衬托节日气氛,如今看不到。鞭炮声响起,年来了。

 

华尔兹:

每到清明节,祭扫的时候苹果是必须有的,象征着平平安安。橘子就是吉祥如意。有一年没买到橘子,就买的橙子,但是就没想到心想事成这几个字。肚子里没有墨水,就是差点意思。

 

优雅:

住在离市区较远的郊外,有好多益处,是有高智商的人,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能做到的。到了年节又一次体现出了优势,鞭炮齐鸣,震天动地,惊天的炮声震跑了疫毒,听到二踢脚,钻天猴,声声炸响,哪叫一个痛快,把这段窝在家里的郁闷都释放出来。

 

悠悠:

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喜庆的方式,过年的时候,结婚的时候,南方很多地方上坟的时候,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有祈求吉祥、生活红火和表达过年喜悦的的意义。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民俗习惯,它的热烈,喜庆,它震天动地的“宣告”和仪式感,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年前扫墓,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寄托,是作为后辈与先祖天地之间沟通的方式。那些贡品,香火,烧纸,甚至深情的一拜,喃喃的话语,有多少思念,多少祝福,多少期盼包含其中。一束鲜花又岂能有如此深厚的含蕴!

如果说烟花爆竹可以禁放,那是国家出于很多考虑的不得已而为之。而如今的希望再次放开,也是顺应人心,顺应形式,甚至可以说是顺应“天意”的一件事情。毛泽东主席不还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吗!民风民俗,看似小事,其实也是反映民心民意的一个不能逾越的点,应该引起重视!

而上坟这件事,从古代到现代,从皇家到臣民,家家必做,大同小异,任何时候,任何封禁都不能阻止后辈对先祖的敬奉和祭奠。这也是缅怀先人,铭记传统,尊重历史的一种行为表现!

   

晓莉:

老师您好!要过大年啦,家家户户都少不了上坟祭祖,烧纸送钱。活在世上的,别忘了已故的。一辈一辈的,有父母在我们有来路,父母不在了,我们只剩归途。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最后也把我们拍在沙滩上。这就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我们摆上贡品,斟满贡酒,烧上纸钱,让已故先人同样过好年。这是活人的企盼,不知天堂是否有知。这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不去看看,不念叨念叨,于心不安。不知是不是陋习!至于鲜花,文明祭祀,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很文明。也许大城市里行得通,小乡镇会晚一些。谢谢老师!

 

淡淡香茗:

生活还是需要点仪式感的,平淡的日子才会让人们有一种念想儿和盼望,也让亲情增加更多的凝聚力。


小鱼儿:

人间烟火气,最抚百姓心。

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曹大厨笔下却是另外一番喻意,在描述的层面上,分寸拿捏的总是恰到好处,引人注目,看着心里也很舒服。

 

这就是曹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关注今日头条:

朋友们的生活(曹利君著)

浅山笔记——

18、搬家、转学及其他

19、文化视野:另一只袜子

20、听会

21、当时和现在都像做梦

22、票都拿到手了吧

23、外面多好,又是秧歌又是戏的

24、一出溜儿与一脚油门儿

25、算不算是一种人生?

26、友友:后来见过一次面

27、饭局、群主和老曲

28、后半夜,开始眼望房巴

29、性本爱丘山?

30、不是八卦

31、厨房听歌,最讲究的是味道

32、开车去延吉

33、延边苹果梨

34、裘田这个人

35、毫无征兆

36、要么你来,要么我去

37、净月山和净月潭

38、仙风与龙骨

39、丁家沟

40、丁家沟与日本房

41、玫瑰谷和户外运动

42、净月林海

43、步行漫道

44、青松岭和孙老四

45、净月神思

46、大美净月,大在自然,美在文化

47、到公园去

48、风月无边

49、无关风月

50、辉发山与辉发河

51、辉发城和李家沟

52、辉发山:回望与再望

53、山水人情故事

54、殉情与殉道

55、百密一疏

56、意念这东西

57、老薛婆子和杨军

58、所为何来

59、如获至宝

60、辉南的旅游资源

61、五月尚早

62、天地一片苍茫

63、走进腊月

64、早该如此,还是理当如此

65、上下邻居左右家

66、门洞群和羊事儿

67、老韩老婆和偏方

68、新年说梦:人在旅途上总得有个相互照应

69、新年说梦:写东西话赶话

70、有证太

71、城乡结合部时代的女人代表

72、老韩老婆和于福

73、得其所愿

74、于福请客

75、蓝牙耳机

76、新年说梦:燃放烟花爆竹和上坟烧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