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云开日朗:投入哲学思考,专注文学表达
(2022-11-05 14:54:56)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评《浅山笔记·搬家、转学及其他》
浅山评论家群
云开日朗(吕维):
沉在生活的底层,投入哲学的思考,专注文学的表达。
看了本期文章,感觉大厨的文风变化了,更关注社会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个人的命运的确不好把控,经见了文革,拨乱反正,恢复高考,联产承包,体制改革,私有经济,改革开放……这一步步走来,走着走着就老了,余下的,就剩回忆了。
每个人的生活径历都不一样,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也各不相同。在芸芸众生中,大厨应该说是幸运的,根红苗正,积极向上,上有贵人欣赏,下有好友相扶,又得佳偶美眷相助,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我以为顺境中走过来的人是难有深邃的思索,其实不然,大厨今天破例以三部分结构成文,三者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对过去的追忆,有对现状的考量,更有对未来的构想。
文中所谈到的搬家,迁坟,转学,读书,都是在努力改变命运或希望改变命运,而现实的情况却充满了未知,就像此时的我们,不知道大厨明天的博文又会带来什么惊喜。
胡英兰:
老师记忆力真好,往事历历在目,从吉林九站搬到辉南朝阳镇,也算不短的距离,是跨县区的,到了新的环境,一切都有个适应的过程,此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字报铺天盖地,不管是大人孩子都要谨慎做事,老师由于出身好,第一年来就当上了红小兵,也是件高兴的事了。往事如烟,赵小丽让老师写回忆录,我也觉得是个好的建议,有那么丰富的资历和阅历,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在里面,写一本书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留给后人,应该最完美了。
侯明祥:
谁让你写回忆录谁就是想害你。其实我们都有许多东西可以回忆,你能够一丝不挂地将那些过去写出来吗?不见得吧!巴金写回忆录好像是对我们活着的有些启示呢。我们这种不高不矮的家伙有多少可以启示别人的呢?好为人师吗?还是自不量力!你会把灵魂和肉体的美丑假都一骨脑地抖落出来吗?我们哥几个都希望算是著名作家的老爸写写回忆录,90岁了可以写了哈。结果被拒绝了。我知道,老爸的经历写出来对大伙还是有点益处,可他放的开吗?经历过解放战争,三反五反,打击右派,文革运动等等,许多人的嘴脸可以如实交代吗?他觉得痛苦和无奈的东西太多也无法表达,索性就不写,坚决不写。煮夫还是煮饭吧!
陈玉亭(网名111):
少年时代常搬家,随之转学把班插。文革加入红小兵,根红苗正好爸爸。
王克江:
是啊,一切都是这样的刚刚好——能理解这句话的,是经过生活摔打的人
徐歌:
感觉到曹老师要写传记了,非常高兴。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本传记,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是一样的。童年的生活都是命中注定,是父母的现状决定孩子们的生活。父母的身体、工作收入、婚姻状态等都决定着一个孩子的童年,原生家庭基本上就能决定孩子的命运!
一个不做作的人,写不做作的故事。用普通的语言,写普通的事物,并反映这些事物的时代气息,让我们读者引起共鸣,同你一起去哭,去笑,共同回忆吧!真得很好。
徐艳丽:
断断续续地读《浅山笔记》,有时漫不经心,有时细细品读,喜欢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方法。至于内容么,那就不一定了。长篇巨制也有浅滩和败笔,何况每日一文呢。从即日起,作者想写传记之类,可能不太好写吧。灵魂摆渡如不真实,没有真体验一看便知,虚虚假假唬弄不了读者。期待下文。
新村:
人生就是一场大戏,即使平凡的人生,也有朵朵浪花。
我也期望大师回顾历史,写一写自己。我们属于同龄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有共同语言,更能产生共呜。
传记也会给社会留下一点东西,对后人会有教益的。
写吧,赶紧写吧,我们还等着看曹大师的连续剧呢!
和平:
今天曹老师的浅山笔记有新变化,文章比较长,并且使用阿拉伯数字分出章节,颇有新意。
新的文章布局下,怀旧情感与忆旧情怀扑面而来。往事曾如烟,忆旧亦知新。
其实,曹老师的回忆录这件事,个人感觉从阅读曹老师作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讲述当下里的身边的人或事,随着当时的创作思维,如行云流水牵扯出一些相关往事,就是在回忆。不着痕迹的回忆,自然而然的回忆。
这样的回忆,不必正襟危坐,不用长篇大论,感觉会更好些。
需要汇总时候,把相关部分选择整理一下,回忆录也就成了。
记得谁说过,生不立传。大约是这意思吧,目前为止读到的个人传记都不是本人写的。
个人回忆,点滴更觉珍惜。
优雅:
今这篇开始回忆儿时搬家,要转回忆录了,挺好的,受老师文章影响,我也在脑子里录放一下自己小的时候搬过几次家?担心年老了,记忆力严重减退,想不起来了,还好,记住搬家的一次次了,都是围绕县城区,换一次大一点,因为那个年代也不计划生育,我上边有个哥哥,身下还有三个弟弟,我印象中,由于家里人口增加,几年就搬一次,还子们就是跟着换环境,什么也不干,父母都工作,家里有保姆,我就紧跟保姆,其它事不做,好像是搬家东西乱,有的扔掉了,但乱马人花的,可别把孩子弄丢了。
曹老师引领我们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不堪回首,转眼一年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有时候想回忆,却没有今天清晨想起来的多。提起文化大革命,那更是有的话说,最最幸福的就是第八次受毛主席检阅,本来我被选上观礼台的,第八次的25号,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住宿红卫兵的地方被安排在26号,毛主席坐车,我们在路旁边,我在一个队形的最后面,想看马路什么样,垫脚也看不见,只知道毛主席一会坐车过来,突然一位解放军叔叔来到身边维持秩序,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的,走到我身旁,说我个子小,就把我拽着了最前边,马路好宽阔,在北京电报大楼下,四面的大钟,到点就报时间。没人拥挤,也有机会和解放军叔叔闲聊天,他问我们来北京几天了?想家吗?看到叔叔很和蔼,我实在是忍不住的求叔叔一件事,去北京几天了,也没买到?很想买到一本精装小本的毛主席语录,就是这位许叔叔真的帮我买了,给我邮到学校,在邮件上,我记住了叔叔的名字叫许金堂,花了三块多钱,我给叔叔邮去了,并写了一封感谢信邮去了。以后就没再联系。学校里每一节课,老师一进教室说同学们好!同学异口同声回复老师好!然后我就领诵读一段毛主席语录后再坐下。这本精装的主席语录很借力的。
很想借助老师的文笔回忆往事,不能让它随风飘散,不管是儿时搬家,还是学生时代,都是幸福甜蜜的回忆。
小马扎:
人一生至少得搬7次家,您琢磨琢磨这事:
第一次出娘胎时换了个房子,我们来到人间;第二次上学要随着大人搬到离学校近的地方;第三次初参加工作时要租房子;第四次有了爱人之后结婚用的婚房;第五次家庭成员多了之后需要挪窝换大房;第六次退休之后要选择搬到更加便利的地方;第七次灵魂爬上烟囱青云之上,躯体幻化回归于自然。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我们所搬的家暂且按下不论,中间这几次搬家应该是我们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和回忆。文中提到所搬的第三次家——李家沟,这个是代表着一整个青年时期,在这个阶段思想得到了锤炼并趋于成熟。自有万千难忘的故事,美好的回忆,是很值得一写的。学生期待着曹老师选几则影响您走上作家之路的故事,着重写一写。
戚玉珠:
今天大厨拾起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搬家谁没经历过几次呢,大厨是一步一个阶梯从山沟里走进省会城市,从小就是好学生,生日当天入红小兵,特别重视根红苗正的年代,能第一批加入,让成份不好的孩子看着眼红,记得上小学,老师问一个同学你家啥成份,回答贫下中农,老师批评说你家能代表贫下中农吗,(好像是贫农,中农,下中农之分)问的同学哑口无言,真难为她了,二年级孩子怎么可能分的清,她多么渴望出身好。以书为伴,跟随大厨一生,再次想起郭绍泉,爱书的人能得到朋友馈赠的书,远比一顿美餐更令人心旷神怡。大厨又有出书的冲动,想写的太多,朋友给你提建议,她是谁?看来对你很了解,彼此交往很深。啥时候出书,别忘了给我们没人一本签名留念,好歹都在浅山一起混过。
华尔兹:
搬家是大事儿,所以记得清楚。“文化大革命”时候发生的事,我也有印象,还挺深呢!
记得我们学校有一个语文老师,因为在讲课的时候,说了一句诸葛亮最聪明,就去看大门了。
曹老师又想起来郭绍泉老师当年赠书的往事。郭老师是对曹老师影响很大的人。突然的离世,我们都觉得惋惜,正当年的好时候啊,何况是曹老师。这种心痛,我们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体会。
淡淡香茗:
不要把啥啥都预备齐整了再写。
老师以倒叙写作方法,对前段时间写作来个小结,又交代了写回忆录初衷,不仅是自己早就有的想法,其实也是受了赵小丽启发,所以“不感到这个建议来得突然。”于是,在夫人的提示下,写作大纲框架也基本上搭建起来了,不是按大厨老师原来设想的从范家屯通勤开始写,而是
“从辉南李家沟开始写,因为你在李家沟生活了15年,15年中间刨出去上四平师范学院一年,还有14年漫长时光和很多事情值得写。”大厨老师看似接受了夫人的建议。
赵小丽的意见提得好!老师
就这样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
“
晓莉: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爱恋旧、怀旧,往事一幕幕,有的清清楚楚,有的云里雾里。但重要的、主要的事件还是历历可数。如搬家呀,上学啊,工作啊记忆深刻。记得从小到大,住的条件,环境越来越好。小房、土坯房、草房、砖瓦房、最后楼房、电梯房。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记得上小学时,学校的教室地面就是黑土地,操场一下雨和泥 。两只大泥脚到教室门口得用锹背刮一下,但还满屋地是泥。不说了,天壤之别啊。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回忆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谢谢老师!
关注今日头条:
朋友们的生活(曹利君著)
浅山笔记——
18、搬家、转学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