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悠悠:从窗帘照应中,看严谨的写作态度
(2022-10-21 10:46:08)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浅山评论家群
悠悠:
喜家德饺子馆,在“人声鼎沸,且不断翻台”的背景下:
先是一个“拿牙签剔着牙花子走出店面……”
镜头拉进,画外音响起,“在中国,最好吃的东西是饺子,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饮食观和美食观。”
为喜家德的“火”奠定了基础,然后用具体场景去证明“火”的程度:
看见
五六位穿着工装的师傅围着面案忙活。
听见
正是饭口,吃的人多,饺子得二十分钟上来。
这都说明吃饺子的人多!
再聚焦吃饺子的人
公司职员模样的三个男子……
各吃各的,几乎每天中午都要来这里吃饺子……
“每天”“都”,说明饺子好吃!
红衣裳的这位女士年龄不小了,面皮有些松懈,但眼睛里却有光芒。
奔饺子而来,却意外相遇,所以惊喜。
三个大人一个小孩这时候进来。
“爸爸”的殷勤不说,点饺子念出声,是希望自己点的正好是家人喜欢吃的,暖男一枚。也说明这家人喜欢吃喜家德饺子!
隔三个散台那边,面对面坐着一男一女。
原来是正在打离婚官司的当事人与律师,这就与饺子馆位置呼应了,“火”的原因就在于“近”和“方便”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定是“好吃”,火起来了也就理所当然了!
这个中午,曹老师坐在这里观察、扫描、记录,饺子啥味儿估计都没感觉,因为心不在饺子而在饺子馆的场面和来来往往的人……
“从没有拉下来的遮光帘那块玻璃窗,可以看见行道树下,女人冲追上来的律师挥着一只手,完全演讲一般……”
读到这里,被曹老师严谨的写作态度折服。上文中写一家人中的爸爸眼疾手快,为妈妈和姥姥拉上了三块窗帘中的“两块”遮光,留下的一块在这里进行了照应,行文一丝不苟,令人赞叹!
一个饺子馆,人物面面观。是写,也是画。
庄稼汉:
饺子馆里有江湖
活色生香世相图
大厨眼似摄像机
又似老舍画风俗
喜家德中德加喜
还有半分是胡涂
饺子未尝先看戏
方惊疫后世界殊
云开日朗(吕维):
大厨常在饭店蹭,
迎来送往门门清。
察言观色品世象,
见微知著看人情。
今日瞄准喜家得,
经营饭店理流程。
看到食客为诉讼,
扔下饺子好心疼。
在热闹的喜家德饺子馆里,大厨重点关注了两拔人,一拨是丈母娘,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另一拨是打离婚的女人和律师。
两拨人形成强烈对比。前者其乐融融,长幼有序,彬彬有礼;后者怒不可遏,拂袖而去。
和谐的家庭要双方共同来经营,小心翼翼,那黄外套不但懂事还深明老婆与丈母娘的厉害关系,最后的点菜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反观那位离婚女,本来律师已经尽力,男方也让着自己,可偏偏就咽不下离婚的窝囊气。这种女人,定然一贯强势,无理也要强词夺理,讨个这样的老婆,谁能称心如意?宁肯赔,赶紧离!
这个系列从喜家得出发,一路更加喜事连连,家事多多,得意洋洋——喜家得!
智昊:
曹老师真的不愧是曹大厨,每天的文章都是这么精致无比,在喜家德饺子吃个饭,就能把每个人观察描写细腻到这种程度,我就纳闷您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吗?从每个人进入到点餐,然后每个人的妆容和谈话神态,写的都像是和你一起来的一样详细,佩服佩服
优雅:
喜家德是全国连锁饺子馆,经营方式很好!开放式厨房,后厨卫生很好!服务员来有迎声,走有送声。主要是饺子馅很好吃,每次去我都点韭菜虾仁(素三鲜)馅的,因为这喜家德水饺馆的韭菜是自家供应的,和市场卖的不一样,鲜嫩,馅里还有一个大虾仁,入口不腻,口感不错。
这家店还可以叫外卖,特别是冬天不用出门就可以在家吃到了。省去了等待时间,辽源这家在市中心,经常看到门脸熙熙攘攘有进有出。
陈玉亭(网名111):
饺子馆里食客多,留心观察好几桌。语言动作细刻画,内心思虑巧捉摸。
华尔兹:
以为能跟着曹老师一起看看热闹,这打官司的女人还能唠些啥,即使听不清楚,知道知道表情动作也行啊!不成想,故事戛然而止,女人饺子没吃几个,竟然起身离去。
昨天跟别人唠嗑还在说,就喜家德水饺还挺好吃!
吃饺子还有个说法呢!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上饭店吃饺子,很多人还点了好几个大菜小菜。我是单吃饺子还要喝点饺子汤才行!这是我不爱喝水的原因吧!我家的菜,就是口味偏淡,因为有血压高的家人。
胡英兰:
饭店就是个小社会,男人女人,大人孩子,年老年少什么人都有,有的是家人,有的是同事,有的是洽谈业务,但都有一个目标,就是来这里吃饺子。喜家德的饺子很有名,我常听人谈起,但还没去品尝过,因为我不在饭店里吃带馅儿的食物,怕肉不好,馅儿不干净,在家里每周都要包一次饺子,特别是要出门时一定吃饺子,应了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等疫情过后,邀上几位好友也去凑热闹,吃一盘酸菜馅饺子。
刘丽梅Liuli:
看得出来,文章写的是真好,可记性更好。快小七十的人了,一顿饭功夫记这么多的事应该点赞。
新村:
中午的喜家德饺子馆热闹非凡,大师的描述栩栩如生。有上班的工作人员,有一家老少,还有边吃边聊的闲散人员,这位离婚女士和律师的言行,神神秘秘,引起了大师的高度关注,也会引发我们读者无限遐想。
大师细微的观察,精准的描述,妙笔生花,带着我们好象在看话剧。
今天《喜家德饺子馆》和老舍的话剧《茶馆》多么相似,它以后就要火了,大师又为当地名吃免费做了宣传,一举多得。
真是高手!
戚玉珠:
从昨天开始的生活碎碎片,今天继续,去喜家德吃饺子,展现出生活片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可以说餐馆就是个小社会,一家子和和睦睦吃饺子,上班族各顾各忙着吃中午饭,打官司的律师和委托人,没有吃出饺子的鲜味儿扬长而去,很久不见的也能在这里相逢,人与人不同,饺子品出的味道也会各异,心情大好吃嘛嘛香,我家俩宝也喜欢吃喜家德,尤其喜欢吃三鲜馅的,一个饺子一个虾,据说喜家德的老板也是哈尔滨的,经营理念先进,每个餐馆的经理都入股,真好!
晓莉:
饭店、饺子馆都是一个社会窗口。这里每天人来人往,买卖兴隆。阖家聚餐,朋友相见,同学、战友聚会等等。老师选在这里观社会万象,的确不错。仅一个中午,老师就收集了不少素材。目睹了各色食客,领略了江湖险恶。就餐的有公司职员,穿红衣服的女士。一家四口,姑娘、姑爷、丈母娘,再加外孙子。一看便知姑娘很受宠,姑爷献殷勤,会来事的姑爷。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女人和一名律师,不知什么原因,坐下不久,饺子没吃几个,女的心情不爽离坐,律师也紧随其后,各自打车走了。真是遗憾,此故事不全。老师是否跟踪追击,探索究竟。好象线索断了,老师饺子还没吃到嘴呢,就让读者自己琢磨吧。谢谢老师!
和平:
早上往往很早,老师就发来了当天的“朋友们的生活”,联想起纸媒时代的长春“洗脸刷牙读东亚”,特别有相似的感觉,只是老师往往比洗脸刷牙更早一些。
早餐前后,阅读老师的“朋友们的生活”,再来浅山群,一条一条欣赏。往往有今天老师描述的坐在喜家德厅堂眼观各路食客一样的感觉,比较舒适惬意,不过老师在观察这一波一波食客的时候,还是饿着肚子呢。对老师的勤恳敬业精神表示钦佩。
都读过了自己的思路也清晰起来了,或长或短的几句话也就溜达出来了。
又想起一句老话“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老师今天的篇章,精彩就精彩在,说是等饺子这功夫看看手机是最佳选择,然而,这次并没有拿出手机低头看,倒是反其道而行之,抬起头,观察起厅堂里的食客来了,各色人等,各样表现,依次铺陈,不亦乐乎。
关注今日头条:朋友们的生活
1、读书人的阅读与书写
2、一机在手,老男人怎样生活
3、喜家德:饺子馆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