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惠文:自然铺展的画卷
(2022-09-27 22:15:35)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评曹利君非小说系列《城市微风光·范家屯印象》
浅山评论家群
云开日朗(吕维):
这集好似散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印象中的范家屯,记忆中带着浓浓的乡情和爱意,一种从容恬适的大家气派。
这集是倒叙,又回到了富康的家,重提他偷听富康和渔夫帽的私语,并用一条牛皮腰带连起过去与现在、富康与郑晓勉的人物关系,书接上回,再叙源流。
这一集可谓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充分展示了大厨随心所欲的文字功底和精微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所见其非小说系列中的上品。
悠悠:
范家屯印象,以西街一个大院落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开去。
对于院落的记忆,清晰、明快,仿佛一幅素描,只唰唰几笔,就勾勒出正房,厢房,拐角处的水井,一截土墙,甚至墙头疯长的蒿草……四周空旷,没有背景,感觉灰突突的。
房前的空地让人眼前一亮,各种蔬菜显示着生机,表明这里是有人居住的。但安静得有些寂寥。
院落前面,一望无际的庄稼,烟雾缭绕中的树木,偶尔的鸡鸣狗吠,还有人的吆喝声……
这倒是一幅地道的乡村风景画。是不是还有那么一点点世外桃源的感觉,只是缺少了盛开的桃花儿。
再写后面的砂石路,由于年深日久又缺少维护,“路面露出坚硬而深嵌的石块,人踩上去明显感觉硌脚。”
这部分文字,运用了多种手法,动用了各种感官,感觉特别真实且有代入感。
向西是“据说”。
而“上该”,则从乡村走进了城镇,从安静走进了“热闹”。
富康说“这些东西都没了,”这令人感到遗憾。曾经在集市上买的腰带竟然和郑晓勉送的那条一模一样,这就有趣了。
读范家屯印象,仿佛面前铺开的是一个个画面,虽久远得有些斑驳,但有温度,有生活气息。很喜欢这样有厚重感的文字!
胡兰英:
老师对范家屯的一番描述,在我眼前呈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场景。那时候都住在连脊的平房里,邻居之间就隔着一排杖子,出来进去地都打招呼,甚至有时间还要隔墙唠一会嗑儿。谁家做了好吃的,互相品尝。邻里之间相处得非常好,很有人情味儿。国营饭店、理发店、供销社和医院,凡是服务窗囗,都在街面上。工作人员热情地为人民服务。老手艺人在大家的眼里是倍受尊重的。那时候虽然贫穷,但人们淳朴善良,积极上进。今天回想起来,还是很怀念的。
庄稼汉:
一条腰带似扁担
故里异乡紧相连
上垓逛垓范家屯
葫芦丝唱彩云南
神游旧地陈迹暖
网论真情老友欢
满纸字活通八邑
评论群似大车店
陈玉亭:
时代发展变化快,范家屯镇不例外。中医门诊理发店,记忆消失已淘汰。
戚玉珠:
大厨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回到了从前,读着读着眼前展开了画面,如同六十年代走进泥泞的小胡同,破旧低矮的小平房,一间挨着一间,小饭店门前挂着一个被风吹日晒退了色的幌子摇摇晃晃,理发店三个不标准的大字立在门前,典当铺的门脸很破旧,还有洋铁匠铺,打个水壶,炉筒子什么的,那时候我家离新民胡同很近,经常光顾,但没有进过饭店,往理发店里边看,清一色的白大褂,刮胡子的场面,跟大厨描绘的一模一样,好久没有回忆那个年代了,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优雅:
范家屯印象,老师写的好像70年代的样子,各地还有些老样子,过去有大车店,的时候可能是60时年代,在记忆里,70年代,生活条件好多了,基本取消了大车店,有的大车店。变成住宅,有的大院里空荡荡的,闲在那里。
上街与上该,就是县与市里文化语言的差别,记得我家在伊通县,平日里和小伙伴常说上该。妈妈领我去长春舅舅家,舅母就说,今天领你们逛街,我当时还以为舅舅官大,舅母装腔作势,拿架子呢?不管是什么,反正去长春是我的向往,每次去,妈妈都带着我,其他四个哥啊弟啊!没他们什么事,等回来后,就会穿上漂亮的花裙子,心里美滋滋的,有时走在路上或和小伙伴玩时,时不时的还斜眼用余光瞧瞧她们注意我的漂亮裙子了吗?那些都是难忘的印象。
那个年代挂着国营牌匾的理发店,国营饭店,国营招待所,国营旅店,都很景气,百货商店里的货物,没有精品腰带,纯牛皮腰带很难买到,记得孩子们都是用塑料腰带的,夏天软,冬天就换成线腰带,有个皮腰带可能就像我穿上花裙子那么美美的了。
老师最近和富康去一趟公主岭引起很多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也勾起我的回忆,那时有那时的开心,现在有现在的快乐!
刘丽梅:
其实,在几岁的时候常听父亲说起要到范家屯大集给公司采购。母亲总说范家屯的东西咋那么好,在家这买就不行。如今看到“范家屯印象”一文,觉得范家屯在当时还算是比较热闹的地方。不仅有大车店、理发店、中医院、国营制糖厂,还有大集真是采购的好去处,加深了对范家屯的印象。笔者虽然写的是“范家屯印象”,可再次提到富康、郑晓勉以及牛皮腰带上去了。看来呀,这牛皮腰带又有新的内容了。
惠文:
文笔细腻,印象如自然铺展的画卷,井然有序。
匆匆:
环境描写真精彩。
潍潍安:
有买东西看人的,有读文章看人的。
晓莉:
老师故地重游,心升满满的回忆,真是别有一番滋味。欣赏老师的美文,也勾起了我的思绪……。那大车店、理发店、小医院、小旅店、小商店;鞋匠铺、豆腐社、幼儿园、大食堂、小饭店、大剧院、电影院也都映入了我的脑海。小“该”不大,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拉拉杂杂。当时我还小,和小伙伴们去大车店玩。印象中大车店是桶子房,墙上糊着报纸。南北大炕,铺着炕席。一铺炕能睡十到二十人。院内有一口大井,从井里摇水。理发店的情景和老师说得一摸一样。那时电影院不大,看一次电影二角钱,买一根冰棍三分钱,买一只熏鸡六元钱,买一块豆腐八分钱。等等。都是我心中的记忆,都是我亲身的经历。很幸福,很温馨,因 那时爸爸、妈妈都还年轻,我们也处在少年时代,天真无邪。虽物资匮乏,但我们无忧无虑,在父母的羽翼下,一点点长大。这些只能是美好的回忆啦。谢谢老师!
新村:
非小说中回忆了范家屯的小院落、小菜园、理发店……描绘出一幅田园的风光,记载了平民的生活场景,这都是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它纯朴、简单而又令人难忘。让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人浮想联翩……。
作者笔下的小院落、小菜园、理发店,描述的栩栩如生,细致的观察力与精雕细刻的描述,反映出作家的深厚功底,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话锋一转,又回到了牛皮腰带,又续上了前面的故事。
作家收放自如,思路开阔,妙趣横生,吸引着读者从一个时空走向另一个时空,接触着一个个不同风彩的人物。
看非小说,写评论,成了我们的必修课,并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时光!
华尔兹:
刮大白,看医生,上“该”,满满的回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像画一样展现在眼前。
这样的景象,梦里见一回,也是享受呢!
和平:
范家屯的回忆,那是往昔的时光,可这范家屯怎么就又和这腰带串联起来了呢?难不成东西走向的街道是腰带的延展?
“刮大白”的联想精妙,有趣。
有时间也去范家屯逛街(gai)去,没有旧迹,看看新景也不错,只是千万再也不要和腰带有任何瓜葛或者联想才好。
珍:
范家屯印象,说得好啊,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淡淡香茗:
范家屯历史悠久,是一个具有170多年的古镇。印象最深的是街面上几处老宅,好像是日伪时期的建筑吧,据说是电影《李向阳》的取景地,好几个片段是在此拍摄的,我记得最深的好像是葛存壮扮演的汉奸回他父亲家说得“哪里打炮”的镜头,就是在其中的一处房子里拍摄的。
如今几十年过去,小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那条主街,还能记得大概,其它建筑已大部分不复存在了。今天读大厨的文章,勾起我许多回忆,心底里有很多暖暖的东西流淌出来,幸福满满。谢谢大厨老师!
关注今日头条:朋友们的生活
城市微风光系列——
1、有这样防贼的吗
2、实不相瞒
3、认识郑晓勉是一个麻烦
4、你呀,遭这一宿罪干啥
5、我就是不想再受刺激了
6、你也是天上的云
7、两个人故意弄出动静给我听
8、下厨房做肉段
9、富康和富小康是父女关系
10、富康怎么会袖手旁观?
11、刚刚开始
12、跟你吃顿饭这个费劲儿
13、自作多情,有你啥事儿
14、尴尬,在所难免
15、康与糠能一样吗
16、一天见两面,算不算奇迹
17、几级睡眠
18、中转站
19、大师不是自封的
20、天一农家菜馆是吃黄的吗
21、此间消息人士
22、郑晓勉:我俩赌气了
23、玫瑰谷相反方向
24、至今不能够原谅自己的地方
25、钻到肚子里去了
26、满世界寻找,谁敢
27、范家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