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利君
曹利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731
  • 关注人气: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42、徐艳丽:文字从心中流淌

(2022-05-28 21:03:29)
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浅山评论家群

 

徐艳丽  《博信路》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在作家笔下成为万般风光的美丽街道。从街路的名称到小路的变化,清晰的述说,优美的文字,令人满心喜悦。街啊,树啊,车啊,颜色啊,文字从作家心中流淌,铺设给读者的是一条敞亮的路。

 

和平  未读今日浅山笔记之前,并不了解这条博信路。读后去翻地图,才更加深印象。

终究没有去过博信路,具体街景还不了解。但读《博信路》便可以对此有所了解。跟着曹老师走走博信路,很不错的体验。

博硕路和博学路头些年还都走过,博会路和博信路就很陌生了。同城居住,不了解的街巷有许多,不无一憾。

博信路两侧都是中信开发的,路北是中信博览城,路南是中信居住小区。曹老师体会到了这条路的发展变化,感悟到了城市发展变化的脚步。

 

优雅 博信路对于长春我虽然不太熟悉路况,但经常去逛,因为长春街道规整。这回长知识了,才觉醒,是啊!长春南北方向叫街,东西方向叫路。而且走在长春的哪条路上,就是阴天也不迷失方向。可去了沈阳就不同了?那真是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长春人民大街长又广,地下设施齐全不用常挖路,刨坑又推墙,省城如今越建越像样!

 

胡英兰  我在长春生活了几十年,觉得这座城市还是不错的,街道平横竖直,而且两边的绿化带非常茂密,有一种森林的感觉。近些年由于开发城市,外延很大,净月区更是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街道也都以博字打头,那里的大学很多,也许是有文化的象征。而七一水库方向的路都是超字打头,例如超强,超凡,超然等…。人民大街是中行线,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原来叫斯大林大街,有几个街心广场,在飞机上看非常漂亮。因此我很喜欢这座城市,尽管经济不太发达,但民风淳朴,很有人情味的。

 

马瑞华  拜读新作,赞!

从一条路名说起,走向,人行步道砖石的颜色,路的宽窄,疫情期间的路况以及过去与现状,读后,既感到真切,又感到有所收获。

 

戚玉珠  大厨开始写街路,像个城市规划师,小时候家住在胜利公园附近,经常去人民大街,那时候叫“斯大林大街”,当时感觉这马路真宽,据说是中国最宽的马路,笔直切长,几十年过去了,长春马路修建的越来越好,越建越宽,家门口的超凡大街,桃花杏花盛开,散发着清香,行进在宽敞的马路上,观赏美景,美不胜收,我们的家乡越建越美,不愧是最具人情味的城市。

 

于指南  今天的阅读让我知道了东西叫路南北叫街。长春的路又宽又平,人民大街亚洲闻名。

 

赵桂荣  你把长春的每个角落都描绘的淋漓尽致,充分的体现了你对家乡长春的热爱,长春是举世文明的城市,是我的第二故乡,比起我的故乡哈尔滨毫无逊色,我离开故乡50多年了,对这个第二故乡的感觉和你一样,文章写的博硕路,博学路,博会路,博信路,每次去女儿家都曾映入我的眼帘,净月是个好地方环境幽雅,尤其是净月公园更是吸引人更多游人的地方,我每次去都留恋忘返。

 

晓莉  读《博信路》。老师写的真美!从城市的街、路上可以看到城市的全貌,看到城市的变迁。我虽不住长春,但我很熟悉她。我小时候就常去姑姑家,过去横惯南北的街叫斯大林大街,这条街以东我很熟悉,并经常去儿童乐园,老虎公园,四马路一百商店,北至火车站等处玩耍,还有儿时玩伴。现在看来变化很大,日新月异!街路、后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让人眼花缭乱。但有一点,在长春我怎么走都不转向。去四平,沈阳就不行,有人领还发懵。游南闯北走一遭,还是长春最美好!在我的眼里,省城长春就是我们心中的大都市,而且越来越美。南湖公园,净月潭,北湖湿地公园等都特美!谢谢老师!

 

华尔兹  近几年才注意到,城市里的街是南北向的,路是东西向的。小时候不分,一律都叫路。

现在路牌也有东西南北的箭头指向,再不用像多年以前,找不到北了。

城市建设越来越讲究美了,原来的红色步道砖换成了灰色,更结实耐用,还显得古朴典雅。

这样的美,曹老师让一朵一朵的白云参与进来,用拟人化描写,“是这样一条比铺着红地毯还叫人万般风光的美丽街道。”妙啊!

 

陈玉亭  经纬分明看地图,南北称街东西路。博字当头有四条,单说博信为何故。

 

善念永恒  长春的街巷如此可清,但凡老师所走的街路,记得一清二楚,标榜南北称街,东西称路,涨知识了。每每落文新篇又都不同赋予在期中,在此甚能领略一些生存技巧生活之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及地理位置学名。家近的杨柳湖畔,站在街角的东方,远看哪白云朵朵及山那上那绿色树林随风摇曳,近看眼前街路上停放一辆辆车辆,细心极至。生为长春人,长春家居附近街路一清二楚,但随着城市的改造,原本老区的街路也随之更换不少。比如:现在的人民大街,在儿时期,就叫斯大林大街。那时只要有重大仪事聚会,都要经过这条街,启至人民广场,终至到地址宫,(现在叫文化广场)但凡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条街是省城最主要的街路。儿时家住南关区,那条街路的名字至今还保留着儿时期的地名叫大马路北起长春市火车站路口,沿至大马至南关路口。记得很多人问我,你家住在哪,我答大马路三道街,尔后大家都在笑,我问笑啥,它们说:这算是地名?:___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一些数不清,记着的地名在不断的更新变换,在此文又增长了一些地址名称,刷新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储藏地理位置信息

 

淡淡香茗  从老师文中对博信路的描写,感慨春城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真可谓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如果离开家乡,用不了多久,待回来时有些地方可能就找不到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城市街道·非小说系列

1、街道

2、两棵杨树

3、倒木和小秋

4、博信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