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品读曹利君近作两篇
(2022-05-18 16:53:03)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人在路上,心在书里》《大哥》
浅山评论家群
云开日朗(吕唯)
按说这样的旧书是不值十五元的,尤其是没有书号的印刷品。如要获得相关知识,网上一搜便是。
说重点:大厨的举动早就摄在摊主眼中,就像钓者和鱼,钓者知道什么样的鱼会咬钩,而且还要欲擒故纵,俨然一副漠不经心的样子,十五元,这钩子下的有点狠!
我也喜欢淘旧书,那帮摊主很难讨价还价的,他们有足够的耐心与你周旋,买不买,全凭你自己的心思。
前些年,我在地摊上看到有人卖水印木版线装的《金瓶梅》、《野臾曝言》,每套都一两千元的,我是看着眼蓝,听着啧舌,摸兜脸红,离开肝疼!现在想来,那些东西说不定是作旧或伪造的,没买倒是对的。
淘书有乐也有苦,曾经贪便宜购得一些畅销书,结果拿回家一看,满纸都是错别字,无法卒读,占小便宜吃大亏。
我也是曾经的爰书之人,现在退休了,读书的热情骤减,看一会儿双眼干涩,昏然欲睡,难得大厨兄一直乐此不疲,人在路上,心在书里,沉浸在宁静而快乐的时光中。
侯明祥
悠悠
人在路上,心在书里,这是对热爱读书的人最准确的诠释!
这让我想到我的父亲,他老人家一生读书、爱书,从我认识父亲开始,他就没离开过书。即便卧病在床也每天必读。可是,去世之前有一段时间突然就不读书了,开始撕书。手中非要拿一本书,然后一页一页的撕碎,谁也不能阻止,谁说跟谁急……以书为伴,直至一生!
“世界是运动的”,也是发展变化的,是不是很有辩证的味道!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由“运动”引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手册》?再从这本书自然过渡到在地摊上发现这本书?这倒是很有意思!
地摊买书,欲擒故纵。可一方心在书上,一方“比天气还冷”,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小心思。卖的总比买的精,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人在路上,心在书里,一种情怀,无关岁月!
徐歌
不过在此文里看到曹老师有那么一点点小残忍。一个十五块钱的地摊主还跟人家讲价,实不应当!我有时也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按我妈讲话了:“狼吃看不见,狗吃撵出屎。”我们去书店,几十几百元的书拿起就买,可能是因为书是新的缘故。其实,好书不分新旧,读后的作用不一样。当然每个人对书的依赖和喜爱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拿书当朋友,看书仿佛是与好朋友交流谈话很快乐;而不喜欢读书的人,看书就如同是催眠药,瞭上几行就困意来袭了。
今天看曹老师的文章也撩起了我的一段买书经历——中学时候,父母离异,跟母亲两个人生活,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当时班主任与长春出版社有联系,在班里推销《斯巴达克斯》一书(我们当时是文科班)因为当时口传耳听对《斯巴达克斯》这部小说内容很熟悉,要买的欲望非常强烈。自作主张在班里就报了名,可是这2块05分的书钱很难回家跟妈妈开口,至今回想起来还挺难过……我记得那两个月好像是没买学生月票乘车,是徒步上学的……可谓是:为了精神上的食粮,怎样在和物质生活做了斗争!
悠悠
凡事都有要一分为二地看,疫情也是。
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月、两个月,长时间宅在家里,哪儿也去不了,啥东西也买不了……这种感觉真是糟透了!
可如果遇到像文中“大哥”
与“朋友”这样的情况,却是极好的近距离相处的机会。也许有不得已的味道,但一段时间的相互陪伴,相互照顾,让彼此感觉到两个人的生活有了温暖,那么成就一段黄昏恋情也就自然而然了!这时候看疫情是不是蛮可爱的!
文中对“朋友”的描写笔墨不多,但从“体态适中”“目光温润”“似乎有笑,却不放笑”“欲言又止”还有“上半身往前倾了下”等文字中,感觉到了她的恬静,婉约,极有教养!
祝福“大哥”心想事成!幸福美满!
和平
通篇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很不简单。
七十岁的大哥有一位朋友陪伴,一同居家抗疫七十多天,绝对够朋友。有这样朋友的大哥不简单。
医好了眼疾,还能继续开车,虽然不快,但开的很稳,大哥不简单。
春夏之交吃荠荠菜和山芹菜等山野菜正当时,大哥能吃出来是山上长的还是大棚里扣的,大哥不简单。
曹老师文中还有几处不简单,只看这几处,就很不简单。
云开日朗(吕唯)
大哥是生意可以确定,鳏居。其会计师女朋友因疫情防控而同居共处两月余,互生情愫,这也是不争之实,二人岁差不过二十,可作佳偶。
大厨擅长玉成好事,比“木老爷胶”的粘合性还要强十倍,估计大舅哥这段姻缘不成都难。
塞外雪
庄稼汉:
古稀大哥不一般
身边有个金算盘
朝夕同室七十日
情愫早生心渐暖
眼前摘除白内障
心中又筑情栅栏
年龄差距生顾虑
花好何时月能圆
东风无言催绿树
浅山流水润华年
无人能替鸳鸯梦
梦外文人扯闲篇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1、解封记
2、老谷
3、醇熟面包
4、又生气了
5、风波
6、和乔金芝的一次聊天记录
7、在看者
8、以假乱真
9、一盘磁带
10、商调函和礼物
11、念旧放空皆为飞
12、人在路上,心在书里
13、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