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26、山哥:年代感

(2021-12-10 12:29:52)
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浅山评论家群

 

悠悠  读《不唠了》

我常常在某些评论性文章或者阅读留言中看到 文字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息,或者还有生活的况味,今天曹老师也说带烟火的生活

从字面上看:烟火,指炊烟,烧火做饭。那么,烟火味就是烧煮食物的气味,是最根本的人间尘俗。是市井百态,是最平常的生活……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是啊,点燃厨中的烟火,抓一把米,放一瓢水,或者还放几颗豆子,慢慢熬煮,便有了希望。当香味飘袅,从味觉到心里都暖暖的了……幸福的日子就是从烟火中熬出来的。不然,那些吃够了山珍海味的人,那些漂泊多年的异乡游子,为什么都想念妈妈的味道,想念家常便饭呢?!除了那份亲情,还因为粗茶淡饭,至真至美!

我想,充满烟火气的文章也是这样的道理,无需华丽铺张,无需大加修饰,无需费尽力气,人间至味是清欢啊!

可是,那这烟火气从哪里来呢?我也是从烟火中长大的,也是从生活中爬过来的。可是,我的那些烟火气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我困惑的问题,也是我文字最大的缺陷。

可能有人会说是故意绕开,是故作清高,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不然,我很喜欢带有烟火气的文字,认识浅山,就是因为偶然发现并阅读了曹老师的文字,就喜欢得不得了,从此紧跟不放的……也想沾沾这烟火气,也希望自己的文字多少有点生活的气息!

今天阅读这篇文字,似乎明白一点,除了亲身经历并烙印在骨子里的厚重之外,平时要能够深入百姓生活,或者像曹老师这样,每天行走在通往炊烟袅袅烟的路上,走近百姓,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就如与卖糖葫芦师傅山南海北的聊……这样的文字才有生活,才有生命力,才能贴近读者的心,才能引起共鸣……

借助曹老师的一句话,谈点自己的感受,看似与本文无关,其实关系密切。不信你品,你仔细品……

 

山哥  今天的新作中,充满了年代感。首先,是从上文延伸下来的冰糖葫芦,人们只要听到这四个字,就会勾起很多无限美好的回忆。那个年代,很少有人提到卫生的话题,满满的都是亮眼和甘味!再有从迁西到东北生计,不管判断和定义准确与否,仍是充满闯关东的色彩,不由人又生发一波并不遥远的记忆!最后,那个站在松花江边踌躇纠结的妇女,前望病儿后望生计的无助与惆怅!给文章又铺上了一层朦胧迷离又遥远的色彩!

 

唐迎 履痕用得好!人在世上走,所有的过往,都是内心的积淀。阅尽俗世纷纭,却能守住初心,大师的平民情结令人感动。

 

泉水叮咚   看到《不唠了》,才知道曹领导的平民情结来源于小时候的经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和平  不忘过去,感恩生活。越是普通人,生活越是不容易。生活无奈,路边摆摊。

曹老师关注路边摊,那是心底里的感恩与善良。

劝小孩子不要吃糖葫芦,不仅言语中伤摆摊人,还连带着让路人躺枪,这样的言传身教,对小孩子会是怎样的教育效果?有些不可思议。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平静的生活起了涟漪,不唠了!

 

胡英兰  放学了,学校门口拥挤不堪,除了学生,更多的是来接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等,看见自己的孩子出来,马上问午饭吃的咋样,剩饭没有?最吸引孩子眼球的是小商贩卖的食品,如冰糖葫芦,一个小男孩向卖冰糖葫芦的地方跑来,被他母亲阻止了,说糖葫芦埋汰,并斜视了老师跟牛亮一眼,意思那么大的人怎么能吃不干净的东西呢?惹得卖糖葫芦的人不高兴了,并说出是从河北来的,制糖葫芦是祖传的,因为好,每天要卖四五百串呢。老师对这位师傅有了兴趣,本想多唠一会,但牛亮却说还有事,不唠了。因此,俩人把剩下的几粒糖葫芦放进车旁的垃圾袋里回家了。

 

华尔兹  大饭店,小饭馆,大商场里卖的冰糖葫芦,走街串巷卖的糖葫芦,用的食材好不好,做得干净不干净,全靠经营者的良心。

我也一直认为曹老师是为了写作搜集素材,同情弱者,才总愿意和这些人唠嗑。原来曹老师小时候还有这样的经历。

 

张淑华  你没跟着学学那祖传秘方做糖葫芦?

 

大墨古砚  大哥您逮着人唠嗑这不就叫: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创作的源泉嘛!

 

王克江  生活百味,这是其中况味!

 

陈玉亭  喜欢唠嗑巧搭讪,见人就爱扯闲篇。童年往事常提起,哪问听者烦不烦。

 

晓 莉  今读美文《不唠了》。不唠不行!唠嗑、聊天是一门艺术。会唠嗑有学问,不会唠嗑白聊天。老师的唠嗑,唠来了满满的收获。远古的,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眼前的,长远的;当地的,外省的。新闻啊,趣事啊,大事啊,小情啊,天闻啊,地理啊等等,尽收囊中。这是最美的创作素材,最美的第一首材料。老师好!有机会还要唠。谢谢老师!

 

戚玉珠  放学,校门口最热闹。老人见到孩子跟久别重逢似的,隔辈亲真没招。回忆小时候生活的不易,让大厨对生活的过往记忆犹新。卖糖葫芦的,殊不知是祖辈传,但穿戴也该整齐点,吃几个剩下的丢进垃圾箱也说明问题。牛亮的下顿酒还没喝上,明天还得继续。

 

云开日朗(吕唯)  插科打诨,历来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佐料,充满着生活情趣。牛总是要栓在槽子上的,曹与牛的吃冰糖葫芦一节读来煞是有趣,两个老男人酒后放胆,回归童年,竟然张狂得可爱,以至惹得一妇女拿来当教育孩子不讲卫生的反面典型,更可笑的是,他们把这话一字不落地听在耳中,又哑口无言。曹兄这闲来一笔非常精彩,领教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都是自找的系列——

1、醋和地瓜

2、留饭

3、好久不见

4、上来一阵儿,男人也是小心眼儿

5、蓝光闪过

6、大哥的女人缘

7、歌和地瓜

8、反正有这样一个人

9、一波三折

10、好东西就是送来送去

11、有信心,因为要认真

12、习惯

13、埋下引线

14、不着急的着急

15、马和

16、马小娟

17、半明半暗

18、狗吹灯

19、闹心

20、忽高忽低

21、津酒

22、耗材

23、还能怎么说

24、粉蒸肉

25、丢人

26、保健操

27、妙不可言

28、冰糖葫芦甜

29、不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