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发店,司空见惯的百姓生活场景

(2021-05-22 13:10:29)
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浅山评论家群

 

澄水碧云  艾玛!曹兄!看哪儿不好!非得看人胸!

看这对话!关注市井关注民生,这就是曹氏非小说充满人情味儿的魅力所在。

 

奚惠鹏  细节决定真实。观察细

不输于莫泊桑

老曹的非小说可是以小见大的值得玩味的东西。

 

冰山雪雁  早上好原色生活树

一个理发店勾起你这么多构思,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你笔下的人物,小摆设,小店铺就像在眼前一样。

人物的对话,老者的样子能想像出来。你写的普通人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像部小说一样,让人忍不住读下去,笔下的小人物都活起来了。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喜欢你的文章

 

真心  这位76岁的农村老汉,靠每个季度500元钱的占地补偿款生活,一看就是个困难户。不过现在全民小康了,而且一个也不能少。他难道没有小康吗?他还应该有低保有老年补贴,或者还应该有儿女的照顾。他如果是养鸡专业户,那就不是一般的小康啦!

 

晓莉  欣赏美文《理发店》。作家就是作家,那可不是虚夸!走哪儿都是风景,见人就有故事。接触的都是百姓大众,聊的都是实话。锅碗瓢盆敲响,财米油盐酱醋茶构成和谐美妙旋律,这就是日子,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美好的人间!谢谢老师!

 

陈玉亭  农贸市场三层楼,美发理发小门头。秃顶曾经收半价,招揽顾客找理由。

 

皮皮  市井百态,有滋有味。       

 

徐歌  跟他们客气啥,一半的头发就应该给一半的钱。乐死人不偿命!

 

和平  理发的故事有这么多,都是真实的生活,加上非小说的曹氏语言,就生动又活泼起来了。

 

马瑞华  老师!拜读新作,赞,

三十几岁时,理发师剪发五元钱一次,只收自己半费——理发师是个讲究人儿。

这次自己去理发店“不能叫人家老板俩在这干磨手指头,”也是个挺讲究的人儿。

与退耕还林的老者的一席话——顺手拈来皆文章。

 

云开日朗  上世纪的理发店就叫理发店,顶多前面再加上国营两字。

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师都是拿工资的,农村的姑娘能找到城里的理发师处对象,那可是很让人羡慕的。 

理发是人的一次修整,也是一次享受,还有一点点仪式感,刻记时光的流逝时段,虽然这尺码如大厨所讲,随着年岁增加逐渐加大,每经历过一次,就会想起上次的情形。

理发这门传统手艺至今已经变得五花八门了,名字上叫发廊、美发厅、发艺造型……内容上也千差万别,甚至还分化出洗头房、发廊小姐之末流。

我们的人生好像就是在理发店度过来的。

大厨其实不用理发。他的发型识别度极高。如果有一天变了发型,或许会有很多人认不出,那倒是没事自损招牌呢。

 

戚玉珠  如今理发店不管规模大小,都叫美发,造型,发廊。如果真写理发店,年轻人都不好意思进去。这家店坐落在城乡交界处,为中老年服务,价格便宜生意不错。进来一个老者,重重坐在沙发上,大厨来了兴致才没走。大厨标志性发型有艺术范儿,在大厨的朋友圈看到一个和大厨一样发型的人,那是在沈阳。说到补偿,按月发放,就如同每个月开工资一样,这个办法好,老百姓能稳稳当当地过日子。我有一个不远的亲戚,因为征地得了一大笔钱,生活瞬间变了样儿,不到三十岁,没有驾照买了一台30多万的奥迪,喝完酒上路,(家长也没正事儿)把一个老者撞倒身亡,赔偿款搭进去不说,进了监狱,这个家也彻底毁了。明天接着听大厨和老者聊民生。

 

小马扎 我上次理发还是在年初,四个多月没理发,也没感觉头发太碍事,倒是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才意识到理发可以散热去去火气。

读到这儿不知怎滴居然会心一笑,笑后又觉不厚道。收起乱想,准备去买自攻丝和铜螺丝呢,高频电炉出了点儿小状况,得去买个配件。

发是要理的,围绕着头发这句伏笔估计还会有调侃,回来再看

 

悠悠(长春)  读《理发店》

理发店,是每个人一生都离不开的地方。无论男女,都会定时地走进理发店,洗一洗染一染烫一烫,让平淡的日子有了点儿仪式感,还可以通过对头发的打理,让心情也随之精致起来!

理发店是个小门脸,好像没什么吸引力,还挺犹豫的要不要等下去,是位老者的一坐,叫不打算走了。

这里的描写有趣:

“我”盯着老者看黑白两掺儿

老者看着“我”的秃顶

画面感极很强!

语言更诙谐:

“你这头发好剪,就下面一圈儿。”

“少剪一圈儿头发,你也省了,老板能给你打折呢。”

“周围的人都笑了”,理发店也就有了活跃的气氛!

下一个场景是聊天:

聊“退耕还林”,聊占地补偿,聊一季度五百元生活费,聊养鸡……

表面看老者补偿款一个季度只有五百元,生活费太低了,但如果加上自己养鸡赚的钱呢,应该是很不错得了!另外或许还有医保什么的,生活小康应该不成问题了!

理发店的故事,也精彩!

 

徐艳丽  写文章就是说话,曹作家理发理出这么多话来。细看下去,上次理发的时间,谁告诉的理发地址,理发店周围的环境,详详细细笔触到位,犹如读者去趟理发店。在理发店遇到的老者,双方交流幽默生趣,一副市井小人物的画像,特别是文中老者叙述生活来源,是具具体体的真实人物令人至信。

 

华尔兹  曹老师上老韩老婆说的理发店去理发,地点在农贸市场的旁边,来理发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正在犹豫要不要等下去,从外面进来一个老者。老者跟男的打过招呼,就重重地坐进靠墙的沙发里。

就是他这一坐,叫我不打算走了。”从老者这里,知道了征地补偿还有按季度发放的。地少,补偿款不多,七十六岁的老者靠养鸡打工维持着日常生活。

季度发放避免了不会过日子的人,一下子把钱花光了,没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曹利君著)

何方神圣·非小说系列

1、客人老牛

2、恋恋不舍

3、偶然遇见

4、虚无缥缈

5、都是啥呢

6、理发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