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迎:文学社会功用的体现

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
浅山评论家群
(本期评论附有作者微信头像,认识一下哦)
唐迎
非常欣赏曹老师的文字功夫和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每一次拜读都有收益。
店小二
拜读了您今晨佳作,刚刚想好要说什么,突然见唐迎老师发出的美评,我要讲的几乎和唐迎老师讲的一样,只是没有唐迎老师讲得透彻。
期待佳作后续精彩!
惠文
戚玉珠
凤华
吕松筠
真心
侯秀坤
华尔兹
我下乡的时候,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有块地,不太大,有个不高的小土坡,名字却很响亮,叫“老龙头”。在乡的人多次给我们讲它的名字由来,活灵活现的,现在都记忆犹新。
期待曹老师的于家沟的故事。
小鱼儿
无论任何个于家沟有多远,都挡不住曹老师追随的脚步。
非常敬佩老师独特的文笔和写作风格!
老师早上好!
王克江
王克江
澄水碧云
小马扎
在作者眼里心中笔下,文学就是生活里的大观园,一旦推门进入,无论从哪个视角,放眼处处皆景致。筒瓦泥鰍脊,粉墙虎皮石。小桥流水有人家,绕堤翠柳暮烟斜。
美是人人需要的,一个见之能生情的东西。美又是需要由头的,由情而生发出来的东西,自然是美好的。美不能空洞,不能没情,不能随波逐流没有动机、失去根基。
第三于家沟,我注意到这个沟字就是美的主旨。吾爱吾沟,就是情,就是故事的生发根源。
如此动机,合情合理,尽美尽善矣。美得那么纯情、朴实;美得令人安静、舒心;美得叫人没法不关注,甚至叫人想去。
大胆猜测,这第三于家沟不会与上个于家沟那样荒凉、那么濒危,而是应该有一番不错的乡村模样吧。因为从离开第二于家沟开始,沉重的文字慢慢开始翩翩起舞了!
悠悠(长春)
第三于家沟,已经拉开了帷幕。
您说,于家沟是您“朝花夕拾的宝贝,”宝贝,是名词还是形容词呢?爱不释手吗?看,为了获取这宝贝,作者连老天的脸色也不在乎,已经出发在路上了!
偏僻,先说这个于家沟“沟远地自偏”,当然以辐射方式搜寻,散发出去的位置不确定,或许会更远!
犹豫,因天气“掉掉着脸子”而犹豫,这个“掉掉”多生动!咱不说拉长就用“掉掉”,掉下来的脸比拉的不是更长!
打听余姓朋友,余同于,同音就行!这一问感觉【什么地方“吱”了一声,尽管声音刺耳,但是,接着看见暗处开了一扇门,洒进一道光亮来。】(在您的暗夜里呢)。
听到了声音,看到了光亮,想到光即是希望
希望余姓朋友介绍这个于(余)家沟风土人情,提前备备课。
这里的对话亮了:
您说 :
他说: “你不给人家肚子里下种,人家上哪儿给你弄出存货来!”
哈哈~这说法太妙了!话糙理不糙,言外之意这个地方太小,百度还没有词条,当然是因为还没有人查找过。如果直接说无趣,这样的诙谐,让枯燥的解释变得意趣盎然,读者为之一笑,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特别喜欢这篇的语言!
云开日朗
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所不同,有一双如曹氏探寻的目光,即使在荒漠中也能找到绿洲,如果在绿洲里,他会看到更奇幻的森林,还会有山精树怪的。
曹氏是个有故事的人,走到哪里故事就会发生在哪里,信手拈来就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再也放不下。
既然是非小说,那我就当一切是真人真事来看好啦!
和平
晓莉
陈玉亭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 曹利君著
《另一种回声》
·让孙子看闲书
·回声
·小红点及其他
·发芽葱和香菜
·从于家沟到于家沟
·本次导航结束
·十万火急
·一截土墙
·三只鞋子和一声闷响
·干什么呐
·齐老店子
·一语双关
·又想哪儿去了
·个人体验
·小伙子
·在暗夜(创作谈)
·此时此刻
·第三于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