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山评论家群
云开日朗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曹氏笔下,每个人都有其标本式的意义,需要仔细解剖,放大,观察,再贴上标签或加以注释,俨然一个社会心理研究学家。
马井洲是他无意挖掘来的老英雄,那残缺的手指可以证明这点。板板正正的坐姿也能证明这一点。诚恳邀曹氏去作客还可说明是个厚道之人。
英雄一时,平凡一生。人啊,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过去了也就过去了,谁还能总记得呢?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需要各自的奔波。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淌不息,记得的是故事,留下的是传说。就像曹氏的非小说,不是小说,也不是大说,而是想说就说,可以真说,可以假说,也可以胡说。信不信由你。感兴趣还能在评论区里搅和搅和,没事消遣消遣,还是挺不错的。

吕松筠
《遍地风流》,这个名字很吸引读者,全篇通读之后,不由得想起了纪洪平老师在讲课时说过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篇好的文章标题要占据七成,而文章本身只占三成。曹老师这则《遍地风流》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写文章之前一定要把名字起好,这很关键!为曹老师今天的每日一文点赞!
和平
马井洲,冒险救新兵,不怕牺牲真英雄。
平淡之中写惊奇,好看浅山笔记。
笔耕 英雄本色。
陈玉亭
让座方知老英雄,舍己救人传美名。居功不傲平常态,低调做人当受敬。
晓侃
教导员正营职,部队安排转业也是伤残军人标准。选择返回原籍由县级人民政府妥善安排,留在服役驻地由军代表协调地方政府安排就业生活问题。英雄回故里,多是个人原因,部队会有伤残补助。所谓职业军人,习惯区分士兵、士官、军官的区分。部队的军转或退伍兵,不会说职业军人。这个词属于舶来品,写作中要注意查实出处。最近写作风格没变,但是涉及人物背景要先做背景资料查实,再做人物设定。没有经历,不能硬去写。不能用年代词替换人物背景年代词。
老哥,还是写你熟知的环境和年代。
悠悠(长春)
读《遍地风流》
遍地风流,说“遍地”有些夸张,但却一不小心偶遇英雄!今天这位英雄人物出场方式是因为被让座,从而被关注,才引出他的故事!也从而让本篇的其他故事黯然失色!
从文字描写中透视老英雄的形象:
年龄七十八岁,但身板挺直。
“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没有了,只残留着中指、无名指和小手指头,明显的残缺处是一道凹进去的褶皱,触目惊心……”这是明显特征!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关于马井洲老人与“手”相关的故事。没有长篇大论,但却十分清晰,只要你去想,那场景,甚至故事中的两个人连同他们细微的动作都浮现在眼前……
用“舍生忘死”一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形不算夸张吧!
为了新兵的训练失误,把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新兵安然无恙,自己“拇指和食指没有了,只残留着中指、无名指和小手指头”!如果不是年轻指导员快速反应和主动冒着可能牺牲的危险果断处理,那个新兵的后果不堪设想。结果指导员用自己的一只手换回新兵一条命!其实不仅仅只是丧失一只手,而是他用整个人生作为代价,因为从此他的人生被改写……
看看现在的他,在作者饱含酸楚的笔下,“无论如何,与我想象的英雄高大光洁形象都格格不入”,谁读了都很不舒服!
三十二岁,好年轻啊!他还有大好的前程,还有亮丽的人生……都戛然而止于成为“英雄”——
读到这里,有点难过,但更多的是敬佩!
老英雄应该是会意了关于“我”的介绍,说出自己的住址,并强调有好几间房子,是希望有人去探访,特别是作家,或许他有好多故事……
唐迎
曹作家行走皆风景,路遇都是故事。公交车上悠哉游哉……师生之间相聚本平常,坐到一起却不自在起来,中国传统礼教可谓源远流长。女子两次让座,第一次把空座让给师长;第二次起身让位给一位老人。好风尚使人顿生好感,不觉把她当成了女主,觉得下面网文应该顺理成章围绕着她展开……不料曹作家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转而写起了这位“农民模样的老者”马井洲。马井洲四十六年前的英雄壮举如今仍然令人心生敬仰。听说曹老师是作家,可能是对文字工作者的好感,亦或希望自己的事情有人关注——毕竟平庸令人萎靡,渴望荣光的心使人振奋。他算是看对人了,曹作家正是讲平民故事的高手,更何况这么有料的平民英雄。
小心伺候,好文在后头。
晓莉
今读《遍地风流》。寓意深邃,耐人寻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崇敬英雄,从对救人英雄马井洲的描写上就下了浓重的笔墨。也许会到老英雄的家里,去进一步了解英雄的内心世界,来一系列英雄传!很是期待。谢谢老师!
王克江
英雄老矣,不坠雄心,身板挺直,仍有英雄气概!
真心
这一集前面两段,绕扯的有点儿糊涂,是在教大家写作方法吗?后边这段写的马井洲老英雄。七十八岁的人应该是六几年当的兵,已经是和平年代了。看来和平年代的兵也是与危险相伴的。他约你去他家,我猜你一定会去。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将会围绕着这位老英雄展开啦。
戚玉珠
让座让出来一个英雄,为了救新兵自己负伤,七十八岁的马井洲,穿的不得体,可能是生活的不富裕,也可能是年岁大了,儿女不在身边,不重要,重要的是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挺拔的身板,军人的气质,没准哪天大厨真的会去采访呢,明天见。
华尔兹
由“她”让座,引出来一个英雄的故事。
马井洲还算是幸运的,最起码保住了生命。
我上中学的时候听母亲说过一件事。她的叔伯姐妹的儿子,是民兵队长,在训练的时候,用身体挡住了别人掉落的手榴弹,牺牲了,当地政府为他建了一座纪念碑……
明天曹老师能继续讲英雄马井洲的故事吗?
看了曹老师的文章,有了想去看看我这位从没有见过面的姨和那个纪念碑的想法。
灵犀
今天看了《遍地风流》一文,很受启发。写文的命题很重要!虽然我还不是十分理解其题意,不过,我感觉遍地风流一题很吸引人!让我急不可待的读下去。这就是作家的魅力。也是我学习的一个切入点!我不仅不太会写文章,更不会命题。而通过不断学习与感悟,却了解到了写作命题的重要性。而且,看完通篇之作有,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到老师的用笔之道与妙不可言的经典之处。文章的吸引力,让我反复阅读了三遍。加深理解,不断收获。大脑缺陷的我!非常珍惜每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说不清道不明的我,很想改变不良现状!
缥缃醉
今文之题目的确起得很好,尽显深意。沿着题目去看文,不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所理解的那种。但回头细思,这里面不就包含了反映出了过去,现在的各种“风流”之事,以及人们对这个词的各种理解,甚至我们可能去查阅此词的历史流变,也算是一件有趣之事。
总之,我们会发现汉语是如此奇妙,褒贬义完全融合在同一个词中,而不只是存在于语用之中。
而先生能想到这个词,个人觉得不仅是因为先生天生对词汇的敏感,对事物的深刻认知,还在于前面那篇谈文学创作之道和对人的根本认知的文——《风花雪月》,正是有了前文的认识,先生才会基于其根本思想,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解继续推进加深,成为一条思维之线。今文所用标题就将这条线的作用显示出来,同时也引导了读者的理解思路。这一系列虽情节上都是连贯的,情感上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篇开始的显得有点生硬的拐弯——突遇平民英雄,因为这个标题将它们紧紧连在一起,甚至将此系列连在一起,再无罅隙。无形中也让人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下去。
侯秀坤
曹大厨今天的文“遍地风流”除了你和她一直紧挨着坐着,大白菜的趴拉棵子也撩拨了你的脸颊,痒痒的自不必说,或许还有一股脂粉味,这个曹大厨没说,可我从餐大厨被咯吱的样子看出来了,女人的味道餐大厨懂,出门喷香水化浓妆,脂粉味夹杂着香水味,哪个男人能不过敏呢?餐大厨算是有定律的人,写非小说啥人没见过?啥香水没闻过?啥女人没在餐大厨眼前飘洒过?至于能在一起喝酒调侃的更不用说,听说曹大厨喝多了还有人心疼
女人不说了说说男人,这个缺了两个指头的军人真有钢骨,军人的风度与钢条,把部队演练的真家伙手榴弹,硬是从小战士身边甩了出去,并一脚踢出小战士,自己却负了重伤,这种精神可嘉,指导员应该做的,留下一世英名,也瞎了那两根手指头。男人的举动有时就在瞬间,遍地风流有时就在一念之间,不知他和她有木有风流过!这个是褒义哈!就是浪漫过吗?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山笔记
《不过如此》曹利君著
春暖花开(1)
最美的太阳(2~7)
风花雪月(8~10)
还有一个座位(11~12)
城市温度(13~15)
真假放心(16~18)
遍地风流(19~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