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马扎:恰到好处的铺垫

(2021-01-10 13:52:39)
分类: 朋友们的生活


浅山评论家群

 

小马扎  读《吃梨》

我颇觉得这水果摊主于美锦是个用心做事的人,而她男人老胡则是个贯用胡鬼的嘴在做事的人。

话说酸碱中和了为好,阴阳相连手最妙。不偏不倚,抑扬调和是中庸之道。这俩人像这样配合着来做生意,一准儿叫别的瓜果小贩生意没得做啊!

老胡家的梨子真的是脆香汁多又好吃,叫读者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因为上集用了一个“别”字,梨子咔嚓一下子被刀别变成了两半。再用一个“钻”字,作者霎那间就感知了那钻进心肺的一股香甜。这样精彩的描写是为往后要写老胡家梨子好吃做铺垫。

这些极刁钻的字,非常形象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今文的梨子:

“我家这香梨绿皮,皮薄,肉白细软汁儿还多……中国最好吃的香梨!”,能想象得到一嗑一兜甘甜水儿,老胡这俅货对人插科打诨,给顾客挑逗得冒火,只能吃点这香梨败火了。胡家这媳妇于美锦也是有一套,让您细水长流,一回少买一点,常来常鲜。这为顾客好的建议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于是,您有买了第一次,接着就再买一次,自自然然的还得买这第三次。

这两口子卖东西,的确是有经验哈。有人说老母猪带胸罩,一套又一套。

 

悠悠(洛阳)  东北香梨一次还没吃过,想必是很好的。美锦很会做生意,这又搭又送的盛情让顾客都不好意思不去。前几天顾客还探讨了关于香肠和牙签的关系,结论是和大小长短关系不大,心理层面需要一些东西才是根本。写特约,关于民生民情的,曹老师还不是随手拈来,写去,粉丝都追去!

 

晓莉  老师您好!

昨日小说买香梨,今天接着谈《吃梨》。要想知道这绿皮,肉嫩,汁多的香梨好不好,就得亲口尝一尝。这一吃是真好吃,老师接着又去买了几次,成了受欢迎“回头客”。

原来老师不仅仅是为了买梨,而是被卖梨的老两口吸引。通过买梨,来挖掘小说素材。

老师深入生活,观察细致。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写的惟妙惟俏。文笔流畅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一气读完。

生活中的乐趣!真是美好!

谢谢老师!

 

真心  看了胡富道于美锦卖梨时的表演,不由得想起卖冻鱼卖干货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技能——会搞推销。我这辈子就没学会这个,包括自己写的东西。

报社编辑主动约稿,说明你早已是窗户眼儿吹喇叭鸣声在外了。接下来肯定会写出更接地气的好文章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孙海春  篇中开头段关于手的描写,写法上有白描,有比喻对比写得很细腻,生动,逼真。

 

陈玉亭  回头顾客有优惠,奉送俩梨尝滋味。有心让你帮宣传,谁料君子话语贵。

 

王克江  于家沟这块神秘的地方,要拉开大幕,展示他所有的美丽了。

 

华尔兹  胡富道于美锦对回头客曹老师像自己家亲戚似的,亲亲热热地打招呼:大哥来了!热情对待顾客,做生意的大多这样,能像老胡两口子这么能说会道的不多。

 

戚玉珠  曹大厨这二斤香梨买的,没吃够,这不又来买了两次,不能再去买了,再好吃的也有吃够的时候,不佩服不行,老胡这两口子真是会做买卖,表面看吵吵把火俩人好着呢,一唱一和的。你第三次去买香梨,两口子也不跟你客气了,做起了活广告,于锦美夸老公,隔着骆驼不吹牛,明明是全世界都知道好吃,非要说全国都知道(笑喷了)你买了二斤香梨,于美锦顺手给你拿了两个南果梨,白送给你,这买卖做的没Sei了,老胡又来了情绪,夸张的说,咋不送根香肠,边卖货边逗闷子,活跃市场,让我想起了鸡冠头小伙儿在唱吹牛的歌,回到家赵小丽听了你说的,也禁不住笑出声来,吃着梨都呛着了,没准哪天赵小丽就去市场会会这两口子呢,没准再买回二斤梨呢,于家沟市场真热闹,如快过年一样。曹大厨真的很辛苦,不仅每天忙着做早餐还有约稿,“乡里乡情”对大厨来说就是信手捏来就是一篇,老胡两口子就有你写不完的故事,更何况还有麻花拧着劲儿,故事还能编,走着瞧吧。曹大厨任务在身,跑市场的腿更勤了,香梨吃出别的味道了,明天见。

 

任秀云  @曹利君(原色生活树)曹老师昨天买梨今天吃梨。这满大街的人,无论干什么的,如果被曹老师嘿儿上,就算他们幸运,无意中就成了故事的主人公,便跟着曹老师的美文火了一把。这卖梨的两口子又闯入了曹老师的笔下,不光是赞扬这两口子会做生意,也给他们的香梨做着广告。我活这么大岁数,头一年吃香梨。吃了这么多香梨,这香梨就不是香梨。曹老师卖关子,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使读者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香梨到底像什么?也想马上亲口尝一尝这香梨到底有多好吃?卖香梨的给曹老师提点广告费都不为过。但是明天不知道曹老师是不是继续说梨,还是要把话锋转到哪里?不得而知,期待下文。

 

徐艳丽   @曹利君  身边的事常见的人提笔就是故事,故事中的人似乎你我他身边都有,佩服曹大作家神笔一挥,片中的人物刻划得入木三分,故事情节编巴的像真事似的。什么溜肩驼背、气壮如牛、多勾人儿、心里嘀咕……这些生动的词汇扯着读者看下篇。

 

宋玉芝  于家沟偏安一隅,山美水美,物产丰富。可得有人去赏,得天独厚,出浅山一位作家,更让于家沟多姿多彩多风味!

不管是人文地理,经济发展所向~还有民生福祉,都会逐渐被老师收纳进来。

在老师精雕的对话中,体现民生民趣,体现欣欣向荣的生意经,欣欣向荣的生活,很感慨国泰民安。

 

王位  越和大哥近乎就越买。

 

悠悠(长春)  读《吃梨》

吃了这么多香梨,这香梨就不是香梨。

这香梨就不是香梨,是什么呢?是胡富道口吐莲花信手拈来叫卖方式称为致富有道?还是于美锦这位于家沟曾经美人的有里有面语言的华美?或者吃香梨不仅仅是为了吃香梨,更是为了多接触他们,多搜集他们那些接地气的素材,为某纸媒写乡里乡情的东西……总之这话,有非常深厚的内涵,而且也感觉很有哲学的味道!

 

 

关注微信公证号:浅山笔记  原创/曹利君

我认识卖水果的(非小说系列)

1、香梨

2、吃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