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古诗大比拼
一、结合课前活动引入
孩子们,刚才的“古诗大比拼”可让我开了眼界!你们的表现比我预料的更精彩,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咱们班级的读书口号——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经典,丰富人生!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春天的抒情诗,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以“送别”为主要内容的古诗,看看古代诗人送别朋友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
二、回顾古诗学习方法
1.
谁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
2.
出示“四读法”,齐读。
(一读知诗题,明作者;二读正字音,通诗句;三读解字义,晓诗意;四读悟诗情,想意境 )学习古诗 , 一个字: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3.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一首古代送别诗之中的名作,有一定难度。想挑战吗?板书课题。
三、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一读知诗题,明作者
1. 板书诗题。
仔细观察,你能从老师的写法中看出什么?(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2.解诗题:老师为什么这样写?你能从老师的这种写法中提取到什么信息?
3.读诗题:应该怎样读?——读时就要读出这样的停顿。
4.引入作者:元二要去哪里?谁来送他?(板书:王维)
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出示资料,简介王维
诗人王维是怎样送元二的?
(二)二读正字音、通诗句
1.
读准字音。指名读诗。(明确“舍”的读音) (板书:客舍)
2. 读通诗句。同桌商议,划分古诗节奏。
读准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根据我们学过的划分七言古诗节奏的方法,看看是按照“2—2—3”的合适,还是“2—2—1—2”的方法更符合诗意?
(出示画好节奏的本诗)按照节奏读诗句。
(三)三读解字义,晓诗意
1. 看图,了解古诗背景。
(1)(指题目)安西,是现在的西安吗?(看注释)
(出示地图)西安,正是古长安,是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称为——安西。(指图)
*所以,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渭城。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
*
一路向西,晚上到了渭城,他们在一家小旅馆住下。睡得着吗?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整夜没有睡觉,清晨,一场毛毛雨下了起来,湿润了大地,清洗了砖瓦,仿佛也在为元二送行。所以诗中有这么一句:(链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唐人相送,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元二只好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阳关
*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你还知道什么关——山海关 嘉峪关
*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所以诗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
(2)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同桌一人说,一人听,补充。不会的地方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诗意。
(四)四读悟诗情,想意境
1.
这样的一首送别诗,诗题该如何读?(诵读古诗,就要反反复复的品读,语速越缓慢,离别之情就越浓。)
2.朗读古诗,读中悟情
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平仄的规律)
回忆: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平长仄短,平声高扬,仄声低抑。
出示标好平仄有错的一句诗,学生仔细观察:这样标对吗?
出示正确标示的古诗,按照平仄的规律,指名朗读前两句。(链接前两句古诗)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柳
谐音留)
《诗经》:“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就想起成语依依不舍,古人,一般写柳写雨的时候都是为了突出“不舍”的情感。(板书不舍)*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理解元二这“独在异乡为异客”。渭城一别后,元二就要独自一人踏上去阳关的路了。指名读后两句。
(预设:读不出情感时用)(示图,配乐古琴《苏武牧羊》)这就是通往阳关的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一路上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艰难、坎坷的路。
(链接后两句古诗)是啊,一想到朋友即将远赴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王维情不自禁地端起酒杯,对元二说(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王维情不自禁地又端起酒杯,(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时此刻,诗人王维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他只好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都融入在”喝酒”这一举动之中。读——
所以,喝酒,也是唐人送别的一种方式。(板书:酒)
3.想象意境,升华主题
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元二,面对这情深义重的朋友王维,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哪怕一句话?有吗?
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指板书)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一边说一边擦掉之前的板书:王维、柳、客舍、酒)
那么,陪伴元二这一路上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预设:他会忘记渭城吗.....会忘记整夜喝酒的客舍吗?一杯又一杯吗?)
化作一个字“情”——再读诗 (板书 情)
4.情感朗读。
据史料记载,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一起喝酒。所以,再来读这首诗,你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古筝曲《阳关三叠》纯音乐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四、延伸学习
1.简述送别诗的由来。
从古至今,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离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次分别,再次相见遥遥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2.
合作学习两首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方式一:学习伙伴间,任选一首古诗,按照“四读法”学习古诗,后交流回报。同时读诗句,之后一人画节奏,一人标平仄,两人说诗意。再汇合。)(为节约时间,方式二:同桌间自选一首诗,读一读,互相说一说,“是谁送?送谁?什么时间送?什么方式送别?”教师只需要适当的补充一下情感即可)
3.小组汇报。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诗意基础上,明确“是谁送?送谁?什么时间送?什么方式送别?”。
结合回答点拨:送别诗最大的特点是抒情,通过抒情,始终的情趣韵味得以体现。而送别诗之所以能在诗坛上独领风骚,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表现手法,送别诗的抒情与叙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情感能量。
插入: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赠汪伦》:结合学生回答,简要分析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与桃花深千尺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候,可以简要说明李白和汪龙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李白是诗人,汪伦是酿酒师,当时送行的情况等等。
五、寻找离别诗特征
1.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大量的送别诗中,我们会从中发现唐人送别时的一些习俗
A
.一般含有“送”、“别”、“赠”字眼。
《灞陵行送别》李白
《南浦别》白居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别董大》高适
《送友人》 李白
《送魏万之京》李颀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B.
送别习俗:折柳
喝酒 唱歌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C.古诗表达方法,借景抒情等,会有自然意象、时间意象、空间意象等。(因年龄特征,不必向学生说明“意象”,只是知道很多送别诗会有这些特征。)
|
季节
|
时间
|
地点
|
景物
|
送别
|
春季或秋季
|
清晨或傍晚
|
路口、岸边、码头、驿站、长亭等
|
杨柳、酒、水、月、雁等
|
2.后续学习。随着你们的成长,随着你们人生阅历的丰富,随着你们对古诗更加深入的了解,你们还会接触更多的送别诗,也会从中了解更多送别诗的意象特征,这有待于我们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送别诗。
六、积累送别名句
1.出示送别诗名句。送别是古诗词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诗人送别时,可以折柳相送,以歌相送,以目相送,可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在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时间,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相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以(真情)相送,(指板书)“人间最美是真情”。只有以真情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
2.分组朗读诗句。
3.古诗今用。(教师口述应用例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你的好朋友即将和你离别,他担心在新的环境找不到像你这样的好朋友,你会用怎样的诗句劝告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去年的今天我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准备开始自己的,另一种生活,可是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我在这里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都说了这样一句话:“
”打消了我心中所有的顾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你的爸爸的朋友即将去外国工作,昨天晚上,他们彻夜长谈,还是还是依依不舍,多想把时间留住,可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临别时,你的爸爸只好举起酒杯相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七、总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记住了——
还记住了—— 也记住了——
正因为如此,很多诗歌在不断地流传中,就被编入了乐府传唱,《送元二使安西》也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送别歌曲——《阳关三叠》。(播放歌曲)
人生自古伤离别。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很多诗歌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正所谓“字字含真情,尽在相送中;与君离别意,句句吐心声;情景相交融,意境浑天成”。
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最后,让我们一起在这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的、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愁绪的《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铭记这些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寻找那些送别诗句,体会古人充满浓浓的离别的之情吧!
【板书】
送
别 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客舍
柳 酒
不舍
如果可以的话,中间的部分到最后会擦掉,最后剩下的板书是
送
别 诗
情 ——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