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与“双基”“三维目标”的关系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一)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虽然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是从高中阶段开始的,但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和提炼,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出发点和大方向是一致的。
身处一线的教师们,整天沉于繁杂的教育教学事务之中,很少接触和研究理论。面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总觉得“高大上”,甚至认为经过十四年的新课程改革,对“三维目标”有些适应和接受,现在又要接受“核心素养”。是不是“三维目标”就过时了,也可以不管了。与核心素养之前的双基和三维目标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又有所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厘清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找到提升点,修正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也就是说,2001年之前的教学都是基于“双基”的教学,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双基教育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的常态,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不讲,学生不停,这样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把知识灌输到学生大脑,考试的时候,再拿出来,写在试卷上。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片面教育。这种消极作用慢慢地显示出来,并且说着社会发展,弊端就显现出来。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只是针对知识这一维度,是平面的,是一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仅基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知识学习,到教学对象(老师和学生),再到品质精神的培养,是立体的,是三维目标。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是,三维依然有不足之处,一是缺乏教育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的关注;二是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缺乏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三维目标虽然比双基有很大的进步,但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三维目标是个体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情景,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你题时所表现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就是培养有能力和高品格的人,即立德树人。
在核心素养下,是不是双基就不要了?当然不是,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学科知识是学科素养的载体,它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这就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但“过程与方法”本身不是素养,它只是形成素养的桥梁,也就是说,学科素养是通过长期的学科活动形成的。当然,不同学科的学科活动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此不赘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表来说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需要强调: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体现和聚焦科学精神,并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有终极的意义。
从“双基”、“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