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蒹葭》说课稿(二)
(2019-03-19 22:43:06)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语文教学 |
明确:⑴在水一方。
伊人如水:傍水而居,暗示在作者心中,伊人如水般清纯、温柔。
思慕如水:作者对伊人的思慕也如水般绵长而纯洁。
望穿秋水:伊人在水的那一边,大水阻住去路,伊人缥缈,可望不可及,虽望穿秋水却无可奈何。
⑵艰难。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难,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顺流而下,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仿佛看到了伊人身影在水中央晃动,然而终不可靠近,这是追寻时的幻象。
既逆流又顺流,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执著之意可见一斑。
⑶宛在水中央。
幻象难近,求而不得。但最终结果如何,诗中没有明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有哪些可能性?
①
②沮丧中相思成灾。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沮续③④
(越是不明示,意蕴越丰富,如国画中的留白。)
⑷时间:秋天的早晨。景物:蒹葭,秋水,寒霜
学生口头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在秋天的寒气笼罩下,呈现一派萧瑟之感。晶莹的露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寒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点点的寒波。 |
这气氛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烟水迷茫的景和如痴如醉的情幻化难分,为后面的抒情预设了氛围。
(四个小题各有侧重:⑴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⑵让学生理解诗意;⑶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诗歌的美;⑷把文字变成画面,启发学生想象。)
小结:短短的33个字,却将追寻的艰难与执著表现的如此充分,令人叹服。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更令人不禁动容。
2、齐读此节,体会路途之艰,追寻之难,惆怅之深,执著之甚。
3、自读二、三节,找出与第一节的不同之处,思考这样写是否重复?
(巩固所学,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迁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明确:时间上的推移,表现追寻时间之长。
作用: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深化意境,泻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委婉而深长。
(让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学生有别样的体会。)
4、欣赏古曲吟唱,唱一步体会诗意。
5、男女生交替读全诗,读出美感,读出诗意。
㈢ 鉴赏诗境:
听着这别样的吟唱,眼前伊人形象飘渺又美丽,引得我们如此心旌摇荡的伊人,他是谁?
(抓住主要意象,大胆想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尊重学生观点的同时,引导其体会诗的意境。)
1、情人、恋人。这首诗作为描写爱情的执著追求的诗作,感情是真挚的,精神是可嘉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提示:生活中,只有情人、恋人让我们如此苦苦追寻,求而不得乃至牵肠挂肚吗?要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秋水。水阻隔了追寻者和伊人的沟通,水象征什么?阻碍。这阻碍可以是有形的高山、深壑,也可以是无形的礼教、宗法、陈俗旧念,更可以是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障碍。由此观之,伊人可以是什么?
2、贤才、友人、功业、理想、前途、事业、福地、仙界……一切我们追求的目标。
人生中只要有追求,有阻隔,在《蒹葭》中就能找到情感的共鸣。
如此幽深的意境,如此深刻的哲理,出自三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我们如何不骄傲!
㈣ 诵读作结:
全班在音乐的烘托下齐声诵读本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前面反复读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能背诵,情境渲染中再读,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对体会意境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三、作业:
链接《在水一方》,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更深刻的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作业:选取《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
四、收束全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那个袅袅娜娜的女子从诗经中走来,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堤岸。就让我们常常与这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链接《在水一方》。
(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更深刻的体会诗歌的意境,为本课画上一个感性而圆满的句号。)
板书设计:
水中央
蒹葭 → 水 水中坻 → “伊人” ?
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