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视角对《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帮助
(2018-11-29 14:20:35)分类: 工作室和培训相关资料 |
对比视角对《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帮助
文/杨晶晶
写在前面:最近着迷于提升对学生创新思维引导的研究。语文这门课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呼声一直很高,“创新”在当今世界各个角落和领域被无限重视,它是提出异于常人的见解,从而可以改造或创造新的事物、事理、方法、环境等等的过程。具备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要求学生在思想上有敏锐捕捉灵感的意识,具有追求独特性的思维方式,要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灵活变通能力,并且能够勤于探索,有大胆否定“既成事实”的能力和勇气。
中学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许多训练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见微知著和由事而发自己的感叹和认识。那是一种感性的本初的理解认识,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没有超越,少涉及智力活动,少探索与发现文本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比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引导学生发掘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优美和深刻,而少于激发学生高屋建瓴地由此及彼地触类旁通,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这种感受在读学生缺乏条理、缺乏逻辑的“肥肉堆积”的作文时,在学生割裂上下文而仅凭想象和联想去赏析词语和句子的妙处时更加强烈!
如果在感性的本初的理解认识基础上能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通过想象和联想联系一些相近的、相反的事理,让自己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加深入和理性化,这就具备了由此及彼的思维。
如果在深刻挖掘现象本质的基础上,类推了解同类型事物的本质以及发展走势,这就具备了触类旁通的思维。
由此及彼和触类旁通是保障理性的创新思维形成的两种能力,是创新行为能否实现并且能否卓有成效的关键!以上两种能力只是举例,思维的培养需要我们思考很多,钻研很多。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理性”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很必要,感性和理性并存的思维培养会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加丰富、美好!
教书日久,会发现有些语文学得很棒的孩子过于感性而曲高和寡,他们本质上是缺乏创新思维的。我觉得,如果引入中西方多种文化视角,会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作用。比如,引入中西方历史细节的对比这种视角,比如把博弈论引入竞争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等等,以后的文章中,会一一展开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细节比较对理性创新思维激发的作用(上)
——试论对比视角对《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帮助
咋们先从文化细节对比这种视角引入语文教学聊起。我认为:由此及彼和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学文化历史细节的比较这种视角去实现,比如中西方文学中的作家对比激发深度而有创造性的发现。
最近听到老师说《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太难引导,从《小引》就开始困难重重,文本解读过程中,王瑶、钱理群等大师的论文印了一堆,总有点一头雾水的感觉,什么是内心的“离奇”和“芜杂”?如何理解“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又如何理解“便是现在心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为什么作者说“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传统的解读方式是深度引入时代背景、思想背景和作家生平,这种引入就是一种由此及彼和触类旁通。深度引入这些助读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基督教营造出了一种信仰:世人犯罪,上帝之子以受难的方式为世人赎罪,这种救赎就是一种大爱。奥古斯丁又把古代希腊的“爱知”思想引入对上帝的信仰当中,他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智慧来源于他们参透了上帝的至高、永恒。理性与神性的结合让西方思想世界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希望,即使是历史总是残酷而暗黑地运行着。但是人类历史步入19世纪20世纪,尼采大喊:“上帝死了!”,理性的形而上学消灭了神圣的上帝,即使是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黑格尔等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形而上学中积极构建宗教的神圣,但是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政治经济的变革大力推进着对中世纪宗教的批评。进而出现了无法回避的“伊鲍里特难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第三部第六章里,伊鲍里特有一段关于基督画像的独白。伊鲍里特望着画中牺牲的耶稣表述了他对上帝之子受难的一种怀疑,他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在被处死之前看到自己的形象,他自己会那样从容升上十字架慷慨牺牲吗?”也就是说,上帝难道不知道自己的牺牲会引起世人对信仰的怀疑吗?
中国的19世纪和20世纪同样有着信仰危机。历史王道和封建礼教形成的严厉秩序形成了传统的国民性,中国人更多表现出来一种滑头、守旧和“阿Q精神”,道德上,严重的排除异己、谄上欺下、伪善装腔、言行乖离、故作旷达四处弥漫,鲁迅总是对所谓“正人君子”之流咬牙切齿、痛恨不已。而西方进化论思想的传入让中国传统“精神”构建的信仰大厦更是摇摇欲坠。正如进化论思想所衍生出的:历史并不是用来彰显王权,而是为了个体生命力的伸展。只有生命力的权利和历史结合起来,历史的发展才有合理的法则,历史才真正有了存在的意义。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中国的内忧外患中陷入深度的迷茫和痛楚。
《朝花夕拾》创作时期时发生了“三一八”惨案。鲁迅怒斥反动政府无耻,却遭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东躲西藏。人在现实的苦难和历史的不公中,因为缺失信仰,没有精神寄托而会产生彷徨甚至绝望。这种现象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西方都有存在,这是那个时代一切伟大文学作品产生的思想背景,深入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似乎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作家共性的悲观和消极,教师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到鲁迅这位独特的作家在大变革时期阵痛、迷茫、困惑、绝望是和愤懑、坚韧等交织起来的。所以,我们被《小引》就绕晕了,难道鲁迅是在抱怨?怎么总是读到绝望,难道鲁迅不是一个斗士吗?《朝花夕拾》里面不是还有“顺手一击”的杂文笔法?它里面不是有不少明媚的人和事吗?
一头雾水的时候,我想到,如果尝试引入另外一位作家去和鲁迅产生对比,引导学生再去“玩儿”一个”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是不是会激发对鲁迅写作情怀、思想的深度而又创造性的发现?于是,我想到了刘晓枫老师在《拯救与逍遥》中曾做过的一个精彩的对比——卡夫卡VS鲁迅!倘若能够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形式做这样一个小课题:对比处于同时期的两人的作品及思想。通过触类旁通和由此及彼的思索,我们自己和学生都会对这个时期的创作思想乃至社会发展产生独特、深入有创造性的认识。
卡夫卡羞怯、内向、敏感。他一生痛苦纠结于内心的绝望,总是产生被天寒地冻包裹着无法脱离的感觉。他说:“受苦是这个世界上的积极因素,是的,它是这个世界和积极因素之间的唯一联系。”绝望哲学使他迷失在一片“黑暗森林”当中,他曾说,那不受控制的现实暴力任意产生并摧毁着他的意志和生命,不顾他的结结巴巴。通过阅读《变形计》,我们感受到作者讲述着一种存在的双重异在感: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示人以冷酷、陌生甚至是敌意,古时被人神圣化的信仰同样示人以冷酷、陌生和敌意,他们对生而受苦的人施加惩罚,人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被莫名其妙地判罪,无法澄清自己的无辜。
而鲁迅和卡夫卡截然不同,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夙志成长为中国思想史上的精神旗手。如同屈原、陶渊明、苏东坡、曹雪芹一样,为这个时代树立起了一种精神风范。他也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冷酷的一面,生命的法则有着残酷性,世界的本质是现实、荒凉和阴冷的,“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但是对此他的洞见却和卡夫卡截然不同:既然现实的客观存在冷酷,那必须承认它的存在,而不是逃避和一味苦痛,不要相信和祈告任何神圣的东西,它是帮助历史扼杀生命的幌子。拨开迷雾应该看到除了人的生命权利,一切价值都是虚的。这种认识何其强大!鲁迅精神何其现代性地深刻!他的“觉醒”超越了时代的深刻,悲凄中有激奋、绝望中有希望、热情中不乏理智。彷徨没有消磨他的反抗意识和对美好的歌颂和企望,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到《小引》里:虽然鲁迅说“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现在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但是编《朝花夕拾》的旧稿可以“驱除炎热”;虽然内心“离奇”“芜杂”,但是他日,他也会“仰看流云”内心平静,去幻化“离奇”和“芜杂”。他会写“思乡的蛊惑”,会说“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而卡夫卡是恐惧于反抗的,是真正抑郁的。
这样的比较能让我们全面、直观而深入了解到那个时代诗人、作家深刻的痛苦和思索,也清晰地了解到了鲁迅独特的情怀!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的矛盾、冲突正是大历史思想背景下人性的真实反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思维在深度而高屋建瓴的认识中,潜移默化在我们和学生的头脑中。《变形记》对初中生来说,难度不小,还需要去发现更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