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国遗寨话石阏 作者: 石清泉 陇南市检察院退休干部

标签:
家乡旅游 |
http://s9/mw690/003sdhMJzy76DsGc8JOb8&690
南北朝时,宕昌羌人乘战乱之机,应时崛起,建宕昌国。《北史.宕昌传》载:“有梁勤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北魏承认其为附属国,始称宕昌国。其辖区域,“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户)。”
宕昌国设76寨。石阏寨两面斗绝,峭壁凌空,前临羌水,背依大山,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为76寨之一。
http://s8/mw690/003sdhMJzy76DsgD9kz27&690
石阏寨,远远望去,望楼如峰突起,高高耸立,巍峨壮丽。可观阶州、西固、宕昌三路动静。因易守难攻,唐、宋、元、明各代皆为兵家攻伐所用。
石阏史上,镇守寨城,前后出过八位名将,依次尊称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山川爷、蒲王爷、八爷。五爷被朝廷封为“五衙镇西候”。为纪念将领们功勋,百姓修有三爷庙、五爷庙、八爷庙,内塑行像,每年古历七月十二至十六日在玉皇观举行五天盛大庙会,请来八位将领行像,会聚行宫殿,阴阳先生念经、巫师击鼓相祭。庙会唱三天大戏,男女盛装前来,熙熙攘攘,商贾叫卖,小吃喷香,热闹非凡。历代朝廷为八位名将设有俸禄,凡五天庙会费用,在官方粮赋中开付。
http://s12/mw690/003sdhMJzy76DsYrGLp4b&690
有史证:明洪武十四年,石阏寨由韩文将军驻守;万历四十年,由杨绳武将军驻守。
羌人信仰自然神灵,如天神、山神、水神、火神、羊神、牛神和马神等。尤崇拜天神和山神。诸神中除火神以锅庄代表外,其余均以白石作为象征。相传石阏寨领,依宕昌羌国礼仪(注3),择风水吉地,在石阏双棱干设祭祀台,祭祀天神、山神等诸神。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祭祀时,台前摆以代表各诸神的白石。小祭时,杀一大公鸡;大祭时,请来宕昌要人及周边村落酋长参加,宰牛杀羊,巫师敲鼓,设坛祭祀:保佑羌民,人畜兴旺,天下太平。祭祀台长30米,宽9米,今台垣、白石犹在,不减古风。
http://s2/mw690/003sdhMJzy76DstPMGJ91&690
http://s12/mw690/003sdhMJzy76DsV5tk7fb&690
羌人是石阏汉人主姓石、王、郝姓氏的祖先,汉化而续。何时何由也?一则,明代初陇南并不安宁,羌番屡为叛乱(注4)。洪武十四年(1381年),岷州卫遣游击韩文将军驻守石阏寨城。韩文,原为元朝西固千户,举众归附后,任西固守御千户,后晋职游击。韩将军厉兵秣马,重兵压境,“番不敢违”,并施军屯、民屯扶民之策,促羌汉化。二则,石阏明初由“火葬”转化为“土葬”。羌人兴火葬,“羌人死,燔而扬其灰。”石阏从明初始形成“大阙”和“小阙”两大墓群,大阙墓群四亩,小阙墓群三亩。韩文将军离世后,安葬在大阙墓地,该地韩姓系其后裔。另一墓群称小阙,是石、王、郝姓祖先墓地。
社会变迁,总会有历史文化辉煌的彩面。石阏羌人汉化后,其独具特色的房屋建筑遗留下来,或为石板房,或为木板房,或为由石板房和木板房演进而来的“一把锁”式的四合院。楼下圈牲畜,楼上住人,楼设平顶,为人们乘涼、聊天、吃饭,妇女们做针线活,孩子游戏、老人休歇的活动场地;在收割季节里,可在房上立桩绑架,架麦、打场、晒粮。尤其在那宁静的夜晚里,姑娘媳妇们喜欢坐在房上,弹奏祖传下来的口弦:一叶竹片,舌弦如簧,吹奏时,一手握口弦,一手牵动穗带,轻轻地奏,随着口形的变换,弹奏出一曲曲活脱跳跃、悦耳动听的七弦音来,其铿锵柔媚之声,让人陶醉;男人们另坐一起,由一人兴弹三弦,那优美动听的音声,时而像野马奔驰,时而似涓涓流水,时而是林间小鸟婉转地鸣叫……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http://s5/mw690/003sdhMJzy76DsiiLI034&690
羌人习俗传下来不少。尤其过新年,要举行“天爷会”,从山上采来松柏技,搭成松棚,四面挂着各样灯笼;松棚里设神坛,各献一猪头、羊头,众人磕头烧香,以祭天神;敬仰山神更为盛行,村村有山神庙,庙庙有山神塑像或画像。上年纪的人尤为信奉,上山采药、砍柴、打猎,先要祭山神,哪怕磕一个头,也是寄托一个心愿:保佑平安,满载而归。更有情趣的是年末晚上啃骨头、喝咂杆酒。传说远古时代,羌人放牧、狩猎,剩余的猎物储存下来,多余粮食酿成咂杆酒,等到年末晚上,全家老幼欢聚一堂,啃啃骨头,喝喝醇香的咂杆酒,庆贺一年丰收。咂杆酒,亦称罐罐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装入小罐,注入开水,插上竹管,用来吸吮,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村户普遍敬仰两部家神,一部是祖先神案,一部是牛王和马王神案:牛可农耕,忠予主人,称“牛王菩萨”;马可千骑、驮运,带来财富,称“马王财神”。大年初一一大早,主人先要上房拜天神,再到村庙拜山神,再拜家神,然后“打曲炭”:用木勺舀上水,放入烧红的木炭和蛋石,木炭和蛋石发出“曲曲曲”的声音,并冒出一缕缕的雾气。主人抬上“曲炭”在整个屋内转遍,口里并念道:“曲炭曲炭打曲炭,一斗麦子打两石(注5)”。“雾气”表示云雾,“曲曲”表示雨声,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http://s4/mw690/003sdhMJzy76DspUuuT03&690
羌人服饰,亦有所留传,尤其是上年纪老人,男子头包青色或白色头帕,穿偏襟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褂子,腰缠两圈青色腰带,脚着布鞋或牛皮靴,裹毛缠或布缠;女子与男子服饰所不同的是她们偏襟衣裳绣有花边,腰束花围裙,脚缠青丝带。妇女们特别喜爱祖传刺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以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鱼水草木为图案,绣出各样花鞋、花裹肚、花缠腰、花枕头、花娃帽、花荷包、花手帕等,工艺精湛,含着浓郁的地方情调。
老人去世,丧葬有另一番讲究: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一分为三,一份留在阳间和子孙们生活在一起,一份要和祖先们在一起,一份要回到最初的老家去。据说很久很久之前,祖先是从甘川青交界的三河地区来的。所以老人去世后,坟墓门面西,办丧事竖起幡杆上的白仙鹤,头要朝西,“驾鹤西归”,回到老祖宗那儿去,叶落归根,拳拳之心,冥冥之情,相逢融融。
在石阏历史长河中,羌、汉文化,渗透在民俗民情的生活里。在汉人社火表演中,融合着羌人的花长衣裙、小面具舞、小马灯舞;乐器弹奏中伴着羌人的唢呐、三弦、钹、摇铃、羊皮鼓等。各族文化,奇花异放,竞相斗艳,相互交融,共同创造着灿烂的中华文化。
(注1)羌道,据《汉书.高后帝》载:“高后二年(前186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注2)羌水,据《水经注》:“羌水东南流经宕昌城东。”羌水即今岷江。
(注3)礼仪,据文丕谟《宕昌国崛立羌水,梁酋帅九世称王》:“宕昌羌人农牧兼营,尤重畜牧。”“三年一相传,宰牛羊以祭天。”
(注4)叛乱,据文丕谟《傅友德智取阶文,指挥使平乱迭松》:“明朝建国后陇南并不安宁。阶、文千户张者发动阶、文驻军叛乱,遣宁正平羌将军讨之。……徽州“妖人”作乱,长兴侯耿炳率兵平之。”“之后,又有羌番屡为叛乱。”
(注5)石(dan),旧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