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诗律例话》(新修)

(2017-01-03 20:51:25)
标签:

转载

                  大忌

今有诗律论著说:唐宋诗家绝少触犯‘孤平’,一旦出现,则非加补救不可。唐宋诗作中,也几乎找不到‘犯孤平’的诗例。可见其忌讳之深。

又有诗律论著说:因为三连平又称三平调,一直被视为律诗大忌之一。

杜甫是诗坛集大成者,被尊为诗圣,在他近千首格律诗中,有平韵的,有仄韵的,有折腰体的,有首句借韵的,有一韵到底的,有押通韵的,有拗句格的,有拗救格的,可说是各格尽有,律不遗类;但诗律细的杜甫,其《舟中》《玩月台寄汉中王》等七首格律诗中有孤平句。《南邻》《病马》等百余首诗有136个三平尾、三仄尾句。

《唐诗三百首》可谓唐诗的精选本,收录的81首五律里,就有20个三仄尾句,两个三平尾句。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云霞出海曙(平平仄仄仄)”。王湾《次此固山下》的潮平两岸阔(平平仄仄仄)”。常建《破山寺后禅院》的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蜀僧抱绿绮(仄平仄仄仄),西下峨嵋峰(平仄平平平)。杜甫《春宿左省》的星临万户动(平平仄仄仄)”。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山中一夜雨(平平仄仄仄)”,《终南别业》的兴来每独往(平平仄仄仄)”。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风鸣两岸叶(平平仄仄仄)”,《留别王维》的只应守寂寞(仄平仄仄仄)”,《早寒有怀》的迷津欲有问(平平仄仄仄)”。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的浮云一别后(平平仄仄仄)”。刘眘虚《阙题》的春与清溪长(平仄平平平)。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的天秋月又滿(平平仄仄仄)”。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平生自有分(平平仄仄仄)”。刘禹锡《蜀先主庙》的凄凉蜀故伎(平平仄仄仄)”。马戴《灞上秋居》的空园白露滴(平平仄仄仄)”。张乔《书边事》的蕃情似此水(平平仄仄仄)”。杜荀鹤《春宫怨》的承恩不在貌(平平仄仄仄)”。韦庄《章台夜思》的乡书不可寄(平平仄仄仄)”。

有人说,在明清朝的格律诗中很难再找到孤平句;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乾隆的五律《宿少林寺》:

明日瞻中岳(平仄平平仄),

今宵宿少林(平平仄仄平)。

心依六禅静(平平仄平仄),

寺据万山深(仄仄仄平平)。

树古风留籁(仄仄平平仄),

地灵夕作阴(仄平仄仄平)。

应教半岩雨(平平仄平仄),

发我夜窗吟(仄仄仄平平)。

第六句犯孤平。

五言孤平句

唐·杜甫《亭对鹊湖》:“迹籍台观日,气溟海岳深(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奉汉中王手扎》:峡险通舟过,水长注海奔(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闻高常侍亡》:独步诗应在,只令故旧伤(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有平读。”“在平水韵里无平读。《玩月呈汉中王》:夜深露气清(仄平仄仄平),江月满江城。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舟中》: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李白《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其一):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平水韵里无平读。《奔亡道中》(其五):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平虏将军妻》:平虏将军妻。入门十二年(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刘长卿《柳枝五首》:春草连天积,五陵远客归(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高适《淇上送韦司仓》: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李群玉《广江驿饯筵留别》:别筵欲近秋(仄平仄仄平),一醉海西楼。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贾岛《宿成湘林下》:家去几千里,月圆十二回(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崔仲容《赠所思》:所居幸接邻(仄平仄仄平),相见不相亲。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王勃《重别薛华》:旅泊成千里,柏遑共百年(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王维《偶然作六首》(其五):老来懒作诗(仄平仄仄平),唯有老相随。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张籍《早春闲游》:年长身多病,独宜作冷宫(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李洞《上昭国水部从叔郎中》:极南极北游(仄平仄仄平),东泛复西流。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清·郜煜《三祖庵》:禅寺橫林际,白云拥翠深(仄平仄仄平)。对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清·王夫子《咏百合》:莲瓣浓含粉,药房素养胎(仄平仄仄平)。对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七言孤平句

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只在作地名时平读。《雨不绝》: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不用异义平读,此句也是孤平句。

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仄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欢喜二偈》:今朝欢喜缘何事,礼彻佛名百部经(仄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孟郊《济源寒食》(其三):一日踏春一日回(仄仄仄平仄仄平),朝朝没脚走芳埃。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李山甫《寄卫别驾》:昏沉天竺看经眼,萧索净名老病心(平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崔惠童《宴城东庄》:一月主人笑几回(仄仄仄平仄仄平),相逢相识且衔杯。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姚合《送文著上人游越》:越中多有前朝寺,处处铁钟石磬声(仄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李季卿《江亭晚望题书斋》:田园已逐浮云散,乡里半随逝水流(平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孤舟千棹水犹阔,寒殿一灯夜更高(平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唐·储光羲《观竞渡》(排律):下怖鱼龙起,上惊鬼雁回(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宋·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北山种了南山种,相助力耕岂有偏(平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明·戚继光《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哀(平仄仄平仄仄平),云头对起石门开。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明·张应春《观壶口》:星宿发源自碧空(平仄仄平仄仄平),凿开壶口赖神功。上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清·张抱《和张父母游凤凰台》:蝉鸣绿树深深地,鸥泛碧波曲曲洲(平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清·张尔质《长堤绿柳》:丝垂金线梭黄鸟,梦绕白云卧碧天(仄仄仄平仄仄平)。下句中的”“在平水韵里无平读。

五言三仄尾、三平尾句

唐·李白《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我闻隐静寺(仄平仄仄仄),山水多奇踪(平仄平平平)。《春日游罗敷潭》:行歌入谷口(平平仄仄仄),路尽无人跻(仄仄平平平)。《塞下曲》(其三):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仄仄平平平)。《从軍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仄仄平平平)。

李白《春日游罗敷潭》:行歌入谷口(平平仄仄仄),路尽无人跻(仄仄平平平)。攀崖度绝壑(平平仄仄仄),弄水寻回溪(仄仄平平平)。云从石上起(平平仄仄仄),客到花间迷(仄仄平平平)。淹流未尽兴(平平仄仄仄),日落群峰西(仄仄平平平)。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字词对仗工整。四联失粘,出句都是三仄尾,对句都是三平尾。

唐·韩愈《闲游二首》(其一):荡游苦不数(仄平仄仄仄),再到遂经句(仄仄平平平)。

有人说,三平尾可救三仄尾;但从格律上似乎讲不通,杜甫诗中的有些三仄尾,下句就不是三平尾。

唐·杜甫《萤火》:幸因腐草出(仄平仄仄仄),敢近太阳飞。《病马》:物微意不浅(仄平仄仄仄),感动一沉吟。《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今朝汉社稷(平平仄仄仄),新数中兴年(平仄平平平)。《秦川杂诗》:萧萧古塞冷(平平仄仄仄),漠漠秋云低(仄仄平平平)。

唐·刘禹锡《边风行》:边马萧萧鸣(平仄平平平),边风满碛生。

唐·王维《终南别业》: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平仄平平平)。

唐·韩翃《送张渚赴越州》:白面谁家郎(仄仄平平平),青骊照地光。

宋·文彦博《雪中枢密蔡谏议借示范宽雪景图》:云愁万木老(平平仄仄仄),渔罢一蓑还。

宋·欧阳修《送田处士》:公车不久召(平平仄仄仄),归袖夕风生。

明·唐寅《春江花月夜》(其二):欢来意不持,乐极词难陈(仄仄平平平)。

明·何景明《吾州》:通淮一下水(平平仄仄仄),入楚万峰开。

何景明《雨后次孟望之》:人家乱水外(平平仄仄仄),野艇夕阳中。

清·王士祯《都门留别》:卢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仄仄平平平)。 《青玉峡》:庐南万古峽(平平仄仄仄),常有野云封。                                                      

清·陈炳《寻马山人不遇》:忽逢釆樵者,遥指梅花林。

清·金和《杂诗》:追风亦有罪(平平仄仄仄),甘杂驽骀中。

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英雄一入狱(平平仄仄仄),天地亦悲秋。

民国·梁启超《归舟见月》:即看桂影瘦(仄平仄仄仄),长是露中开。

七言三仄尾、三平尾句

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怅望千秋一洒泪(仄仄平平仄仄仄),萧条异代不同时。《南邻》:秋水才深四五尺(平仄平平仄仄仄),野航恰受两三人。《晓发公安》:舟楫眇然自此去(平仄仄平仄仄仄),江湖远适无前期(仄平平仄平平平)。

唐·李嘉祐《晚发咸州寄同院遗补》:回首青山独不语(平仄平平仄仄仄),羡君谈笑万年枝。有平仄两读,若平读,此句为特定式)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诏(平仄平平仄仄仄),佩声归向凤池头。

唐·项斯《梦游仙》:梦游飞上天家楼(仄平平仄平平

平),珠箔当风挂玉钩。

唐·蒌颖《西施石》:一去姑苏不复返(仄仄平平仄仄仄),岸旁桃李为谁春(仄平平仄平平平)。(“不”若平读,本句不是“三仄尾”。“为”若仄读,本句不是“三平尾”

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杳杳天低鹘没处(仄仄平平仄仄仄),青山一发是中原。

清·程元章《赋得碧天无际雁》:数队争穿碧落杳(仄仄平平仄仄仄),一行斜遂晩风轻。

清·姜飞鹏《柳阴垂钓》:隔岸渔家入画里(仄仄平平仄仄仄),绿杨深处挂蓑衣。

清·石涛《梅花》:手把梅花眼对月(仄仄平平仄仄仄),有谁来此不开颜。

有人说,三仄尾、三平尾读起来声调不协调,不好吟咏。

不讲究平仄声律的乐府诗是要配乐的,诗中多有三平尾、三仄尾,甚至四平尾、四仄尾,声调不协调,何以入乐?!

古人律体诗中的三仄尾”“三平尾多是为词(人名或地名)所限,因意而用。

大忌说是近代“研制”的枷锁。

而今,孤平与三仄尾、三平尾违律之说已成共识,初学者最好避忌。

了然认为:古代单音词多,现代双音词多,而今又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的专用词。解禁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便于用现代词语写作格律诗。

一三五不论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诗律口诀大概是明朝人从唐宋人的格律诗中总结出来的。第一句的意思是说,律体诗上下句的平仄要相对,切音要分明准确;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律体诗的平仄粘对、用韵与对仗有,要守;第三句的意思是说,上声、去声、入声为,阴平(东、西),阳平(南)为;第四句的意思是说,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可不粘不对,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要必粘必对(或兼指平仄变用)。

真空和尚把它收入《贯珠集》,却没有明确这个口诀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对平仄而言的,是对用韵而言的 ,还是对对仗而言的。

今人多认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只是对平仄变用而言的,并说这一平仄法则不够全面。指出五言仄平脚句的第一字、七言仄平脚句的第三字若易平用仄,会犯孤平;五言平平脚句的第三字、七言平平脚句的第五字若易仄用平,会成三平尾;五言仄仄脚句的第三字、七言仄仄脚句的第五字若易平用仄,会成三仄尾。

今说不论有点片面,自身也出了片面的毛病。五言与七言仄平脚、平平脚、仄仄脚句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不可不论,但平仄脚句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就可以不论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法则。从历代诗人不太避忌孤平、三仄尾、三平尾来看,一三五不论这个口诀还是适用的;只是近代人认为孤平、三仄尾、三平尾是大忌,才不全面了。

也有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口诀是对用韵而言的,指出一、三、五句可不用韵,二、四、六句要用韵。这似乎说不过去,一、三、五句可不论,第七句论不论?二、四、六句要分明,第八句要不要分明?若是对用韵而言,也应是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了然认为:这个口诀应该是对平仄粘对而言的。因改用了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上下句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有的会不粘不对,可以不论。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粘对一定要分明

特定式

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律诗的平仄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仄实为拗句,自从这种拗格被王力先生列入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之后,今人多称平平仄平仄特定式

平平仄平仄这种平仄式早见于南朝· 虞炎的绝句《玉阶怨》: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思君一叹息(平平仄平仄),苦泪应言垂(仄仄仄平平)。

唐初,又见于唐太宗的五律《秋日翠微宫》的尾联:摅怀俗尘外(平平仄平仄),高眺白云中(平仄仄平平)。武则天的五律《早春夜宴》颔联:兰灯吐新焰(平平仄平仄),桂魄朗圆辉(仄仄仄平平)。唐玄宗的五律《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的尾联:今看两盈奠(平平仄平仄),当与梦时同(平仄仄平平)。

王力先生所说的特定式,早在唐初就被钦定了。

清·董文涣称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是以仄救平

清·王士祯《律诗定体》:好风天上至(仄平平仄仄),如‘上’字拗用平,则第三字必用仄救之。

《汉语大词典》拗句: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釆取补救的办法。……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平平仄平仄的正格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用平成四平句,第三字易平用仄成拗句,何言补救?

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律诗的平仄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平平仄平仄)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今又有诗律论著说:(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此种特殊的‘变体律句’,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平。

但事实并非如此,五言仄平仄平仄这种句型在唐宋诗中并不少见。

仄平仄平仄这种平仄式早见于南朝·何逊的五律《慈姥矶》的首联:暮烟起遥岸(仄平仄平仄),斜日照安流(平仄仄平平)。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优。野岸平沙合,连山近雾浮。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有平读,“虞”韵)

唐初,又见于唐太宗五律《还陕述怀》的首联:慨然抚长剑(仄平仄平仄),济世岂邀名(仄仄仄平平)。

《唐诗三百首》收录的81首五律里,就有六个仄平仄平仄句。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颈联:客心洗流水(仄平仄平仄),余响入霜钟(平仄仄平平)。杜甫《登岳阳楼》的首联:昔闻洞庭水(仄平仄平仄),今上岳阳楼(平仄仄平平)。孟浩然《过故人庄》的首联:故人倶鸡黍(仄平仄平仄),邀我至田家(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第一字易平用仄(仄平仄平仄),为特定式的变格。

仄仄平平仄平仄为七言的特定式

《唐诗三百首》收录的55首七律里,就有六首使用了这种特定的句式。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平仄平平仄平仄),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宿府》的尾联:已忍伶俜十年事(仄仄平平仄平仄),强移栖息一枝安。《咏怀古迹》(其一)的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仄仄平平仄平仄),暮年诗赋动江关。

〇仄仄平仄平仄为特定式的变格。

如唐·储光羲的绝句《寄孙山人》:借问故园隐君子(仄仄仄平仄平仄),时时来往住人间。

唐·高骈的绝句《边城听角》:三会五更欲吹尽(平仄仄平仄平仄),不知凡白几人头。

宋·汪元量的绝句《醉歌十首》(其十):昨日太皇淸茶饭(仄仄仄平仄平仄),滿朝朱紫尽降臣。

了然认为:汉语里的平仄声字大约各占汉字的半数,诗人在用字词造句时,自然会出现平仄声交替。平仄从无序交替到有序排列当是声律的进化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或为自生格

“下拗上救”说  

霍松林先生《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孟浩然的《春中喜王九相寻》首句‘二月湖水清’与《临洞庭上张丞相》首句‘八月湖水平’这样的句式,本该作‘仄仄仄平平’,按董文涣的解释,第四字该平而仄,拗了,于是将第三字本该用仄者改用平声,是下拗上救。

董文涣的“下拗上救说欠妥,人未病,何以药?!

二月湖水清(仄仄平仄平)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是拗句,第四字易平用仄,乃为意限,并非拗救之所致。此句第四字易平用仄自成拗句,将前一字易仄用平仍是拗句,何言补救?!正因为二月湖水清八月湖水平是拗句,孟浩然才用家家春鸟鸣(平平平仄平)涵虛混太淸(平平平仄平)作为补救。

“以仄救平”说

今有诗律论著说:如果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下面该平的地方也用仄声以为抵偿。

《辞海》拗体:一句中前面该平处用仄,则后面该仄处用平,是谓本句自救;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是谓对句相救。如此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

平拗仄救之说欠妥。

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把下面(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该平的地方改用仄声,或自成拗句,或与下句失粘失对,何言抵偿?!在唐·杜甫近千首近律诗中找不到以仄救平的例句。

上句该仄的地方用平而拗,五言仍将对句第三字改用平声作为补救,七言仍将对句第五字的仄声改用平声作为补救。

如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的首联:北阙休上书(仄仄平仄平),南山归弊庐(平平平仄平)。上联第三字当仄用平,第四字当平用仄,对句第三字易仄用平。

再如唐·杜甫《即事》的首联:暮春三月巫峡长(仄平平仄平仄平),晶晶行云浮日光(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联第五字当仄用平,第六字当平用仄,对句第五字易仄用平。

“拗体”说

拗体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讲究本韵到底。

《辞源》拗体诗:律诗或绝句,全首不依平仄常格的,叫做拗体诗(亦称吴体,古律):其中,一联不依常格的,谓之拗句格。

《辞海》拗体:(绝律)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 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古风式的律诗》中说:“古人把这种(不是正规的律诗)诗称为‘拗体’。”

“全首不依常格通首全拗为拗体之说与本韵到底,喜用对仗的古风混淆。在唐·杜甫的十多首拗律中,《白帝》《萤火》《人日》《恨别》《黄草》等,一联拗一句。《忆弟》首联失对。《望岳》首联对句拗,颔联平仄失对。《题省中院壁》三联拗六句《白帝城最高楼》,三联拗六句。《昼梦》虽四联中都有拗句,但其中仍有两句的平仄合乎常规。

《辞源》的一联说与《辞海》的两联说,让人莫衷一是。

通首多处不依常格的律诗为拗律,一句不依常格的绝句与一联不依常格的律诗为拗句格。

·王士祯《分甘余话》:唐人拗体律诗有二种,其一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如老杜‘城尖径昃旌斾愁,独立缥渺之飞楼’ 诸篇是也;其一单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此说有点玄乎),如许浑之‘溪云初起曰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的颔联)赵嘏之‘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实为许浑《凌歊台》的颔联)是也。

王士祯之说有误。

王士祯所说的其一是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楼》。

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斾愁(平平仄仄平仄平),

独立缥渺之飞楼(仄仄仄仄平平平)。

峡坼云霾龙虎卧(仄仄平平平仄仄),

江清日抱鼋鼍游(平平仄仄平平平)。

扶桑西枝对断石(平平平平仄仄仄),

弱水东影随长流(仄仄平仄平平平)。

杖藜叹世者谁子(仄平平仄仄平仄),

泣血迸空回白头(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首诗用的是平水韵下平声十一尤韵。粘对不合常格。首联、颈联起句拗,对句三平尾。尾联起句为半拗式,对句为救拗格。

王士祯所说的又其一是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与《凌歊台》。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仄仄平平仄仄平),

蒹葭杨柳似汀洲(平平平仄仄平平)。

溪云初起日沉阁(平平平仄仄平仄),

山雨欲来风满楼(平仄仄平平仄平)。

鸟下绿芜秦苑夕(仄仄仄平平仄仄),

蝉鸣黄叶汉宫秋(平平平仄仄平平)。

行人莫问当年事(平平仄仄平平仄),

故国东来渭水流(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一韵到底,粘对合乎常格。

颔联起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平平平仄仄平仄)为半拗式,可不救;即使认之为拗句,对句也作了补救,拗而救,仍合律。颔联对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平仄仄平平仄平)为孤平自救式。

凌歊台

宋祖凌高乐未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千歌舞宿层台(平平平仄仄平平)。

湘潭云尽暮山出(平平平仄仄平仄),

巴蜀雪消春水来(平仄仄平平仄平)。

行殿有基荒荠合(平仄仄平平仄仄),

寝园无主野棠开(仄平平仄仄平平)。

百年便作万年计(仄平仄仄仄平仄),

岩畔古碑空绿苔(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首诗一韵到底,粘对合乎常格。颔联的平仄式与《咸阳城东楼》的颔联同式。尾联起句为半拗式,对句为孤平自救式。

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与《凌歊台》只是起句用了变格(或称半拗式),用韵与粘对都依常格,是两首七言律诗。没用拗句,何言拗体?!

了然认为:不要把用了特殊变格的律句认作拗句,把用了特殊变格的律体诗认作拗体诗。

“拗句”说

今有诗律论著说:所谓拗句,指五言仄起仄收式‘〇仄平平仄’第三字,或七言平起式‘〇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样读起来拗口,故称为拗句。

又有诗律论著说:“(五言)‘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该平而用仄拗,成为‘仄仄仄平仄’,那么就把对句的第三字该仄而换成平,成为‘平平平仄平’来补救。

以上两说有误。

五言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声(仄仄仄平仄),是五言律句的一种变格,为“准律句”。王力先生称这种句式“半拗”“小拗”,可不救。

如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平仄仄平仄),如听万壑松(平平仄仄平)。·杜甫《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中的:暂往比邻去(仄仄仄平仄),空闻二妙归(平平仄仄平)。·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复值接舆醉(仄仄仄平仄),狂歌五柳前(平平仄仄平)。

《辞源》拗体诗:其中一联不依常格的谓之拗句格。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又有诗律论著说: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滿楼“日字拗,字犯孤平,字双救。唐·许浑《丁卯集》中多用此格,有人称之为许丁卯句法

溪云初起日沉阁(平平平仄仄平仄),山雨欲来风满楼(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句的第五字当平用仄,为七言律句的一种变格,这是历代诗人常用的平仄平式变格。

如唐·白居易《寄韬光禅师》:前台花发后台见(平平平仄仄平仄),上界钟声下界闻(仄仄平平仄仄平)。 唐·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清光门外一渠水(平平平仄仄平仄),秋色墙头数点山(仄仄平平仄仄平)。清·李尚苑《过平舆故城看汉槐》:千年神物独存种(平平平仄仄平仄),百代灵根自葆胎(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的第一字用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仍是七言律句的一种变格。

如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一声何处送书雁(仄平平仄仄平仄),百丈谁家上水船(仄仄平平仄仄平)。唐·杜牧《怀钟陵旧游》:一声明月采莲女(仄平平仄仄平仄),四面竹楼卷画帘(仄仄仄平平仄平)。宋·程颢《偶成》:道通天地有形外(仄平平仄仄平仄),思入风云变态中(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第三字用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仍是七言律句的一种变格。

如唐·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君家白碗胜霜雪(平平仄仄仄平仄),急送茅斋也可憐(仄仄平平仄仄平)。”唐·白居易《鹤答鸟》:“吾言中羽汝声角(平平仄仄仄平仄),琴曲虽同调不同(平仄平平仄仄平)。宋·苏轼《次韵杨褒早春》:“良辰乐事古难并(平平仄仄仄平仄),白犮青衫我亦歌(仄仄平平仄仄平)。宋·汪元量《答徐雪江》:孤云落日渡辽水(平平仄仄仄平仄),匹马秋风上太行(仄仄平平仄仄平)

即使将平平平仄仄平仄第一字,第三字都用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仍旧是七言律句的一种变格。

如唐·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仄平仄仄仄平仄),胡骑长驱五六年(仄仄平平仄仄平)。”宋·苏轼《待月台》:自从昨夜十分满(仄平仄仄仄平仄),渐觉冰轮出海迟(平仄平平仄仄平)。宋·梅尧臣《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太湖万穴古山骨(仄平仄仄仄平仄),共结峰岚势不孤(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没有违反一三五不论的声律法则,不应认作拗句。

又有诗律论著说:(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该平而用仄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仄’,那么就把对句的第三字该仄而换成平,成为‘平平平仄仄平平’来补救。如唐·杜甫《江村》:‘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第三字‘自’仄拗而对句‘相’平救)。

该书作者看到《江春》的颔联,就断言其为拗救式;却忽视了《江春》的尾联多病所须唯药物(平仄仄平平仄仄),微躯此外更何求(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未救。

前句连三仄,后句连三平只是为了句式整齐,并非因拗而

仄仄仄平平仄仄〇仄〇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平仄仄平平〇平〇仄仄平平的变格。

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仄平平仄仄),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仄平平仄仄),青春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有诗律论著说: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一字该平而必须用仄,成为拗句‘仄平仄仄平平仄’,那么就把本句第三字的仄改为平来补救,成为‘仄平平仄平平仄’,就不拗了。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第一字该平而必须用仄,成为拗句‘仄平仄仄仄平平’,那么就把本句第三字的仄改为平来补救,成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就不拗了。

该书作者所列举的句是一种常见的变格

如唐·杜甫《腊日》中的口脂面药随恩泽(仄平仄仄平平仄),《示獠奴阿段》中的郡人入夜争余沥(仄平仄仄平平仄),《曲江对酒》中的吏情更作沧州远(仄平仄仄平平仄),《南邻》中的野航恰受两三人(仄平仄仄仄平平),《戏为六绝句》(其六)中的递相祖述复先谁(仄平仄仄仄平平),《示獠奴阿段》中的竹竿袅袅细泉分(仄平仄仄仄平平)

可救可不救

“可救可不救”是一种“模糊论”。

对于“可救也可不救”的句式,因作者的学识不同,有的又在对句作了补救,这种补救”很容易让后学者误解。其实有的补救并非是因拗而救,因为〇平平仄平”“〇仄〇平平仄平这种平仄式,上句拗与不拗都能使用。

如唐·杜甫的五律《春日忆李白》首联:白也诗无敌(仄仄平平仄),飘然思不群(平平平仄平)。《倦夜》(其六)尾联:万事干戈起(仄仄平平仄),空悲清夜徂(平平平仄平)。《九日曲江》首联:缀席茱萸好(仄仄平平仄),浮舟菡萏衰(平平平仄平)。”以上三个起句用的都是五言律句的正格,对句却用了“救拗句” 的平仄式。

如唐·杜甫的七律《秋尽》颔联:篱边老却陶潜菊(平平仄仄平平仄),江上徒逢袁绍杯(平仄平平平仄平)。《野望》尾联:射洪春酒寒仍绿(仄平平仄平平仄),日极伤神谁为携(仄仄平平平仄平)。《玉台砚》颈联:江光隐见鼋鼍窟(平平仄仄平平仄),石势参差乌鹊桥(仄仄平平平仄平)。”以上两个起句用的都是七言律句的正格,对句却用了“救拗句”的平仄式。

〇仄〇平平仄平作首句的更为多见。

如唐·杜甫的七律《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首联:不见旻公三十年(仄仄平平平仄平),封书寄与泪潺湲(平平仄仄仄平平)。《堂成》首联:背郭堂成荫白茅(仄仄平平平仄平),縁江路熟俯青郊。《野老》首联:野老篱前江岸回(仄仄平平平仄平),柴门不正逐江开(平平仄仄仄平平)。

《汉语大词典》拗句: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 这显然是把仄平仄仄仄平仄当作了拗句。

宋·吴可《藏海诗话》:苏州常熟县破头山有[唐]常建诗刻,乃是‘一径遇幽处’,盖唐人作拗句。上句既拗,下句亦拗,所以对‘禅房花木深’。这显然又将一径遇幽处当作了拗句。

常建的这句诗原是曲径通幽处,可能是下句用了救拗句,后人在刻石时把它改成了一径遇幽处,以示上拗下救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这四种可救也可不救的平仄式是拗句还是“半”“小拗”,众说不一,让人莫衷一是。

了然认为:不要把一些“变格”认作“小拗”“半拗”

“古韵”说

狭义的古韵指周秦时的音韵,广义的古韵指可通可转之韵。

诗大都有韵脚,最初没有专门的韵书,诗歌作者通常只根据时语押韵。三国时期,魏左校令李登编《声类》十卷,以五声区别字音,可惜这部被称为韵书之祖的著作早已失传。

隋唐以降,韵书繁多,从陆发言《切韵》系统的几种韵书来看,分韵的部类由193韵増至195韵、204韵、205韵、206韵,韵目与分类亦稍有不同。

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文集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云:南北朝的韵书,有呂静《韵集》、夏侯泳《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陆法言的《切韵序》里说他们各有乖互。这种乖互的情形可以有四个原因;(一)时代的不同;(二)方言的不同;(三)音韵知识深浅的差异;(四)归类标准的差异。列举第一期的特色是:1.歌、戈、麻混;2.鱼、虞、模混;3.东、冬、钟、江混;4.先、仙、山混。第二期的特色是:1.歌、戈不与麻混;2.虞不与鱼混;3.东不与冬、钟混;4.肴、豪不与萧、宵混。

隋·陆法言等撰《切韵》五卷,把平声字分为上下两卷,平声上26韵,平声下28韵,共54韵,各韵以读音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唐玄宗天宝年间,孙愐对《切韵》重加修订,更名为《唐韵》。北宋真宗时,陈彭年等奉诏把流传下来的《切韵》《唐韵》重修而成《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把平声字分为上下两卷,平上28韵,平下29韵,共57韵。金代人王文郁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把平声分为30部韵。南宋人刘渊的《新刊礼部韵略》把平声分30部韵。其中上平15韵,下平15韵,把《广韵》《集韵》《礼部韵略》中的“同用”韵归为一韵。如:平上的“钟、冬”归“冬”,“脂、之、支”归“支”,“模、虞”归“虞”,“皆、佳”归“佳”,“咍、灰”归“灰”,“谆、臻、真”归“真”,“欣、文”归“文”,“ 痕、魂、元”归“元”,“桓、寒”归“寒”,“山、删”归“删”,“东、江、微、鱼、齐”独用;把平下的“仙、先”归“先”,“宵、萧” 归“萧”,“戈、歌”归”歌”,“唐、阳”归“阳”,“清、耕、庚”归“庚”,“登、蒸”归“蒸”,“幽、侯、尤”归“尤”,“谈、覃”归”覃”,“潻、盐”归“盐”,“凡、严、衔、咸”归“咸”,“豪“肴、麻、青、侵”独用。元初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平声分19个韵部,1. 东冬,2.江阳,3.支思,4.齐微,5.魚模,6.皆来,7.真文,8.寒山,9.桓欢,10.先天,11.萧豪,12.歌戈,13.家麻,14.车遮,15.庚青,16.尤侯,17.侵寻,18.监咸,19.廉纤。明朝乐绍凤、宋濓等奉诏撰修的《洪武正韵》(76韵),把平声分22韵(满欲弱汉,此书不传)。清代《佩文韵府》《佩文诗韵》《诗韵合璧》(106韵)把平声分为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

《诗韵合璧》在清迄民国极为流行。韵目之后注有古通某韵,时本通某韵。时本当指清代的韵书,古本当指并206韵为106韵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云:汉魏两晋自有古韵。东、冬、江为一韵,支、微、齐、佳、灰为一韵,鱼、虞为一韵,真、文为一韵,寒、删、先与元前半截为一韵,萧、肴、豪为一韵,歌、麻为一韵,庚、青蒸为一韵,至刘宋始渐入今韵。今刻韵书,谓江韵古通阳,真韵古通庚青、蒸、侵,删韵古通覃、咸、先,先韵古通盐,庚韵可转为阳韵。

有些同代的韵书分部亦有不同。《广韵》里的“戈”同《集韵》的“歌”,《集韵》里的“谆”同《广韵》的“真”。

有些韵在《切韵》里可混用,在平水韵里不能通用。如“歌”“麻”在《切韵》里是同类韵,在平水韵里不是邻韵。有些字在近代韵书里是同韵字,在古代韵书里不是同韵字。如在《广韵》里归韵,在《广韵》里归韵,在《广韵》里归韵;但在《诗韵合璧》里都归入韵。在《广韵》里归韵,在《广韵》里归韵,在《广韵》里归韵,在《诗韵合璧》里都归入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