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汝窑青瓷】?

标签:
仿汝窑许德家莺歌今古早文化 |
分类: 台湾人文 |
http://s6/bmiddle/003sbCC5ty6HaGGso2F85&690
http://s7/small/003sbCC5ty6HaGH4oOad6&690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时以定窑白瓷芒口、不够完美的缘故,遂在河南省临汝县创建了青瓷窑,宋时隶属汝州,故名"汝窑"。
【汝窑青瓷】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大概“定窑”有较为完整的窑址认定和明确的器物之外,其余四者,仍需要持续的在文物考古和学术研究上发现和厘清。
到目前为止,五大名窑中公认最稀有的,应属汝窑官瓷;在全世界博物馆、基金会和收藏家手中,传世者估计不超过70件;而且汝窑官瓷的开窑烧造年份极短,前后不足百年,工艺技术特殊,在量少质精的愈发珍贵的情况下,成为中国历代瓷器领域中的魁首。
据文献记载,汝窑青瓷釉色仅有八种;宝丰清凉寺汝窑古址发掘出土的青瓷器,釉色确如文献记载所述,有天蓝、月白、天青、豆青、粉青、卵白诸色等,但不脱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胎色呈香灰色,釉面较光亮。
http://s9/mw690/003sbCC5ty6HaH9cMvm28&690
http://s13/mw690/003sbCC5ty6HaH9i5WYfc&690
汝窑一般都是小件器,器物种类主要有瓶、碗、盘、洗、尊、盏托、孟等;典型器有三足樽式炉、鹅颈瓶、铜锣形瓷碟和盘、盏托、四曲倭角台式套盒、花口深腹注碗等。釉色青翠华滋、肥润莹亮,内蕴造型古朴雅致,周身布满纵横交错的纹片,有着开片自然天趣;器物口沿由于上釉时釉汁下流,釉层较薄,釉下黑色胎骨透过半透明的玻璃青釉,呈显紫色,底足部分不上釉,露出黑色胎骨,形成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
http://s8/small/003sbCC5ty6HaH93JBld7&690
仅就宋瓷而言,汝窑的成就最高。后人形容汝瓷釉色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诗句,天青色调为其正色;另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有玉石般的感觉,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有人称之为“鱼子纹”、“芝麻花”、“蟹爪纹”等。器物均为满釉支烧,面有细小的芝麻钉痕。
http://s13/mw690/003sbCC5ty6HaHmDdMwbc&690
http://s6/mw690/003sbCC5ty6HaHmMwPX95&690
传世的汝窑器,均以支钉满釉烧成,一般盘、瓶、碗和稍大的洗,都有五个支钉痕,水仙盆用六个支钉,小圆洗和碟则只用三个支钉;从出土的窑具观察,支钉是在泥圈上,用手在土坯尚未干时,捻起来的扁尖锥体,支钉痕小如芝麻,却能使器物不变形,这在中国瓷器支烧技术上是极为进步,堪称空前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即有提到汝窑器「底有芝麻细小挣钉」之语。
http://s7/small/003sbCC5ty6HaHNhRps26&690
随着汝窑遗址于清凉寺(河南宝丰县,隶属平顶山市)民宅下被意外地揭开,特别是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使全面解读汝瓷有了直接依据。这些残件,展示了下列特征:釉色以青而蔚蓝的天青为主色调。亦有虾青、粉青、豆青、卵青、灰青、茶青、葱青等多种色阶,但色色略异而皆含青闪蓝是汝釉之美的特色。釉层较薄,釉面温润柔和。光泽感多数不强,少数晶莹;多数开片,个别无纹片;胎体较厚,质地欠紧密。
http://s10/mw690/003sbCC5ty6HaHtqMyZd9&690
http://s14/mw690/003sbCC5ty6HaHtE6fjfd&690
http://s4/mw690/003sbCC5ty6HaHtWDjZ13&690
http://s1/bmiddle/003sbCC5ty6HaHtJV6M90&690
http://s9/bmiddle/003sbCC5ty6HaHu6emsf8&690
胎色以香灰色为主,这种色,类似燃过后的香灰、于浅灰中微微闪黄。少部分的胎质呈土灰色;绝大多数产品用支烧法生产,裹足满釉,底有芝麻细小挣钉。个别品种采用垫烧,足端露胎。上述特征,多数已为历代学者及鉴赏家众品一辞。独独胎体,前不久,我们还称之为“薄胎”、“胎体都很薄”,那才是对一代名窑真正的不解。
汝窑的胎体,普遍显得较厚。与同类器型的定窑瓷比较,汝窑厚度1至2倍。汝瓷胎质,明显松软,远不如越瓷、定瓷、龙泉瓷来得坚致。手感亦相对较轻,其胎骨,缺乏瓷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关于它的生成,现代陶瓷科学认为,条件不外乎二个:相关的窑温;瓷胎中石英、绢云母及高岭土、长石等多种岩石状矿物质所占的份额比例。
由于瓷土先天不足,烧成后的汝胎,近似陶胎。从质量计宜,汝窑匠师才不得不增加胎体厚度,以弥补粘纬度和强度之不逮。汝窑胎体不是不想做薄,只是薄不了。从其裹得严严实实惟露出一丁点的小挣钉上,我们可以窥出匠师当时的心境。这个小铮钉,自然成了汝窑的象征。而这个凝结着香灰色胎记的芝麻形小挣钉,折射出的却是汝州人博采众长的务实与创新精神。
史上最早出现有关「汝窑」的记录,是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文,文中叙述了当时高丽仿烧北宋瓷器的记载「……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文中提及的「汝州新窑器」,依年代及产地产品推论,专家学者多认为就是汝州地区所产耀州青瓷之后,所出现的汝窑天青釉瓷器,此说法已获学术界确认;至于汝窑官瓷的烧造年代,则尚无确切的纪年资料发现,不过,按现有文献及对象推论,当在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
汝窑官瓷质精量少的程度,南宋即有「近尤难得」之说,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所叙说:「绍兴廿一年(1151)十月,高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宴,……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共十六件汝窑器,而且是此次进奉唯一的瓷器种类,再一次证明汝窑的珍贵;而根据文中所载,器形中只有瓶、洗、盏、盂、香炉等传世。
皇室御用‧常民难得一见前,传世汝窑的造形,如果不算台北故宫存疑的「三牺」尊,则尊形器就只有一件《奉华尊》,现藏于台北故官;另外,瓶形器有六件,水仙盆有五件,其它则包括三足樽、碟、盘、洗、碗等,还有一件「盏托」,现为英国戴维德基金会所藏。
至于汝窑瓷的器底铭款,大致可分为四类,皆为烧成后以「刻玉」方式铭刻。
【第一类】为刻有「蔡」字款,是宋征宗赐予蔡京、蔡绦父子的御用器,蔡京位极人臣,蔡绦贵为驸马,徽宗曾七至其家,所赐珍宝无数,一般相信,蔡家应有12件1组的汝窑器。
【第二类】刻款为「奉华」二字,奉华是南宋临安殿名,为德寿官配殿,是高宗宠妃刘氏居处,应为高宗所赐的御用器,刻「奉华」款的传世品有三件。
http://s8/mw690/003sbCC5ty6HaHWspAb87&690
【第三类】为北京故官所藏的一件撇口盘,底部刻「有寿成殿皇后阁」款,为当时宫廷陈设用瓷。
【第四类】为清朝乾隆时铭刻上的「御制诗」款。
在纹饰方面,汝窑官瓷一般都是素身无纹的,但也有少数带刻划花纹装饰,目前所知传世的有两件,其中一件是英国戴维德基金会所藏的《天青划花双鱼纹洗》。
在釉药方面,从成份分析,属耀州青瓷釉和钧窑釉的混合物,同时也带有玛瑙成份,才会烧造出独特而具透明质感的天青釉色;这点,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官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资左证。汝窑官瓷釉色的呈现,是淡天青色和天青色,青中带蓝,蓝中带青,彷佛「雨过天青」的感觉,也由于配釉方法独特,施釉不厚,且内部结构致密,釉液在烧成过程中不易流动,呈色均匀,即使在器物边沿也是如此;同时也因为以玛瑙入釉器物所呈现的光泽具有玉石感。
从釉内气泡观察,用高倍数放大镜即可发现,汝瓷釉面气泡寥若晨星,甚至看不到;而且汝瓷胎色灰而偏白,俗称「香灰色胎」,细洁程度超过之前所有青瓷的胎质。从胎和釉结合部分迎光观察,还可发现微现粉红色,这是由于香灰胎和釉色在高温下起化学反应后,所呈现出的中间色泽,十分奇特。
汝窑官瓷的釉面,多数开有纹片,不开片或开冰裂纹的十分稀少,属冰裂纹的有十余件,不开片的,目前只有台北故宫所藏的一件椭圆型水仙盆。
汝窑官瓷在工艺技术上的细腻精到,对中国瓷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提领作用,根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认为「开片」及「包釉支烧」是最重要的影响。他认为釉面开裂纹片原是瓷器烧造过程中的一种缺陷现象,但北宋汝窑却能将这种效果变成有意识的装饰,也因此,影响了以后的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哥窑和明、清两代碎瓷的纹片装饰。
「包釉支烧」方面,汝窑开创细如芝麻的支钉支烧工艺,使得北宋官窑、南宋官窑、金代钧窑中的天然釉器,及哥窑和高丽青瓷中十二世纪初的部分精品,都受到了这种细小支烧工艺的影响。
汝窑官瓷从一九八六年发现清凉寺窑址后,带给瓷器界极大的振奋,对于尚未完善的汝窑各项求证的考据,大家都希望能藉此次的正式发掘而获得更丰富的资料,使汝窑身世能真正如「雨过天青云破处」般的豁然开朗。
【台湾莺歌仿汝窑大师--许德家】
http://s4/mw690/003sbCC5ty6HaIXZyGD23&690
后续许德家大师的作品将陆续介绍...
http://s4/bmiddle/003sbCC5ty6HaIXt9dNc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