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

(2013-07-03 18:01:16)
标签:

普明牧牛图颂

分类: 生活感悟

【禅与诗的关系】                                                    http://s10/small/bca4a1d9ge09a3a83e969&690

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

 

【牧牛图】

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

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比作,或是将牧童比作

而将牛比作,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

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

 

【普明禅师】

在中国流行最广的牧牛图颂有二种:一为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此二图和颂词都不相同。

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禅师(1166—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由一条黑牛逐渐变成白牛,先从头角,然后牛身,最后尾巴。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普明牧牛图颂】讲解(南怀瑾)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http://s6/mw690/bca4a1d9ge098b4047c75&690

“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

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

“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

“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

“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

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

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

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http://s7/mw690/bca4a1d9g7cdc133c58a6&690

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心了;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

知-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

“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子套进去。

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

“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

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

“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

又是别的思想来,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

”犹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

这是第二个图案,你看画的这一条绳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这个牛要走,这个小孩拼命拉。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http://s6/mw690/bca4a1d9ge098caa3c635&690

第三步叫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给绳子穿惯了,渐渐乖了,小孩子轻轻一拉就带走了。

这里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抗战的时候我有两个师长朋友,一个带兵笨笨的,胖胖的,

他的部队很散漫,不大训练的,可是打起仗来他的兵都会拼命。另有一个带兵非常精明,没有哪一点不知道。

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队经过,有一匹在跑,他就骂那个管马的马夫,笨蛋!把那匹马拴住。

马夫跑过去拼命地拉,反而被马拉着跑。这个师长跑过去,两个耳光一打,把绳子接过来,

一转一转,转到马的旁边,轻轻一带就拉过来了;

然后把绳子交给马夫,又打他两个耳光,笨蛋!马都不会带。

 

牛也好,马也好,发了脾气,你把那条绳子转一转,转到鼻子边上,轻轻一拉,它就走了。

你看佛教我们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乱跑,心性宁静不下来,所以佛教你眼观鼻,鼻观心,

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个心念就调伏了。

所以我讲这个故事是亲自看到的,看到”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不敢乱跑了,鼻子拉住了。

“渡水穿云步步随”,这个牛跟着小牧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跟着他一步步走,

乖乖的不敢动,因为绳子在牧童手里,气已经被控制了。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牧童手里拿着芒绳,一步都不敢放松。

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调息,自己不感觉疲劳。你看这个图案,黑牛的头发变白了,

呼吸已经慢慢调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

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般那。

呼吸调柔你的意识心念专一把心息合一调柔,这是第三步了。

你看他画的图案,这个牧童很轻松了,拿着鞭子,随便拿个树枝。牛呢?头开始白了。

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恶业。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够合在一起了。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http://s2/mw690/bca4a1d9ge099d7178a21&690

第四步回首,这个牛回头了,就是心念给呼吸、给绳拴住了。

“日久功深始转头”,这个牛不乱跑,心归一了。

“颠狂心力渐调柔”,平常那个乱跑的心性软下来了,跟着呼吸的来去,就是数息以后随息了。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可是我们的意念不要放松,

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专一还不能放手。

这个图案画得很有意思,牛的头颈这里都变白了,个性柔和得多了。

本来这个放牛的孩子站在牛旁边的,第六意识不用心了,不过拉牛的绳子还要拉住。

 

驯伏第五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http://s6/mw690/bca4a1d9ge099e633b355&690

再进一步驯伏

”绿杨荫下古溪边”,这个放牛的孩子不拉绳子了,意念不再那么用力,自己的心性思想也不再乱跑,

随时跟出入息合一了。这就是六妙门的随息快到止息的阶段。

“放去收来得自然”,舒服啊,这个牛乖了,思想不乱跑,随时在做工夫的境界里。

“日暮碧云芳草地”,这个境界自然舒泰,

“牧童归去不须牵” 牧牛的孩子手拿牛绳,自己回家了,牛也不拉了。

我们乡下小的时候看过,那个乖的牛,到晚上自己会回来的。

画的牛已经三分之二都变白了,善良了。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http://s12/mw690/bca4a1d9ge099fe3bcd3b&690

第六步无碍,这个牛差不多全白了,都是善良,心性调伏了,只剩尾巴那里一点还黑的。

牧牛孩子在哪里呢?吹笛子去了,自己去玩了,牛归牛,小孩子归自己了。

这个图案叫“无碍”,工夫差不多打成一片了。

“露地安眠意自如”,露地就是旷野空地,白天夜里工夫自然上路了,永远在清净定的境界里头。

意识不用心,自然都是专一清净,就是我们第一次讲的,已经是四瑜珈到“离戏”阶段了。

“不劳鞭策永无拘”,这个牛都不要管了,心性妄想自然不生,清净了,也不要鞭子打了,也不要注意了。

这个第六意识自然清净,妄念清净了。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身心非常安详。这个牧童什么都不要管,

这个第六意识、意根已经清净,稳坐青松下面,无事吹笛子玩。

宋人的诗“短笛无腔信口吹”,随便了。这个牛呢?到家了没有?还早呢!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http://s13/mw690/bca4a1d9g7cdc348f89bc&690

到了第七步任运 这个牛后面尾巴也没有黑的了,剩下都是善业,念念清净。

“柳岸春波夕照中”,诗中的图画多可爱啊,江南的春天,水绿山青,堤岸杨柳,太阳照下来的那个境界。

“淡烟芳草绿茸茸”,烟雨蒙蒙,淡淡的烟雾,满地都是芳草,绿杨一片青幽。

这个时候有没有妄念呢?有妄念。但是处理任何事情,自己念念空,没有烦恼,很自在,观自在菩萨了。

“饥餐渴饮随时过”,饿了就吃,口干了就喝,随缘度日,一切无碍。

《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第六意识呢?这个牧童呢?

”石上山童睡正浓”,睡了,太舒服的境界,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了。

你看画的那个小孩子,躺在那里睡觉,牛也没有离开,自然在吃草。

工夫到这一步叫任自在。哪怕你做董事长,做老板,或者给人家打工,开会、做工的时候,心境都是一样的。

就是十六特胜的“喜受,乐受,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那么自在。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http://s5/mw690/bca4a1d9ge09a1288eba4&690

这是第八步功夫相忘,这个牛 不是普通的牛了,已经升天,相忘了,也没有呼吸往来,

也没有妄念,也没有身体,也没有空,也没有知觉,一片清净,一片善的境界。

“白牛常在白云中”,一片光明。

“人自无心牛亦同”,一切烦恼都没有,一切妄念没有了,身心在这个境界。

“月透白云云影白”,月亮透过白云光明出来,白云、月亮,一片光明,

“白云明月任西东”。这第八步工夫是得大自在,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心无挂碍。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http://s10/mw690/bca4a1d9ge09a1673a399&690

第九步独照,牛没有了,妄念杂想没有了。牧童,第六意识睡觉也走了,什么都没有。

“牛儿无处牧童闲”,牛找不到了,牧童闲,就是意识清明。百丈禅师讲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牧童悠闲自在,牧童就是我们自己。

“一片孤云碧嶂间”,青天上面还有一点点白云;碧嶂,这个境界清明,牧童自己明白了,工夫到了。

“拍手高歌明月下”,一切空了。密宗讲见到空性,空了什么都没有,你以为对吗?还早呢。

“归来犹有一重关”,因为你观空了却不能起用,一起心动念就觉得乱,那是工夫没有到家。

所以我骂某人,要他工夫做到了再出来做事,那个时候就不会乱了。

所以这步叫“独照”,能够出世,不能入世,还不行,不是大菩萨的境界。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http://s1/bmiddle/bca4a1d9ge09a1f235cd2&690

到了第十步双泯,能够入世,也能够出世,提得起也放得下,能够空也能够有。

这个时候可以入世做事了,在家出家都可以,做男做女都可以。

“双泯”,空有都没有了,人也不见,牛也不见。

“人牛不见杳无踪” ,照见五蕴皆空了。

“明月光含万象空”,只有自性一片光明,有也可以,无也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也可以;

烦恼也可以,不烦恼也可以。工夫到这一步境界,可以说修行有了成就,差不多可以开悟了。

“若问其中端的意”,究竟怎么是对呢?很自然,

“野花芳草自丛丛”,到处都是,不一定出家才能做到,也不一定在家才能够修道。

得大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