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游游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上这节课前我听过两个老师的公开课,一位是日照金海岸小学的腾老师,一位是莒县第五实验小学的张老师,所以在备课时我整合了两位老师的课汲取了两堂课的精华,尽可能避免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整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掌握。所以一开始我借鉴了滕老师的撕纸游戏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刚才我们撕出的任何形状都能变成鱼吗?引导学生思考。接着多媒体展示一段有声有色的海底世界的片段: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鱼儿在美丽的海底环境里游来游去。学生都被吸引住了。接着欣赏有关鱼的声像资料,特别强调仔细观察鱼儿的形态。接着学生再次观看“海底世界”,观察鱼儿的生活环境,在这里加上了张老师设计的一个环节:模仿鱼儿游动的姿态。然后讨论鱼的形态结构的特点。总结出鱼有鱼头、鱼身、鱼尾、鱼鳍组成。常见的鱼的形状:椭圆形、三角形、菱形、条形、不规则形状……只要画出鱼身的形状,再添上鱼头、鱼鳍、鱼尾,那么无论形状多么复杂的鱼都能够很容易地画出来,在装饰一下,给它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更漂亮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觉得画鱼很容易,学生觉得容易了,就会主动去画,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1、在引导学生讨论表现方法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更加自由大胆的选择制作方法,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体现,但由于我们学校班额人数较大,我还是让学生选择了绘画形式表现,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更多的创作形式,没能实现作业多元化。2、在课的灵活拓展方面,虽然在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要保护鱼、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但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一点由于人类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海洋污染,呼吁学生们要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会更好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