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白记录片有感
(2024-08-08 23:50:38)
杜甫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短短两句,不仅竭力称赞李白的才华,也流露出李白曾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叹息。看完关于李白的记录片后,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一代诗仙的认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五岁时迁到四川。正是蜀国这山清水秀的环境熏陶,他“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二十四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向诗坛进军。他游遍无数地区,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古代的读书人,不仅是为修身立德,更是为了入朝当官,谋求仕途,李白也不例外。他曾自荐:“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一封《与韩荆州书》,充满了狂妄与自大,最终却石沉大海,甚至落为笑柄。他也曾“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被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举荐,被唐玄宗赏识召入宫中,一跃成为翰林学士,然而“自古万事东流水”,短短三年,他就被构陷出京,此时的他仍然放不下骨子的清高与傲慢,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将心中的不平化作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瞥蔑视,愤愤然拂袖而去。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五十七岁时投永王兵,意欲大显身手,然而事不遂人愿,不懂政治的李白因永王的叛乱而被判罪流放,几经辗转离才重获自由,此时的李白,身心俱疲,梦境破裂,可他仍乐观积极地写下千古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又何其不是这种狂傲洒脱的自信,而成就了一代诗仙。
李白好酒,爱月,重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他对王昌龄左迁时的同情与关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对草根汪伦的盛情款待,离别时李白道出了自己的伤感,自然而真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盛世中与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道别,充满了愉悦与诗意;“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对友人发自肺腑的语句,让人深深体会到送别的沉重。这样一位真性情的李白,谁能不爱?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怀才不遇,在此刻显得如此地孤寂与落寞。公元762年,一生坎坷的李白在晚年病重不起,写下《临终歌》后与世长辞,“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概括了李白一生的奋斗经历,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终其一身追求经邦济世的梦想,最终却魂断异乡。他走时有太多的不甘与不舍,然而他历经苦难却不忘初心追求梦想的坚定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