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进课堂实施方案(试行)
(2015-12-24 18:50: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件、通知 |
一、安全教育性质、目标
中小学阶段公共安全教育是以中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教学内容。
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自救自护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
二、安全教育模块、内容
安全教育以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和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的内容为基本线索,将中小学安全教育分为四个阶段(1-3年级、4-6年级、7-9年级、高中年级),每个学段的模块和具体内容如下,各地、各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对教育内容有所选择。
1.小学1-3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
(1)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
(2)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
(3)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2)了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3)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4)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习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2.小学4-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
(3)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2)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识。
(4)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动的危害;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影响家乡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2)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3.初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增强自律意识,自觉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习惯。
(2)不参加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3)理解社会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会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等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的知识及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常识;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知识。
(2)了解青春期常见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形成维护生殖健康的责任感。
(3)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4)学习识别毒品的知识和方法,拒绝毒品和烟酒的诱惑。
(5)了解和分析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可能因素。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增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主动分析出行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求解决方法;防止因违章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正确使用各种设施,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及防煤气中毒的知识技能。
(3)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提高自我保护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2)合理利用网络,学会判断和有效拒绝的技能,避免迷恋网络带来的危害。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
(2)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3)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4.高中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自觉遵守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行为规范。
(2)了解考试泄密、违规的相关法律常识。养成维护考试纪律和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3)自觉抵制影响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4)基本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宗教冲突现象,努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团结。
(5)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汲取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抵制不良文化习俗的影响。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基本掌握和简单运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的相关技能,进行自救、自护。有报告事件的意识和了解报告的途径和方法。
(2)掌握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3)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4)自觉抵制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具备洁身自好的意识和良好的卫生公德。
(5)了解有关禁毒的法律常识,拒绝毒品诱惑。
(6)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当遭到性骚扰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利用网络习惯,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2)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或进行反动、色情、迷信等宣传活动以及窃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保密信息的牢固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基本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习紧急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贡献。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自觉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自己和同学的生命安全。
(2)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去关注他人的安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三、实施办法
1、实施途径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主要采用三种途径:渗透教育、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渗透教育:中小学在国家课程的相关学科教学中,结合与安全教育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渗透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小学重点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初中重点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高中重点在《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贯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公共安全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
专题教育:中小学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针对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集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内容,主要安排:防火教育、防交通事故教育、防溺水教育、食品安全教育、防踩踏教育以及各项应急演练等。
实践活动:学校充分利用与公共安全有关的各种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世界地球日”;“全国助残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法制宣传日”等。
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在小学阶段建议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辨析为主。
2、课时安排
渗透教育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各相关学科渗透公共安全教育的课时,每学期每门课程不少于2节。对于一些涉及公共安全教育内容较多的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等,应有更多的课时安排。
专题教育课时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安排,一般每2周左右安排1课时,一学期不少于8课时,纳入学校课程表中(有些课时可以与公共安全教育有关的其他教学内容,如健康教育、禁毒教育等合并安排)。
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的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或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在各种纪念日,或组织、社团等活动时间内开展,也可以利用军训、人防教育等时间适当安排。
3、教学资源
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国家教材,如品德、体育与健康、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公共安全教育的专题片(如防溺水教育等)。对于国家教材和专题片中没有涉及到的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可采取选购一些正规出版的、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安全教育读本”、音像资料、电子读物等予以补充,供教师教学参考使用(不得要求学生购买)。
4、教师队伍
渗透教育,其教育教学任务由具有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学科教师担任。各学科教师,应当把相关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完成。
专题教育,其教育教学任务应根据专题教育内容的不同,由班主任、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或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如公安、消防、交通、卫生、地震等部门专业人员)担任。各学校应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的专题教育的计划,落实具体内容、人员、场地、时间等,确保专题教育落实到位。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由政教、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或聘请的相关专业人员负责进行指导。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时间、场地、指导教师等,应在学期初,落实在政教、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工作计划中。
学校领导要有一名成员主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主要负责教师配备、课时保证和公共安全教育教学活动督导。并按照本实施方案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督促该学科教师完成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并进行检查。
树立全员安全教育的观念,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有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职责,都应在本职教学、工作的范围内,注重渗透、开展安全教育。
四、评价要求
为了考查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学习目标的达到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公共安全教育进课堂落实到位,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对公共安全教育进行评价,以评价为引领,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安全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1、学生的学习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学习状况和安全意识、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公共安全某一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活动,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并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考查:考查方式应灵活多样,如知识竞赛、辩论、情景测验等,以对学生公共安全课程的学习及安全素养状况做出评价。
学生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公共安全教育可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框架内的一项特色教育内容,评价的结果,应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之中。
2、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分析与反思。要关注教师是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愿望,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注重对教师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所有承担安全教育的学科教师和其他人员,对其承担的教育任务应有过程性记录(如教学设计、活动安排表、影像资料、学生参加活动的记录等)。
注意发挥学生、同伴、学校、家长积极性,听取他们对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实施情况和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作为对教师师德和业务考核的一项内容,由学校考核领导组负责组织实施。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安全教育的实施计划,整合安全、德育、团组织、教研等部门的力量,进行公共安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建立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制,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确保课时,保证质量。
开展中小学实施公共安全教育的课题研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实践成果,并及时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督导评估。把区县、学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作为对区县、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之一,把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实绩作为教师考评、表彰的重要依据。组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二)资源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公共安全课程资源,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的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三)队伍保障
加强教师培训,依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基地,对全体教师尤其是公共安全内容较多的学科教师进行有关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基础培训;对学科教师、团队辅导员、班主任加强人文素养、生命伦理和公共安全技能的培训。
(四)服务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依托医院、计生委、卫生保健所、心理咨询机构、公安、法院、检察院等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公共安全教育的心理辅导、预防、干预、家庭教育咨询等专业支持,提高全方位服务于公共安全教育的质量。
(五)经费保障
建立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经费投入,用于教师培训、软件开发、课题研究和学生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等,以推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进行。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教育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的老师,应按课时数计算工作量;所聘请的各位专业人员付出的劳动,应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
(六)社会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适合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水安全、动手实践等的生存训练活动。
社区要发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在依法履行监护义务的基础上,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和指导。
充分发挥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加强公共安全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中小学生公共安全的良好社会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