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管理的研究(课题研究)
(2015-11-10 14:09: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论文、获奖 |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立项申请书
学科分类 |
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 |
|||
课题名称 |
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管理的研究 |
|||
申请人(课题负责人) |
||||
(签 名) |
叶成杰、张国斌 |
|||
申请日期 |
2014 |
年 |
4 |
月 |
芜湖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 报 须 知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课题负责人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而且课题组中又无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人员的推荐。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
3、课题采取“双负责人制”,每个课题可以第一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的顺序填报两名课题负责人。
4、课题论证应尽量充分。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尽量明确。
5、课题所需经费原则上由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负责解决,如确有困难可酌情给予适当资助。
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7、申请书按一式三份报送芜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课题名称 |
《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管理的研究》 |
|||||||
课题负责人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行政职务 |
专业职务 |
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
||
叶成杰 |
男 |
34 |
教导主任 |
中学一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张国斌 |
男 |
45 |
教导副主任 |
中学高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18855389008 |
|||
课题 负责 人的 学术 经历 |
叶成杰同志学术经历:1、2006年9月在年无为县青年初中化学教师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壹等奖; 2、2007年4月在县级观摩课《化学与环境》获得好评; 3、2010年4月在大江片初中化学教师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壹等奖; 4、2010年10月在无为县初中化学教师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贰等奖; 5、2011年8月获巢湖市第三届骨干教师称号; 6、2013年9月获无为县第二届“十大教学名师”。 7、十余篇论文在市县获奖和报刊杂志上发表; 8、多次获无为县教育局表彰,2011年3月获得巢湖市优秀教师称号。 张国斌同志学术经历:1、2002年获无为县“教学能手”称号; 2、多篇论文在县市论文评选中获奖。 |
|||||||
课 题 组 主 要 成 员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行政职务 |
专业职务 |
工作单位 |
||
叶成杰 |
男 |
34 |
教导主任 |
中学一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张国斌 |
男 |
45 |
教导副主任 |
中学高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张德胜 |
男 |
33 |
教师 |
中学二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陈慧君 |
女 |
32 |
教师 |
中学二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王辅昌 |
男 |
46 |
教导副主任 |
中学高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李晓东 |
男 |
32 |
教师 |
中学一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朱晓环 |
男 |
37 |
教师 |
中学一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艾能扬 |
男 |
35 |
教师 |
中学一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杭树见 |
男 |
32 |
教师 |
中学一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童根深 |
男 |
32 |
教师 |
中学一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程永顺 |
男 |
40 |
教师 |
小学高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
汤永成 |
男 |
42 |
教师 |
中学一级 |
无为县高沟中心校 |
—1—
课 题 论 证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对班级进行人文化管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来管理,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人文意识。在班级管理上,新课程强调尊重、民主,强调帮助、引导,强调合作。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实行人文化的班级管理,从人出发,以人为本。 2、对班级进行人文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与此相应,我们必须实行人文化的班级管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的人。 3、目前的班级管理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弊端。 反思现在的班级管理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盛行分数主义,很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以“章”本,形式主义泛滥。管理中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将制度细则化、标准化,配合一定的制裁手段,班主任形同监工,将以法治班变成以罚治班。让人疲于应付,做表面文章。三是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班主任权力至上,用命令代替民主,用权威压制个性,排斥教育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 |
|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一)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 1、品牌班级的创建。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命名好适合并能凸显本班特色的班级名称。制订本班的各阶段奋斗目标、班徽、班级名言、班歌、班训等。
3、充分利用空间,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结合节日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 (二)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 1、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文明习惯、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学习风气等,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竞争机制,主要通过评比各种先进等并形成制度。 |
|
2、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 3、培养自强意识,彰显班级特色。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要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 4、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经过不懈努力想达到的最理想的班集体形式。舆论、班风的作用是巨大的。集体的舆论越正确,班风越良好,就越能激促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 (三)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
课 题 论 证 |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 1、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2、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该书作者对班级文化作了如下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 3、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是较早开始全面建设班级文化的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班级文化决定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本课题是结合本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而展开的,以促进本校教师在班级集体文化建设上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积累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经验为目的的行动研究,是属于实践性(操作性)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讲求针对性,注重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讲求全面性,注重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自能化。所形成的经验或成果将涵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为今后我校班级集体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方法与模式,将有效的促进我校班级集体文化的建设。 |
|
四、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
|
(一)本组成员知识水平高,能力强。12位同志都是本科学历,2位中学高级教师。课题组负责同志一直从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所有同志都在教学第一线,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理论和经验。 (二)本组成员都来自于高沟中心校,相互了解,配合默契,在课题研究过程能开展经常性的研究工作。 (三)资料准备: 1、通过对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充分论证了课题的可行性; 2、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学习等方式,为确立课题作了理论准备和支持。 3、通过对农村初级中学的实际调查,论证了课题确立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四)通过对现阶段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和认识,论证了课题确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五)科研手段:问卷调查、座谈、实验反馈、跟踪调查、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统计分析等。 (六)经费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得到学校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所有经费由学校保障。 |
—3—
研 究 计 划 |
五、预期要达到的研究效果:(1)认知效果;(2)实践效果;(3)技术成果(包括措施、方式、对策等) |
|
(一)认知效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班级文化管理的方法、规律。 通过课题的研究,制定出一些具体提高班级文化的措施。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初中班主任的素质,从中涌现一批骨干班主任。 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实践效果和技术成果:
|
||
课 |
||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承担一个方面,又相互促进,形成理论研究成果,形成系列研究论文。 课题负责人:叶成杰、张国斌 课题理论:全体成员 调查:全体成员 实验:陈慧君、王辅昌、程永顺、汤永成、杭树见、艾能扬 材料搜集整理:张德胜、张国斌、朱晓环、李晓东、童根深 统计:全体成员 材料分析:全体成员 最终成果:全体成员 |
||
主要研究阶段 |
阶段成果形式 |
|
1、准备阶段(2014年4--9月) |
课题组人员查阅资料,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查阅2002年至今的各种杂志,收集情报资料。
在此阶段拟订课题研究提纲,申报课题;制订课题计划与实施方案,确立研究的子课题;召开课题的开题报告会。 |
|
2、实施阶段 (2014年10月—2016年9月) |
首先进行班级环境布置,班级命名,参观、活动展示,听取意见,对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进行阶段自查,调整和改进研究工作,举办班级活动,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推进课题研究。 在此阶段建立课题资料档案;各子课题制定实施方案;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 |
|
3、总结阶段 (2017年10月—2017年6月) |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接受终期评估鉴定。 |
|
最终完成时间 |
最终成果形式 |
|
2017年8月 |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汇编》(文本) 3、 4、《课题研究实验总结报告》(文本) |
—4—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意见 |
|
区、县审核意见 |
|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