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君安是尹桂芳“孵”出来的!

(2013-06-06 11:02:38)
标签:

越剧

尹派

尹桂芳

王君安

柳永

——著名戏剧家、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谈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王君安

深圳商报记者 许石林

http://s9/mw690/bc871f9cgde73d186d184&690

 

越剧尹(桂芳)派小生演员王君安与福建芳华越剧团,将于6月携新戏《柳永》来深圳演出,此消息成为近半年来“尹迷”和“君迷”的网上热议话题,许多“君迷”坐着飞机到上海看,转宁波看,再计划转深圳看戏,这在当今戏曲界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而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接到著名话剧艺术家、语言艺术家姚锡娟老师的电话,表示愿意谈谈她所知道的尹派和王君安。

记者与姚锡娟老师是多年的老朋友,深知姚老师极其谨言慎行,平常不大愿意接受采访,但是,每当提起越剧艺术家尹桂芳,她往往侃侃而谈。记者的记忆中,她对尹桂芳,一是无比崇拜和赞美;二是对没有能够留下任何记录尹桂芳表演风采的影像,感到无比的激愤和惋惜……

 

君安吹来尹韵的风

记者:姚老师,此次王君安到深圳演出,纯粹是戏迷自己邀请的,这在当今是不多见的。

姚锡娟:我支持尹派传人,那个情结主要是对尹桂芳先生的情结。君安呢,我尤其有感情,因为她是芳华越剧团的,芳华是尹先生亲手建起来的,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梅兰芳剧团都没有了,尹先生的芳华还在。尹继芳在美国,她曾帮尹先生做了一些工作,也教君安一些戏,我从她那里了解到:王君安是尹先生自己孵出来的,自己孵出来的小鸡!在我心里面对君安有种疼惜的感情,对她的戏和她本人也比较关注。

 记者:二十多年来,一提起没有让尹桂芳演电影《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您总是非常遗憾。

姚锡娟: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尹先生的贾宝玉,无人能比!可是,拍电影,偏偏就不要她,这是很多上海戏迷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应当说,是时代环境的因素,芳华是民营剧团,当然还有许多国营剧团,公私合营是后来的事情,当时选演员当然要先选国营剧团的了。这个今天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几十年前我不能接受!

 

大气、含蓄的审美陶冶

记者:尹桂芳当年演出时的盛况您还记得吗?

姚锡娟:尹派就是越剧里面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对尹桂芳的评价,就是“色艺双绝”、“德艺双馨”,还有“人民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前观众评价她是“越剧皇帝”,她每一演出,上海就万人空巷。尹派艺术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形成了,我看她的戏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那是她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你知道吗?尹派的观众群很有意思:学生多。她演绎的贾宝玉色艺双全,让我们这些人喜欢得不得了。我读初高中的时候,也差不多是尹派艺术高峰的时候,就在上海的丽都大戏院,她演的贾宝玉我看了二三十遍。尹先生演的宝玉的剧本是由冯允庄写的,就是苏青,跟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我后来就是看一篇文章说,当时赵丹在北京演话剧《屈原》。几个主创演员就到北京去看。回来后,冯允庄就写了越剧《屈原》给尹桂芳演,她用一个衰派老生的气质来演屈原,取得了成功!

记者:您看她的戏对您的职业和事业有什么影响?

姚锡娟:我觉得是受到了大气、含蓄的审美陶冶。没有感觉她在耍弄技巧,没有在炫耀什么,但实际上在她的举手投足里处处透露着,非常到位。

 

从尹派唱腔获得《梁祝》主旋律

记者:尹桂芳的为人想必也和她的戏一样。

姚锡娟:那时候戏曲界虚荣的东西很多,她不去争这些。她的为人也影响了她的艺术。尹派艺术,就是脱俗,所以它的观众,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啊?知识分子那么喜欢她?有些老先生说,尹桂芳唱腔最有浙东民歌的风味,娓娓道来,就好像在跟你交谈,非常亲切。但是她的小腔又是婉转优美的。你熟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吧?这就是尹派唱腔,何占豪说他就是从尹先生的唱腔上面获得了梁祝的主旋律。这个唱腔尹派传人也把它越来越丰富。君安唱这个唱腔也唱得非常好。这就是尹派唱腔,它是从容舒展的唱腔。但是呢,它的咬字是非常清晰的,以情带声。

 

没有留下影像的遗憾

记者:尹先生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徒弟的?

姚锡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见过尹先生几次,1999年,我到上海去看她,一进门,我的心一下都要碎了,她整个人都脱型了,瘦小得不得了,但是她一抬起头来,就是那种眼神,还是那么美,那么有光彩。她当时已经不能讲话了,赵志刚当时也去了,就拿了张纸让她写下来。她就写了一个“情”字,这是先生给赵志刚最后的一个指点,就是你演戏一定要有情,这是尹派最最重要的特点。第二年3月她就去世了。

俞振飞先生说尹先生掌握了戏曲的真谛。我现在也口说无凭,尹先生就是没留下什么影像资料,只有剧照,这是我长期不理解也可以说耿耿于怀的事情。

 

把对尹先生的牵挂都放在君安身上

记者:您谈谈对王君安的感受。

姚锡娟:君安重返舞台是2006年,上海戏迷可以说奔走相告,大家把对尹先生的牵挂都放在君安身上了,君安没有回国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她。君安1986年在上海演出“红楼梦”一炮打响,尹先生当时在身体不便的情况下,她让尹小芳给君安说戏,请昆曲名家岳美缇说表演。我认为尹先生的传人表现都是不错的,君安回归芳华后做了很多工作。君安天赋条件比较好,形象、气质、内秀等等,最重要的是君安在尹先生身边,得到最真实的影响。君安回国后与之前对比要成熟很多,我看了君安的《盘妻索妻》、《玉蜻蜓》、《红楼梦》,感觉到芳华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是别人所不能的,这是君安的优势。

记者:您对君安的新戏《柳永》怎么看?

姚锡娟:君安排演《柳永》这出戏,唱腔和表演上应该说是原汁原味的尹派,有观众,且观众年轻化、时尚化。一代观众有一代观众的戏,我希望君安要在挖掘传统老戏上下工夫,尹先生表演上的诙谐幽默要研究,尹先生的表演干净、可爱、没有俗的东西。

记者:君安的戏迷即“君迷”,跟你们那时候喜欢尹桂芳一样,那种对君安的追捧,仿佛都超出了戏本身。我的理解是,越剧尹派已经成为一个旧上海、旧时代的某种象征,人们井喷似地喜爱王君安,不仅因为她的尹派艺术正宗,让戏迷满足与惊喜,其实戏迷是以王君安为药引子,在王君安的表演和唱腔里,回到他们梦想中的某个时代。

姚锡娟:君安从美国回来又一次让芳华受到关注,连同整个剧团的演职人员都受到关注,因此君安让业内人士以及广大戏迷对她充满了期盼,希望她把尹派艺术发扬光大。王君安现象值得大家思考。我听说《柳永》的观众为了看懂戏,前期做了大量的功课,读柳词、研究人物。所以君安身上的担子很重,能不能扛住要看她的毅力,君安认清了这条道路前程还是蛮艰难的,尹派艺术任重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