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归来》读后感——当下中国短篇佳作与国外经典短篇的比较

(2015-04-22 11:09:33)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

    王祥夫的短篇《归来》(《天下》2012第二期,《小说选刊》2012第七期)是一篇佳作。

    母亲最疼爱的小儿子三小多年没有回乡了。最终,一直等到母亲去世,三小才不得不携妻带子回家奔丧。小儿子在外到底怎么样?既然已经娶妻生子,为什么都不能回家看一看?临终,最疼爱他的老母亲都未能见过自己的儿媳妇和孙子,可谓死不瞑目。对此,乡亲们怎么看?两个哥哥又怎么看?然而,等到小儿子回到家,人们才发现,三小这些年在城里打工其实并不风光。最明显的变化是:他居然少了一条胳膊!这期间所遭受的苦难,小说并没有述说,任由读者想象。至此,一切谜底似乎揭开:三小之所以一直没有回乡,是不忍让母亲难受。可想而知,他是惦记故乡惦记母亲的,但又不想让母亲知道她最疼爱的小儿子少了一条胳膊。这期间他所经历的煎熬,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这是一种大孝。也是一种大爱。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和对文学的理解来说,感觉《归来》并不逊色于某些国外短篇的经典佳作。那么,《归来》是不是也可以成为经典呢?我略微想了一下,很快就自我否定,不相信该短篇真的能成为下一代经典,哪怕它确实具备了经典的某些要素。因为,是否能流传下去成为“经典”,是有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许多不可控因素,如运气等等。

    这么想着我仍然不甘心,打算鸡蛋里面挑骨头,挑出《归来》中的毛病,抑或说,挑出该短篇与经典短篇的区别。我回头阅读了亨利、契科夫、泰戈尔、莫泊桑等人的小说,与之和《归来》对比。终于发现了二者的区别——经典短篇是单线条,不拐弯,而当下中国的短篇都被作者赋予了太多的内涵。比如王祥夫的这篇《归来》,除了我上面说的这条线之外,又拐了一个弯,专门叙述了一大段家乡的丧葬风俗,而且,读罢《归来》,读者对家乡丧葬风俗的记忆似乎比小说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更加强烈。因此冲淡了小说最初想表达的思想。以国外经典小说为标准,这个“拐弯”无疑是《归来》的“败笔”。

    我又联想到《他去旅行了》,这是盛可以的最新短篇,《中国作家》2012第五期,《小说月报》2012第七期。看完《他去旅行了》,很自然与亨利的《最后的常青藤叶》做对比,结果发现,盛可以的《他去旅行了》有拐弯,而《最后的常青藤叶》没有。

    为了求证自己的发现,我紧急写了一个短篇,按照石华鹏老师的提醒,字字计较,并且参照国外经典短篇的写法,线条单一,不拐弯。之后,立刻发给一个著名作家,请她评价。她的结论是:很好,但发表不了。

    “为什么?”我问。

    “因为太短了。内容太简单了。”她说。

    “为什么短了,内容简单了,就不能发表?国外的短篇经典不都是这样吗?”我不服气地问。

    “那是国外,”她说,“中国不是这样。中国人希望为小说赋予更多的内涵,更大的信息量,和更深刻的含义。要‘小而全’。太短了,太简单了,就显得作者甚至编辑没有水平了,发表不了。”

    我承认她说得对。因为,给她的同时,我也给了一家文学大刊的编辑,得到的答复是:我们已经不发这样太短的小说了。

    于是我忽然猜想:大家都对中国当下的文学现状不满,但是,造成这种“不满意”的责任到底是作家本人,还是编辑?这种希望赋予作品更多内涵的思想,到底是与我们好大喜功、彰显自己什么都懂、思想深刻的心态有关,还是与当年“样板戏”的影响有关?疑惑说与二者都有关?因为,我一直认为,“文革”还有“样板戏”的产生,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土壤”有关。

    扯远啦。打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