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平说汉唐和亲3.雄主冒顿

(2022-03-27 23:15:18)
标签:

转载

  音频听书:http://m.ximalaya.com/83232909/album/11742608

但是有一个匈奴英雄改变了这一状况,这个人就是挛鞮(lund)冒顿。挛鞮是姓,冒顿(mò
dú)是名。

冒顿原本是太子,但是自从他的父亲有了年轻的阏氏后,情况变了。阏氏是匈奴的称号。阏氏这一称呼源于胭脂花,胭脂花是红色的,所以也称红花。红花是好看的,匈奴人以女人美丽可爱如胭脂,因而匈奴人称妻、妾为阏氏,称母亲则为“母阏氏”。“大阏氏”可能是匈奴单于的正妻,但并非绝对。匈奴单于多阏氏(妻妾),其中“颛渠阏氏”有正宫皇后的含义。

冒顿的父亲——匈奴王有了年轻漂亮的阏氏后,他想把王位传给这个阏氏的儿子。君王多宠妾,太子就危险,这条中原王朝的定律在匈奴王朝也管用。老单于要传位给宠妾的儿子,就必须废掉或除掉原太子冒顿,但他又不想自己这么干,这样会让自己落个坏名声,于是采取了借刀杀人的办法。他把冒顿作为人质送到月氏(ròu
zh
),把太子——国家的继承人送到月氏,明显是为了改善并确保以月氏的友好关系,但老匈奴王把太子冒顿送到月氏后,就派兵攻打月氏。

这办法很简单,但太有效了,受到欺骗的月氏人面对背信弃义的匈奴,非常愤怒,自然要拿人质——匈奴的太子冒顿开刀。

冒顿命悬一线。

但冒顿更机警。他或许有人提供消息,或许感受到了父单于的态度以及自己所处的险境。或许他根本就不想做人质,总之,他在月氏人杀他之前,偷或抢了月氏的人的一匹好马逃了出来。好马就是跑得快,快马再加鞭,冒顿逃回了匈奴地界。

冒顿回来了。老单于发现这个该死的孩子还有些能耐,居然没弄死他,看上去是个人才,就给了他一万人马让他发展。

冒顿就用这一万人马为底子训练他的部队。善于培训部属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不能小视。

匈奴人天生就是战士,战术不需要培训,需要培训的是忠诚,是惟命是从。冒顿的课程很简单,教具就是一支响箭。据说这个响箭是他自己制作的。箭射出去之后,可以发出声响。发出声响的箭是不是提醒人们躲开?错了,发出声响是吸引人注意力,冒顿就是要通过响箭发号施令,告诉部下他的响箭射向那里,他们的箭也要射向那个地方,违令者斩。

很简单吧?
对,好的政策、好的政令就是简单明了易行。冒顿公布了他的游戏规则后,马上就开始了他的游戏。但是他游戏的开始跨度太大,让很多人跟不上而丧了命。

他是怎么玩的?

冒顿用响箭射向他自己的宝马。对,是射向自己的马,而且是能行千里的宝马!

冒顿是不是疯了?一些人担心,所以看到冒顿的箭射向自己的马,并没有响应。结果是触目惊心的,所有没有执行命令,把箭射向冒顿宝马的冒顿的手下,能打仗的匈奴战士全部被斩首,没有例外!

然后,在一个非常放松的场合,冒顿又如法炮制,突然把他那支让人心惊肉跳的响箭射向自己心爱的女人。

射向自己的马或许可以理解,射向自己的爱妃,就有些不能理解了,是不是冒顿喝醉了,或者是在气火之中?没准冒顿那会睡醒了,突然想起自己的爱妃,结果被自己一箭射死了,这不是给自己找trouble吗?所以这一次又有一些人想法多了,没有响应。结果又有一些匈奴战士被杀了。

冒顿用血告诉手下,他的匈奴战士不需要思想,尤其是执行他的命令时不需要思想,只需要执行,不折不扣地执行。想太多的下场就是掉脑袋。人的脑袋不多,只有一个,而且不可逆,掉了就装不上了,因此,谁也不敢再玩聪明了。

经过二次试验,部下都知道冒顿是玩真的。俗话说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的。智商再低的人也知道冒顿的响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这种情况下,冒顿又开始了新的考试。在不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的那一天,冒顿突然把响射射向了他父亲单于的坐驾,这一次没有不响应的了。

冒顿的培训课程结束了。训练过程简单而有效。训练就是为了实战,水到渠成,真正的实施阶段就这样开始了。下面发生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在一次打猎中,冒顿的响箭射向了他的父亲单于,随着响箭,成千上万支利箭也万箭齐发,奔向冒顿的父亲——当时还是匈奴首领、匈奴单于。冒顿以这种方法,让这个被称为头曼单于父亲成为过去时,头曼单于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于亲生儿子的手中。

冒顿自己做了单于。

老单于死,新单于还没有站稳脚跟,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被人欺负的。冒顿做了单于后,位于匈奴东部今天的蒙古草原东部东胡人趁机教训这个小毛孩子,他们非常友好地向冒顿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冒顿把他父亲——头曼单于的宝马——千里马献给东朝,原因是东胡人看中了那匹马,想弄过去骑骑。

冒顿君臣商议。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差不多所有不被认为是弱智的人都能看出这是在欺负人。欺负人也没有这样欺负的,这简直是不拿匈奴单于当根葱。所以匈奴武士们义愤填膺,一致认为,匈奴的千里马坚决不能送给东胡人。如果东胡人坚持要,匈奴人当不惜一战。

冒顿的脑袋是不正常的,看到匈奴人如此激动,冒顿却很冷静,他说,做邻居,做好邻居,不能再乎一匹马吧,何况这匹马又不是自己的,东胡人喜欢就送给东胡人。

匈奴的千里马就这么送给了东胡。

东胡一看,这个匈奴小单于怪上道,也怪听话,不欺负白不欺负,欺负也白欺负。于是又派使者提出了又一个要求,说东胡人看上了冒顿的一个爱妃,希望冒顿能把身边的这个阏氏送给东胡人。

冒顿又向身边的匈奴武士询问。

身边的人听了更加气愤。可以理解,匈奴人崇尚年轻,强壮,当时,冒顿并不大,因此,他身边不乏一些愤青,他们强烈要求出兵教训东胡人。

但冒顿还是不正常,还是那句话,做邻居的,怎么能再乎一个女人。东胡人喜欢就送给他们。于是就自己心爱的阏氏又到了东胡。

有了这样两次经历,东胡王算是把冒顿看透了,匈奴这个新单于整一个败家子,一个好欺负的绵羊。于是越发不把这个匈奴单于放在眼里,趁着这家伙好欺负,得寸进尺,开始要地盘了。

东胡人敢这样做是因为东胡人当时也非常强盛,并不处于匈奴之下,而匈奴人也远没有以后那么强大。实际上,在冒顿之前,匈奴人只不是草原很多部落中的一股力量,甚至曾经受到月氏人的欺负,所以,冒顿才会以太子的身份到月氏当人质——中原强大的西汉王朝在开始希望匈奴单于送儿子到长安做人质就没有做到(当然,那时匈奴已经成为草原霸主了)——可见当时匈奴在草原中的地位。

趁着匈奴人好欺负,东胡人要解决一件大事。东胡与匈奴之间当时有一片荒地没人居住,那片有争议的某地有千里之多。因为有争议,所以它就成为匈奴与东胡人的分界线,匈奴人居西,东胡人居东。双方各自设置观察哨以监视对方,匈奴人进入这块土地,东胡人就要武力表示。同样,东胡人进入了,匈奴人也以武力表示。这块地实际上都不能占有的土地,既不归属于匈奴,也不归属于东胡。这时,趁着冒顿好欺负,东胡王想解决这块土地的归属,就派使者对冒顿说,那是块弃地,你们也到不了那里,把那块地给我们算了。

这是件大事,冒顿又身边的匈奴武士询问,征求意见。很多武士鉴于前两次冒顿对待东胡人的态度,认为,那是块没用的土地,给他们也行,不给他们也行。

冒顿听后大怒,土地是国家的命根子,怎么能送给他们!把那些同意把土地送给东胡人的都杀掉。然后是可忍,孰不可忍!冒顿当即跨上战马,下令进击东胡,后退者斩。老虎不发威,肯定就是只病猫。但假装病猫的老虎发威,那是只无可匹敌的神兽。由于前面冒顿软弱的表现,东胡人根本就看不起冒顿,看不起就是轻视,轻视就不做防备,不防备就要吃亏。冒顿突然带兵杀到,东胡王措手不及,一战被冒顿彻底删除,东胡的民众、财富全归了匈奴。

匈奴人的势头起来了,借着这个势头,他们又西进赶走了劲敌,曾经压迫他们的月氏人。

月氏人原来生活在祁连山一带,被迫向西迁移。

打败了东胡,赶走了月氏,蒙古草原成为匈奴人的天下,冒顿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王。

关于冒顿一定会有不同的评价。从人伦来讲,尤其从汉族所宣传的尊尊、亲亲的游戏规则上讲,冒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再怎么样,不能杀你的父亲,更不能把父亲的女人当成自己的女人,因为天下只有不是的儿子,没有不是的父亲。父亲再不是,是他生养了你。即使从普世的人伦来讲,杀父在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美德,不仅不是美德,而且是人性中最丑恶的东西。即使父亲曾经想杀你。因此,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有很多这样的儿子,比如卫宣公的太子伋。与冒顿的父亲一样,卫宣公因为喜欢新从齐国淘来的,原本就是为太子伋说的媳妇(卫宣公本来就是夺太子所爱)后,就开始不待见死了母亲的太子伋了。尤其是卫宣公的新宠又有了儿子,而且是不至一个儿子后,卫宣公就要立新宠的儿子为太子。要这么做,首先要废掉太子伋。与头曼单于的做法一样,他不忍心自己杀太子,只能嫁祸于人。头曼的做法是把冒顿送到月氏国当人质,然后打大月氏国,激怒月氏人。而卫宣公的做法则是买通强盗,让强盗在边境线上杀死太子伋,造成一个抢劫杀人的无头案。这二个为人君的父亲都够黑的,肮脏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太子仍知道父亲的阴谋后,不是像冒顿那样去报复父亲,而是按照父亲的意愿,大义凛然,积极地去受死。在晋国的另一起类似的事件中,晋献公的太子申生也因为立储问题,被后母陷害,后母让他到祖庙祭祀亲生母亲,然后让他把祭肉献给晋献公食用。然后,后母在肉里下了毒药,然后在晋献公的面前,后母很有把握地告诉晋公,肉不可靠,应该让狗先尝尝,结果,狗吃完肉死,仆人吃完肉也死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太子申生要害死父亲。太子申生实际上有机会解释,至少有解释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在后母的诬陷面前,他既没有解释,也没有逃走,更没有反抗,而是选择了死亡——以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的理由也很符合孝道:父亲年纪大了,不能没有骊姬(后母),不能因为自己而让晋献公对骊姬产生别样感情,所以他自杀了。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无法考证,史书上这样记载的——史书的作者是有思想、有倾向的。

相比之下,冒顿是强悍的。亲自带兵射杀了自己的父亲。

单纯从人品上讲,从人道上讲,从人伦上讲,冒顿什么也不是。但是,冒顿不是常人,而是有大背景,做了大事件的人,因此,不能用常人的标准去评价。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你是一个常人,那么只能用常人的校准去评价,但如何你是做了大事情的人,而且这个大事情影响了很多人,那么评价这个人只能用他这个影响很多人的大事情去评判冒顿是历史人物,冒顿是匈奴单于。到了冒顿的层面,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冒顿是大英雄。

先放下冒顿,我们看另一个类似的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也是霸王硬上墙,杀了太子哥哥和亲王弟弟,逼父样逊位然后做的皇帝。不仅杀了兄弟,连自己的十个侄子也不放过。可谓杀兄夺嫂占弟媳,逼宫自立屠亲侄。最后,一勺会,连表叔杨广的皇后也不放过。

这样看李世民,李世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因此,政治人物不能用人品好坏或善良残暴这样简单的标准来评判。

作为
历史人物,作为帝王,评价的标准应当是他的所作所为是有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还是不利于国家民族,不利于历史的发展来评判。用句标准的说法,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促进历史的发展,还是促退历史的发展。跳出人品好坏、善良残暴这样的标准,而以这样历史的标准评价,李世民是一代明主、雄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同样,以这样的标准,站在匈奴的立场上,冒顿也是一代明主、雄主,是匈奴历史上开天辟地式的人物,因此,是匈奴民族的真英雄、大英雄。

但是站在其它民族的立场上呢?还有一些历史人物,比如,希特勒、拿破伦又当如何评价?所以,当大英雄很危险,搞不好就成为世纪喊打的历史小丑了。

历史真得让人有些琢磨不透。

冒顿在统一了草原,东扩西张的时候,不可能不南下。南下,就是中原。冒顿向南,夺回了秦时蒙恬经营的河套一带,并以此为据点,继续向南挺进,这就势必与中原的军事势力发生冲突。

这时,汉人在干什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