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8走进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标签:
直隶总督署直隶总督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保定直隶总督署杂谈 |
分类: 旅游 |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首。
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恪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唐执玉也是所有直隶总督中最廉洁的,也是最穷的一个。
历任直隶总督中最有影响力的总督:
李卫,深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信任,任直隶总督期间也有不错的政绩。他擅长治盗,还赈济灾民,对贪官毫不留情,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背景。李卫虽然识字不多,但对文人十分尊敬。他还在保定创办了莲池书院,又称“直隶书院”,后来成为北方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曾国藩,是晚清另一名臣,
他是李鸿章的前任,也被李鸿章视为老师。李鸿章后来在朝中的地位远高于老师,但是曾国藩的许多思想和做法,对李鸿章有很大影响。曾国藩任总督时,直隶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一派破败景象。曾国藩整顿吏治、清理讼案、赈济灾荒,还治理了永定河,使得直隶一度出现了“百废俱举”的局面。他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尽心政务,公务大多事必躬亲,深受百姓爱戴。
李鸿章,晚清中国社会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与他有关。从47岁第一次任直隶总督起,李鸿章先后三次出任这一职务,时间长达近25年,是历任总督中任期最长的一位。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亲手创建北洋水师、扩建天津机器局制造军事武器;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支持我国自行修筑第一条铁路;重视教育,开办各类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等。这些活动,历史上称之为洋务运动,在当时则使得他在国内外的威望日益高涨。然而,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惨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使李鸿章的声誉一落千丈,而且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因为,这两个条约都是他签订的。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已是将近八十高龄,仍以直隶总督、全权大臣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谈判。条约签订后,俄国代表还对他痛加斥责。又气又恨的李鸿章回到住所后大量吐血,不久后去世,当时身边只有极少数的亲人,场景十分凄凉。李鸿章去世后,清廷给了他十分荣耀的追念,谥号“文忠”。加上他生前所得的各种荣誉头衔,他个人的头衔至少在二十个以上,称得上是总督中头衔最多的一个。
袁世凯,李鸿章的后任。直隶总督位置的李终袁继,这对此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袁世凯上任后,认为直隶的当务之急就是练兵,所以他筹集资金、仿德国制度筹练北洋新军。北洋新军成为袁世凯后来争权夺利的重要筹码。袁世凯还在直隶创办了警政制度,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开办巡警学堂。袁世凯早年不爱读书,两次乡试均落第,所以才进入军队谋发展。他做了直隶总督后,却十分注意发展教育,在保定等地兴办了新式学堂。办学过程中,他深感科举制对新式教育的阻碍作用。1905年8月,由他起草并联络张之洞等人上奏折,请求停止科举。清廷批准了这一奏折,下旨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
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幕僚议事之所。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
雍正帝性格喜怒无常,登基之初,大臣们皆不敢直言进谏。孙嘉淦首先上疏建议他“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孙嘉淦的上疏颇有含沙射影的嫌疑,雍正帝闻之,大怒,并斥责翰林院掌院学士。当时辅臣朱轼在旁边,委婉地说道:“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沉吟一会儿,大笑说:“朕亦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立即召见孙嘉淦,并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其他有特色的直隶总督:
贪官总督:李维钧是直隶总督定制之后首位出任总督的官员,
他曾在直隶推行“摊丁入亩”。后来因为与年羹尧案件有牵连,并且侵吞公银,被判“斩监候”,不久后病死。
“短命”总督:末任总督张镇芳,是袁世凯二哥袁世敦的妻弟。他署理直隶总督只有10天,清帝便宣布退位,这个总督也名存实亡了。
一字不识的总督:雍正曾任命不识字的宜兆熊为总督,并对他很赏识,称他“一字不识,但操守尚优,心术亦正,蔼然有忠爱之诚”。
参倒和珅的总督:嘉庆皇帝继位不久,便将乾隆的宠臣和珅治罪。参倒这个大人物的,就是当时的直隶总督胡季唐。和珅在京师、直隶有多处房产和店铺、银号等。这些都成为胡季唐的证据,他上本参奏,告了和珅几大罪状,正合嘉庆心意。
绘棉花图的总督:乾隆时期的总督方承观,很重视农业生产,推广棉花种植,并且亲手绘制了棉花图。乾隆南巡时,方承观把它献上。皇帝看了十分高兴,并亲自在上面题诗一首。
无钱入殓的总督:唐执玉是另一位深得雍正赏识的总督。他不仅治理地方很有成绩,而且与皇帝保持着非常融洽的关系,他所上的奏折,几乎未受到驳回。因此即使在他病重期间,雍正仍坚持让他出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最被人称道的是他的“勤”和“廉”,他亲自手书“将勤补拙,以俭养廉”作为座右铭挂在墙上。唐执玉平时布衣粗食,他病逝之后,继任总督带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箧无一物”,都没有钱为他装殓。后来雍正下令拨发银两,加上其他官员出资帮助,才得以将遗体装殓运回原籍。他曾短暂署理过直隶总督,前后只有二十余天,称得上是任期最短的总督之一。但是在保定地区,关于他在任期间的故事却不少。比如他刚正不阿,曾智斗权贵;还曾智破双钉案等疑难案件。
清末洋务运动为何失败?
一、晚清政府缺乏合理统一规划。如果一个国家如果要进行改革,必须要实行合理统一的计划。比如苏联的工业化,以及中国的工业化都是按照中央统一设定的计划来进行的。而洋务运动只是根据派系各自建设。
二、主事者的见识不足。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以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宣告结束。这段时期一直都是慈禧太后把持朝政,慈禧太后一直都是循环守旧,对于世界没有丝毫认识,只知道穷奢极欲享受生活,却不能像日本明治维新时明治天皇一样,节省一切开支,支持国家建设。虽然,朝廷也多次派遣恭亲王奕欣或大臣出国考察学习西方,但这并不能左右慈禧守旧的思想。
三、守旧势力的反对。在洋务运动开始后,朝廷上出现了洋务派和保守派两个针锋相对的派别。保守派阻碍洋务运动的发展,以倭仁与翁同龢为代表,他们是典型的士大夫出身,虽然和洋务派都属于地主阶级,但是他们缺乏进步思想,不能跟随世界历史潮流的大发展趋势。而在地方上,封建官府也对于民间设立的工厂进行查封,不让其出现民族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全部都给予扼杀。
四、官僚腐败。清朝中后期官场就出现了大量的腐败现象,贪污贿赂成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到了清朝晚期,由于外国资本的涌入,官商勾结,各工厂之间相互倾轧,反让外国资本收益获利,使得中国大量的黄金白银外流,造成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五、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洋务运动的实质,也只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根本的,用西方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启用新兴资产阶级进行有效的领导,也缺乏民间资本的投入,从根本上缺乏资金和活力。
从直隶总督署出来,都感觉累了,想回家了。于是我们上车,往回走。路过雄安新区,下高速想进去转一圈,不行,我们没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不让进。我们只能又绕回到高速路上,一路直返天津。17时将爸妈送回家,爸妈很高兴,我也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