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4走进中华石园

标签:
中华石园民营博物馆奇石奇石收藏天津奇石 |
分类: 旅游 |
入伏,陪爸妈和老舅老舅妈到津南的中华石园游览。之前我曾经来过此园,觉得值得一玩。

中华石园,坐落在天津市外环线津南区境内北侧(津南区双港镇路段),始建于1995年,是由1958年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会战的建筑工程师张宝树老先生投资近4.7亿元人民币,精心设计,倾力打造的一座具有清新文化氛围和浓郁现代特色的观赏石景园。占地面积100余亩,约合66667平方米。因园内收藏一块酷似中华版图的巨型灵壁石而得名“中华石园”。
2001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6月被国家旅游总局批准为AA级景点,2001年7月“中华石园”被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授予《个人建造的最大藏石园之最》。园内展馆被市科委命名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

在停车场下车,我们是第一批游客。我心下惴惴,不知这次游玩的提议能否得到长辈的满意。按着之前的记忆,我引导长辈们信步走进石园。

园内非常清静。我们来到中心城堡广场合影。广场上有一群自由自在的鸽子。当我们一行靠近,有一只鸽子离开群体向我们迎了过来。当发现我们不是熟悉的喂食者后,又迟疑地信停下脚步,歪着头打量我们。老舅看着有趣,向它伸出手,搓动手指,引它靠近。这只鸽子明显的纠结了一下,小心地退了回去。


园内景致优美,但又明显缺乏管理,就象一个基础很好的孩子却缺乏后期的管教,完全任其自然成长。能感觉到初始的设计和布置是精细的,但茂盛的植物和建筑物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剪和修缮,但正是因为这样,反而显出了一种逐渐走向落败的颓废美,而正是这种美是最打动人的,虽然它注定是短暂的美。




围着湖转了一圈,我们一行又来到了进口处。我向售票的女工作人员询问能否进入园内的博物馆(博物馆内一般是不开放的)。她打量了我们几眼,点头,说可以请人带我们进入。然后她指点我们先去盆景区看看,一会儿再到进口处,届时会有人领我们去博物錧。



盆景区内的盆景跟园内别处的风格是一样的,缺乏管理却又长式精致,仿佛它们天然就是这样。珍贵的盆景随意地摆放着,状态优美却又放肆,好象养殖非常容易。但我们知道功夫在背后。没有精湛的园艺功底,这盆景就算是买回家,也很快就会凋落。


有一盆景,不正放,歪斜着,盆下垫着木块,但它独特的形象吸引了大家停步观看。碧绿,茂盛,别致,象个嘻皮士。

爸指着一处山西建筑上的砖雕给我看,让我把精美的砖雕照下来。



当我们从盆景区出来,走到进口处,女工作人员指着一名大爷,说由这位老爷子带我们游览奇石博物馆。我看着这位大爷,感觉眼熟。我试探着问您是张大爷吧,您是这里的创造人张宝树大爷吧。大爷笑了,点头。我马上将张大爷介绍给长辈。长辈们也很惊讶。我很荣幸!石园主人张宝树大师终于见到了。合个影先。


86岁的张大爷骑上电动车先行一步,说在博物馆等我们。我们一行在后面跟上。

进入外观陈旧的博物馆,一般古老的气味迎面扑来,好象穿越到几个世纪前。展品摆放很随意很纷杂,象是个仓库,一个堆满石头精品的仓库。张大爷很热情地为我们一一讲解。这些珍贵的展品,每一个都是张大爷精心收集的,每一个都能道出来历。

奇,异也,有别于一般者为“奇”一般泛指经过天然形成的,大自然雕琢、洗炼的,石形独特,石色鲜艳,石质细腻,纹理图案优美,具有观赏性以及收藏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极高的石品,都可称为奇石,“奇”也指石品上的造型及图案奇特。
奇石的最大特征在于:奇石不仅需要具备天然性,还要具备自然性,简单的说,就是石头未经过任何人工雕琢,修饰或人为加工合成。

置身于天下奇石之间,问得到位,讲解得耐心。看到这些让我发自内心尊敬的人相处和偕的一幕,我觉得这次游玩的目的达到了,幸运地达到了。

资料:
奇石,系指天然形成的形状不一般的石头,其材质、造型、色彩及花纹不同寻常,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或审美习性,可供观赏收藏把玩,如中国四大奇石:东坡肉形石、岁月、中华神鹰、小鸡出壳。
奇石在我国历史上又称为怪石、象形石、雅石、供石、案石、几石、玩石、巧石、丑石、趣石、珍石、异石、孤赏石等,我国台湾及港澳称谓雅石,日本称水石,在韩国称寿石。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石均可称为奇石。

张宝树,天津陈塘庄人,改革开放前夕的建筑包工头、建筑商。90年代退休后,他将积攒的财产投入到收集中国的奇石爱好中。走遍中国的名山大川,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高品质奇石。1995年,张宝树开始在津南区双港镇租了个废弃的垃圾中转站的土地,填平后盖园,取名“中华石园,供全国的奇石爱好者参观交流。


1994年夏天,张宝树顶着炎炎烈日,在安徽的一座叫“磬山”的山脚下足足转悠了一天。相传那一带的石头,在古代常制成乐器,一直奉为名品。于是他觅踪而来,在散居山脚下的数十户农家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四处寻找。无意间在一家农舍后的土山上,发现有一奇石裸露出地面,就马上找农户商议开挖,最后竟出土了一块足有五六百斤的大磬石,上面有自然天成的山峰、峡谷和峭壁的图案,敲击不同部位竟能发出或清脆或浑厚或高亢或低沉的各种声响,张宝树给它起名为“响石”。

中华第一龙砚,砚身雕刻着56条大小不等的中国龙,寓意56个名族团结统一。砚池中心刻有一幅中国版图,左右分别刻有日月相围绕。




开园至今,中华石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市区各领导多次到中华石园参观考察。原市长李盛霖、聂璧初、孙海麟、王德慧,市委副书记肖德远、刘胜玉,副市长陆焕生、俞海潮,市组织部部长邢军,老同志石坚、李振东、肖远,以及著名书法家王学仲等人都曾来过石园参观指导,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我们一行上到二楼的化石馆。馆内存在着张宝树收集到的各种珍贵化石。这些化石只能收藏和继承,不允许买卖。







震旦角,是软体动物头足纲的一个属,壳呈长圆锥形,壳内由半圆形的隔壁纵向分隔为许多气室,中央的细管称体管。震旦原是古代印度人对我国的称谓,因这类化石的壳形似动物的角,故统称角石。震旦角石是指产于中国特有的一种角石,壳的纵剖面像塔,故民间有宝塔石之称。 震旦角石形似“宝塔”、“竹笋”、故民间俗称“宝塔石”、“竹笋石”、“震邪石”、“发财石”。常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朋,寓意消灾驱邪和事业、生意兴旺发达。同时,它还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被受学术界的青睐。因此,它是集观赏、收藏、科普、考石和古生物研究为一体的稀世珍品。



鹦鹉嘴龙,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232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鹦鹉嘴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鹦鹉螺在古生代几乎遍布全球,但已经基本绝迹了,只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里还存在着六种鹦鹉螺。
鹦鹉螺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张宝树老爷子依然爱好奇石,坚守自己的收藏,虽然他已经近九十岁了。社会在发展,商品经济大潮在冲击着奇石园。园内处处所显示的窘迫说明着主人的经营不善,毕竟仅有爱好是不够的。要想经营好奇石博物馆,需要资金,需要专业的人才,需要专业的管理。不具备,就只有逐渐的衰落下去。东西是珍贵的,精神是值得颂扬的,但如果不改变,精品的集中只能是暂时的。张老爷子很清醒,他在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他毕竟年时已老,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代肯定不会还象他一样珍爱奇石,只能守在园口卖门票苟延残喘。他想过要捐给国家,但他舍得吗?他的后代会同意吗?这一点我怀疑。可惜之余,我又想到古今大收藏家们的庞大藏品又在何处呢。是的,人类是地球的过客,实际上的拥有,只不过是短暂的占据罢了。聚散两相依,这才是永恒的常态。
离开奇石园,我又不禁感觉到,夕阳的美,才是令人心碎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