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 14:58:50)
标签:

天妃宫

林默

娘娘庙

遗址

博物馆

分类: 旅游
我妈提出来想去河东区天妃宫看看。这当然没问题了。早上八点多,我就带上爸妈从河北区出发,20分钟就到达目标区域,再通过问路,当找到天妃宫遗址博物馆时,正巧赶上刚开馆。我们兴冲冲地走进去后,发现馆内只有我们这三名游客。真清静,真好。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于2002年建成,其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中路,在大直沽天妃灵慈宫的遗址上修建的。天妃灵慈宫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1282-1294年)始建,明万历六年重修,清代数次修葺。1950年以后逐渐成为遗址。它是我国海上漕运发达的重要遗存。它与天津卫城东门外三岔口海河西岸古文化街内的天后宫(娘娘庙),东西相望,成为海运和内河漕运的交会点。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经过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发掘 ,揭露出元代建筑基址和明清时期大殿基址,出土大量元、明、清时期生活器皿、建筑构建等重要遗物。天妃宫遗址是天津城市原生点的标志,是天津市区内历史上唯一的极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天妃宫遗址不论从全国,或天津市的文物保护角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2006年5月25日,天妃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转博物馆,要带着问题转,从留存的古物得到感性认识,从历史的细节脉络的追述中得到理性认识,所以,我预先准备了四个问题:第一,天妃是谁?第二,天妃文化的起源是什么?第三,天妃文化怎么传到天津来的?第四,天妃文化的现状如何?接下来,通过参观博物馆,来一一解答。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妈祖是我国国家祭典的三大神明之一,另外两个是黄帝、孔子。“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那么,妈祖到底是谁?历史上倒真有其人,不过生前仅仅是个普通人。天妃,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屿的一个小渔村的林姓官宦人家,因出生则不哭不闹,故取名为默,当地人也称之为林默娘。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据说,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八岁入塾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她矢志不嫁,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防疫消灾。她热心助人,为乡亲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林默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年仅28岁。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为她建祠堂。但当时,其传说仅局限在莆田民间地区,影响力并不大。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林默在死后的100多年里,一直默默无闻。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后,她一下就出名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福建的历史发展说起了。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因为大都山地,多出蛇虫,所以福建简称为“闽”,“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这样的地形当然不适合农耕文化的发展,所以,唐代以前福建人烟稀少,社会发展极其缓慢。经过三国魏晋,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汉族人口锐减,至南北朝时期,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的汉人只能南迁。当时中原的八大家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进入福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福建因此得以开发。唐朝末期,天下大乱,河南光州的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兄弟发动起义,南下入闽,这就是著名的“三王开闽”。三王治闽41年,广施德政,发展经济,福建才真正地发展起来。因为缺少耕地,他们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为以后的福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从“三王治闽”到北宋这段期间,福建地方经济处于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商业文明过渡时期。毕竟,在渔猎采集为主民间,女性还是居于主导地位,林默之所以能以女性身份“封”神,正反映出当时福建民间地区仍然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这与中原地区的“女娲”神话形成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所以,林默虽然是女性,却能成为当地人信仰的神。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经历了唐末和南宋末两次大移民,中原地区的人民来到福建,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加上福建山多林密,出产优质的木材,当时南宋福建的造船业盛极一时,尤其泉州造的海船之大、技术之先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陆地的“丝绸之路”被金朝和蒙古切断,泉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超过广州,成为当时海洋贸易的中心。当然,南宋朝廷非常重视福建的开发和巩固,当然就要通过提高林默的影响力,来增强闽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时的妈祖文化不仅只是地方的女神了,她与宋代的道教文化相结合,纳入到官方的神仙系谱中,成为护航女神。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宋元两代,泉州港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举世瞩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是当时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也因此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都市。当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通商贸易,福建沿海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福建,尤其泉州是当时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由此,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瓷器、丝绸、中草药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特产如珍珠、象牙、香料,尤其是农作物占城稻、棉花、胡萝卜等相继传入中国。可以说,此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辐射的意义远远超过贸易的范围,它把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所以代表中国海洋文化的妈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元代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妈祖信仰传播的高峰。所以,元代在大直沽修建天妃灵慈宫也就不奇怪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小知识:考古地层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并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又反过来在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基础之上以相关理论来指导发掘工作,同时对各层次的遗迹进行处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在馆内的土层模型上,清晰地标出元、明、清三个历史时间的土壤分层,并确定不同分层中的出土文物年代。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再接着聊妈祖林默。妈祖文化是如何走向全世界的呢,这要提到一个著名的公款旅游大太监,郑和郑公公了。明朝是我国海上外交频繁的时期,郑和航队在30余年间7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航队的船员绝大多数是福州人。郑和航队每次在海上遇险时,总会向妈祖祈求庇护。每到一处码头,必先建庙祭拜妈祖,把当地人唬得一楞一楞的。船队到哪里,妈祖文化就传播到哪里。这是初级传播。至于深层次地传播,这又要提到明朝中期因抵挡不了倭寇而颁布的脑残“禁海政策”。福建百姓为了谋求生路,大量闽人向海外移民。在整个明朝期间,福建成为侨乡,妈祖信仰也随着福建人的脚步,传播至日本和南洋。清代,因为私商贸易和移民热潮,在海外生活定居的闽人越来越多,妈祖不仅是海运保护神,也成为海外华人的精神支柱,代表着中华文化、华夏观念的教化。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今天全世界约有一亿多妈祖信徒。台湾和新加坡70%的人信仰妈祖,除此之外,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华人也信仰妈祖。福建漳州妈祖"过海"民俗,已延续300多年。就这样,妈祖从一个早逝的民间小女,日渐成为亿万民众信仰的天仙,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从内陆走向海洋、走向开放的过程。与其说,护佑着出海人,不如说,妈祖守望着每个扬帆远行的中国人。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1997年9月至10月,在天妃宫遗址范围内相继发现了明代重修敕建灵慈宫天妃碑记残石质碑首,碑高2.6米,宽0.9米,13行,行40字,正书,上有重修敕建4个残字和龙纹,并发现了石质龟形碑座。

1998年12月-1999年1月,天妃宫遗址出土了元代蓝色琉璃筒瓦、明代绿色琉璃筒瓦和清代脊饰筒瓦等元、明、清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直沽谣

[元]臧鲁山

杂遝东入海,归来几人在。纷纷道路觅亨衢,笑我蓬门绝冠盖。

虎不食堂上肉,狼不惊里中妇。风尘出门即险阻,何况茫茫海如许。

去年吴人赴燕蓟,南风吹人浪如砥。一时输粟得官归,杀马椎牛宴闾里。

今年吴儿求高迁,复祷天妃海上船。北风吹魂坠黑水,始知溟渤皆墓田。

劝君陆行莫忘莱州道,水行莫忘沙门岛。豺狼当路蛟龙争,宁论他人致身早。

君不见贾胡剖腹藏明珠,后来无人鉴覆车。明年五月南风起,犹有行人问直沽。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天妃信仰自元代传入天津后,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播、演变。在此期间,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由海上漕运转为运河漕运以及满足天津百姓的多重心理需求,天妃从单一的航海保护神,逐渐演变成求子袪病等的全职全能神,并在其神灵谱系中,添加了了不少天津本地的世俗神灵。与此同时,天妃的祭祀地点也由大、小直沽走向了城乡内外。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大直沽得以享誉天津市的,不仅在于历史悠久,如民间流传的“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更在于其所独具的特色和地位。说起大直沽的特色,必然要提到庙宇和酿酒,在谚语“大直沽三件宝:古庙酒香台子高”中占据基二。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2019-05-19走进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

从博物馆出来,仿佛从历史中又跳回到现代。感觉身为天津人,在天津定居,挺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