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2017-08-21 16:50:18)
标签:

体育

文化

太极

分类: 海东青的思绪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怀仁慕德之吕

想象中的东西,和现实中的情节永远是对不上的,好比是早上去练习太极拳,感觉不太顺畅。

已经中断一年时间不去室外打太极拳了,因为每天要做早餐。孩子已经读到高三了,后勤服务一定要跟上,所以时间上来不及,即使是偶尔的去一趟,还因为到点上班,而走马观花,根本没有时间练习,平日里都是在家里的房厅中进行。

所谓的练习,只不过是比划一下,防止忘记了,即便如此,这样也是不能够经常地坚持下去,因为事情很多,原因很多,再有就是跑步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消耗了太多的体力,对挚爱的太极拳多少有了疏远,这是不应当的。但是,一直在找时间坚持下去,比如今天早上去打太极拳。

时间久了不经常地在较大场地中练习,从架式的高低到姿势的舒展程度都会有所欠缺的,不能够伸展开来。还有,就是在众多的太极拳高手面前,有所拘束

记得在体校当运动员的时候,我们就有意的在大庭广众之下训练,这样对培养临场比赛的发挥会有大的帮助,否则容易失态,成绩和效果跟现场发挥有直接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训练型运动员和比赛型运动员区分。

今日,必将是太极生涯中的一个节点,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太极拳将再一次的走进我的业余生活。它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磨练习练者的意志,还可以平静那躁动的心情。

如今重拾太极技艺,与以往的练习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当初的学习、练习,那是出于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成绩,是为了夺得名次,是一种功利上的追求,为了荣誉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参赛

如今,为了那份对传统文化、技法、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毕竟我们国人智慧的精华在这里面体现,对于身体已经不能够承受较强运动的人群来讲,这是一个调节身心,放松情绪与体能的最为我们所接受的一项过渡性项目。既不至于浪费较大的体力,又属于运动的范畴。与长跑一样在练习时间和强度上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就有相应的效果。

只要是运动,包括田径项目、球类运动、太极拳、太极剑项目,运动中我们的大脑会分泌相应的化学物质来愉悦心情,让我们快乐,甚至是迷恋在其中探索更加完善的路径,乐此不疲,引导我们在这中间去寻觅、遨游,这就是运动魅力所在。

太极拳圆和劲的运用,一直是初学者,长期探索者,大师、宗师无休止探索的内容之一。否定之否定,运用再运用,实践再实践,发现发现。阴极而盛,由盛转阳,阳极而衰,衰落转阴,周而复始。从手法到步法,从身法到意念,从直接到根基,从四稍到中庭,可以用原有理论来支撑,也可以从自身的感受来感悟。

历史是人类所创造,传统的技法也是一点点的探索出来的。只要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身心愉悦,无所谓哪门哪派,无所谓何氏何宗,不必去求所谓的正确出路,师承明确

因为现在是百花齐放的年代,那些老的糟皅已经不能够立足于世,那些所谓的宗派也不过是拉帮结派,维护自己小团体名声利益,排斥外人的一个借口而已。

形体的规范,是初学者非常注重的一个内容,也是为以后发展道路做基础的一个阶段。抠动作,把形似作为一个标准来侧重的练习,这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所有人所接纳的一个思想认识。

然后是太极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可是又有人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太极文化越来越推崇,一些有心人给加上了许多的注解。不断地被演绎、发展,不断地被学术化,不断地被当做理论去做报告,反而不做一些演练和演示了,把原理、理论当成科研的成果来推广宣传。

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当前普遍共识,因为一些文化再不加以重视可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需要一些专业人士,或是有一些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去做的事情,我们当全力以赴的支持。

可是对于一些理论成熟,普遍率高,专业和群众基础广泛的传统,过于的把他的内容神秘化,理论化,归宗化,就有些不合乎国情、民情了。

比如太极拳,简单地运用,简单的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运动项目就可以了,从简单的锻炼角度来讲,内容很明了,复杂中透着简单的道理。

可是不知为什么又总是冒出那么多的大师、传人,满口的理论,满口的正宗,满口的派系,满口的嫡系,满口的传承,满口的创新,满口的被哪些单位、部门、名人、领导所认同。

有些地方本就一个传承出身,百十年前都是一个老祖宗,经子孙后代演化,纷纷各自开山立户到了近几年每家都发展成了自己的流派,一个村子,一个镇子,五花八门的派系,不管练没练过,练得好坏,只要把老祖宗的文字理论文献摘抄几句,放到家里,逢人就讲几套云里雾里的东西,不得了了,一个正宗大师出现了。

有的练了几天,到哪里表演了几下,就满世界的宣传自我成为大师,被哪个衙门所认同,一下子就又了不得了,被多高的领导认同了,被政府部门人员表扬一下自称为名誉顾问了。

殊不知,很多大师的“理论”水平很高,因为就记得那么几句话,别的不会,让他表演就露出了马脚,有的必须按照他的方式接受他的推手用力,所以出现了太极气功隔空打飞人的“旷世大师”。

我想每个传统文化,每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规矩,互不冲突,互不妨碍。如果说一个未经技击训练的年轻人员用传统的太极拳,在没有特别的原因下,去与散打、泰拳、自由搏击、综合格斗等项目的专业运动员去实战搏击,那么受伤的只能够是前者。因为靠口头的健身理论去与体能的搏斗项目实践运用去抗衡,是不在一个范畴的。

文化传承的最大化,是要越来越多的人来感受和得到的益处,而不是把文化给神化了,把文化的内容包裹的严严实实,不让人看到他的实质,那么它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太极拳亦是如此,我的理念是不要太注重它的形式,尤其是不要过于注重他的形似。来到公园,来到堂倌,学习、练习、演练太极拳、太极剑的人,什么年龄段的都有,但是在40岁以上的居多,年龄较小也有学练者,但是数量寥寥。当然在一些太极拳之乡之类的地方除外,那些地方的家庭强制传承,教学比赛制度规定,政策制度宣传,舆论邻里氛围,生活圈子共性等等因素形成了固定的与生产生活相依相偎的关系。

为什么不要太重视太极拳的形呢?人过了40岁后身体机能在走下坡,太极拳是共同能够接受的一种锻炼方法,随着年林的增长,越来越不适合于剧烈运动,况且而我们又不是为了当一名竞赛的运动员,为什么要被别人规定的形所束缚呢

平日里压压腿必须要达到体操运动员那样柔软吗拉拉单杠必须要做多少个才合格吗所以,锻炼的本质是活动、运动,只要做运动了,不违反身体的承受能力,合理的做一些动作,促进血液循环,增心肺功能,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就可以了。

现在,大部分学习太极拳的人都是从视频学来的,而当前视频被当做范例的有陈小旺、陈正雷、吴阿敏、陈思坦、马畅等一批人员,他们原来都是专业或是半专业的省级体校运动员,从小接受专业的训练。

早些年,全国武术比赛中有太极拳比赛的项目,是作为自选拳的一个项目出现。因为,那时的武术比赛项目自选拳分为三个单项,分别是长拳组、南拳组、太极拳组,参加拳术比赛选其一。丁杰、王二平作为全国太极拳冠军就是参加这样的比赛这样脱颖而出的。

还有一些传统类的比赛也有太极项目,比如:每年举办的全国太极拳、剑比赛(邀请赛),分别是各式的太极拳、太极剑的男、女、单项套路比赛,集体太极拳、太极剑比赛项目,推手比赛,以及各项其他太极表演项目等等很多专业太极运动员是从这些比赛中脱颖而出的。

许多年前,每年只有一两个大型的全国比赛项目,都是非常正规的,经过体育管理部门批准而举办。然后是各省市体委通过选拔比赛推荐优秀者参加,与当前各种比赛花样繁多,民间、地方、团体、企业、院校、村屯都可以冠以全国字样的比赛赛事,不是一回事,也不能够代表这一项目的真正的全国水平。

吴阿敏、陈思坦、马畅等一批运动员,经常参加这样的比赛,总是名列前茅,为引领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标杆示范的作用,或许他们的影像资料可以说是全国模仿使用率是最高的了。

所以说,不要把外形的规范程度当做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来练习太极拳。人体的身体机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运动员是要经过严格的层层选材,经过长期训练和观察,达不到标准,随时可能被淘汰,动作的规范幅度是平常人做不到的。

业余爱好者、运动员很难与之相抗衡,我们毕竟已经不年轻了,又不是从小科班出身,也不想参加什么比赛,也达不到那些运动员所做到的身体极限的规范动作。

只要符合起码的规范就可以了,因为看似简单的一个架式,还有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筋腱是否经过长年拉伸,能否自然的摆放伸展到位,即使拉伸到位了又能否自然的伸展到位运动员做到了,自然的舒展的,那是经过自小拉伸开的筋骨

没有经历过专门的训练,即使做到了,也是畸形的,在过渡动作、衔接过程中会暴漏、凸显不顺畅,不能以美感出现,让旁观者感觉怪怪的,自己也不舒服,还容易受伤,东施效颦之嫌。

当然不是形不重要,只要尽力的去做,自自然然,潇洒飘逸,神领意到就很好了,不要把自己的心态过于拘泥于那些不关重要的上面来,做不到就反复的责怪自己,强制的给自己施加心里和身体的负担,最终身体和心里受到伤害,这就得不偿失了。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太极拳——纠结与释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观音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