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除夕:万家灯火起,新年胜旧年
(2024-02-09 19:32:13)
标签:
除夕万家灯火起新年胜旧年 |
分类: 文化 |
今日除夕:万家灯火起,新年胜旧年
今天是2024年2月9日,农历腊月三十,星期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
王安石曾有《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到了,这一年也就结束了。正所谓一年忧喜今宵过,一元复始明日新。
除夕是旧一年的终章,也是新一年盛大的开始,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重要意义。
1
除夕承情,万事胜意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又称大年夜、除夕夜、过年等,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新岁至此开始。
作为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可以说是一年中家家户户最喜气融融的时刻。
这样隆重的日子,自然少不了各种活动。除夕自古就有祭祖、贴年红、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最重要的就是祭祖。因南北风俗的不同,各地的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还有的是在家中正厅祭拜祖宗牌位。
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表面上祭的是祖,实际祭的是情。故去的亲人虽然远去,但我们从未忘记,除夕也因为这些挂牵,染上了别样的温情。
最后就是守岁。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而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候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而现在守岁,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乐乐呵呵的在一起。聊聊家常,看看春晚,一起倒数新年。比起古时候的岁火,更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暖。
这些传统习俗,虽然都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但中华儿女的文化传承、血脉亲情,都在这热气腾腾的节日仪式中得以延续。
2
万家团圆,灯火可亲
作家林宛央曾说:“仪式感,是让我们拥有爱的感知力,并用心地去感知这个世界。”
对除夕来说,年夜饭的热气腾腾,就是一种最盛大的仪式感。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年还没到大年三十,家里的长辈就已经开始为年夜饭忙碌起来。
各种大菜的原材料得提前备好,各样需要煎炸的小零碎也得准备妥当。等到大年三十全家人到齐,才能一下子把一大桌香喷喷的年夜饭变出来。
年夜饭上的菜,也有各种讲究。鸡绝对少不了,而且要是全鸡,寓意来年大吉大利,鱼也是必不可少,清蒸比较多,第一是口感新鲜,其次是完整,寓意来年年年有余。
另外蔬菜方面,还要有生菜和葱。生菜代表着生财,葱则寓意着小孩子聪明伶俐。总而言之年夜饭桌上的菜肴,都得取一个好彩头。
第一就是和大家一起到堂屋的祖先灵位跟前拜祖先,感恩先人庇佑这一年平安顺利。
第二必须让家中长辈最先动筷以示孝敬,同时也祝老人健康长寿。
最后,才是一家人围坐一起,乐乐呵呵热热闹闹的围绕在大桌前,吃上这热腾腾的年夜饭。
一大家人叙叙这一年的酸甜苦辣咸,感恩岁月带来了又一个平安年,也感恩时光没有辜负每一个用心生活的人。
作家陈大咖在《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写道: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我们也常说,饭桌的温度,决定着家的温度。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在一起吃年夜饭。
这阖家团圆的一顿饭,便是中国人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桌,溢满了生活简单幸福的味道。
3
围炉守岁,家国安宁
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亦只有一个除夕。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家就是中国人的根,团圆便是一年中每个中国人最期盼的事。
就像歌里唱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外工作、学习的游子,在这一天都要高高兴兴的回家团圆。
但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还有许多人,今年没有回家过年。
他们是守卫边疆的边防战士。他们守的是面前祖国的大好河山,卫的是背后的万家灯火。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人守护着我们的祖国,才有了我们的安稳团圆。
他们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各行各业工作者。哪怕过年,这些天使们也依然坚守前线。这一年,正是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有我们现在喜气洋洋的除夕。
他们还是千千万万选择就地过年的普通人。主动舍弃这一次的团聚,选择留在外地过年。每一个做出这样决定的朋友,都值得我们点赞。
什么叫“大国小家”。只有国家安康、太平,才有小家的和乐、幸福。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更是无数人的心血和传承。
98年抗洪,08年地震,20年抗疫。舍小家为大家,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挺了过来。
生于中华长于中华,今日除夕,不仅愿家人幸福安康,更愿祖国,永远没有忧患永远宁静。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除夕到了,愿你除去一切不如意,守一个幸福的除夕夜!一年又一年,永远新年胜旧年!
旧岁的伤痛已成为历史,新年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当你在明天睁开眼睛,一切都会变得焕然一新。
作者:格物·三三
来源:格物读书(gewuliang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