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二)
| 分类: 文保古迹 |
广胜寺的格局回到家整理资料时才慢慢清晰,大致这样,分上下寺。
上寺在山上,一进山门有琉璃塔,塔后中轴线坐落一系列殿宇,它的规制很清晰,这个后面再说。
下寺在山脚,主要建筑是沿中轴线靠前的前佛殿和靠后的大雄宝殿,因为殿里面的精品大部被盗毁,所以看头相对不大。
下寺隔壁平行建有水神庙,也是一座庙,只不过祭祀的是水神而不是佛祖,它和下寺之间只有一堵墙区格,有雅门相连。水神庙沿中轴线有山门戏台,明应王殿。山门就是篇《一》中有两力士那个,水神庙最大的看点是明应王殿的壁画。
水神庙外面的对面是霍泉,水神庙就是为祭祀霍泉而建。这几个建筑群点儿挨得很近,总体构成了广胜寺下寺风景区。明应王殿的壁画是这个景区最大的看点。实际上水神庙原来是独立的一个建筑群,它并不是广胜寺的一部分,勉强算广胜寺小弟,但绝不是附庸。但是因为单一建筑不如划区保护更划算,且是一同申报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山西的这东西又太多,违背了物以稀为贵的普适规律,于是就三合为一了。
归纳完这个格局就具体看,水神庙的山门不是被堵住了吗?从下寺大门进去有个指路牌。
顺着路走就可以,远处就是戏台,拉近镜头看屋瓦上都长草了,
我们走近看一下
这个戏台究竟始建于何说法飘忽,有可能基础是元的,迭代重修,面前的这个门脸儿风格上应该是康熙朝的东西。喜欢的可以着重看看它的额枋雀替这块儿。
前台后墙正中圆形砖雕算精致,题材是寿星渡海,也叫过海寿星。
配套的雕联是“鸢飞鱼跃参杪谛,风平浪静寓(?)化工”。“杪”读[mio],此处大概取个“妙”意,因为证菩提有个“参妙谛”的说法。“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自《大雅》而来,表层语义极其明晰,但深层语义则不易索解。有说形容民喜得所,即追求功名利禄之人。朱子则认为就是指道体流行。
戏台下方有个砖券的门洞,这样方便唱戏的时候有人进出。这个和解州关帝庙那里的戏台是不一样的,那个戏台是临时搭建木板。
猫腰从洞券进去,到对面探出头来就可以近距离看到两位力士。
水神庙只有力士,没有四大天王,后面的明应王殿也是这样,因为祭祀的不是佛,自然没有四大天王。洞券地面泥土中一不知名叶子顽强生长,我给它留下一幅此生此岸的光辉影像。
明应王殿就在戏台北面,大门默认处于闭锁状态,需要讲解员来了才临时打开。正巧有讲解员领着一队人马来,我也跟了上去。
感觉不错,不像清代的东西那么小里小气。很正常,这是元塑。看最后一张,门神身后壁画有题记“县画工霍山笔”。当前这座明应王殿复建于元延佑六年,是地道的元建精品,殿内的塑像壁画也是元货。重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重檐歇山顶你站得太靠近看不了,你站在一墙之隔的广胜寺下寺台阶上看屋顶子就很清楚。
至于回廊,你绕道它殿后面看回廊地上躺着根巨木。
这是当年计划维修明应王殿时上面批下来的一根巨木,结果也没用上,就一直搁在这里。除了巨木,廊下随意嵌放着各式碑若干通。
此通为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修明应王殿之碑》
此通则为金天眷二年(1139)《都总管镇国定两县水碑》
,它是水神庙最早的碑刻。
至于为什么这殿叫“明应王殿”不叫“水神殿”,殿里究竟是啥样的,下篇分解。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