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东仙洞(上)

分类: 文保古迹 |
好久没户外了,群-里有人提议探两个溶洞,看了下网-上某篇介绍的照片,心一动就报-名了,事后看这个行为相当冲动,那一天跑的不是一般的累。薇信步数接近两万,都是探山路。
早上六点有约好的车拉上我到集合点集中,那台车排量小,后来上山的时候总喘气。另一辆SUV就要好很多。参加的人原定八个,临时一个没能来,七个人七套服装,都不够正规,有人身材还很肚子。
我带了六瓶水,我这人宁可饿肚子,也不能渴了,半路上问别人讨水喝很不好,谁也知道背水重。走得早在家就没喝好水,故在去的公路上就开喝。行驶中大致介绍一下我们要去的地方,古交是靠太原西面的一个山区县,超大型主焦煤生产基-地,诞生过不少富-豪故事。而在古交县的阁上乡,高足梁村,某叫不上名字山(东卯山?),有这么两个喀斯特溶洞,当地人叫东仙洞西仙洞,还保留着原生态。具体的过程边走边配套照片展开,照片拍了不多,主要是拍视频了。做了两段共二十几分钟的短片放在盘子里(戳)
3suw
没有插曲、字-幕,全部用的原始背景声音,自然主义风格。
一进山区一路无车,无人,所以人们说拐麦到深山老林里的媳妇很难逃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话说车子来到了高足梁村停下来,再往前车子很难再走,需要步行。放眼望去,你可以看到梯田,房屋建筑,远处山脊有风力发电机,这就是本地典型的山区地貌。
找了个当地老乡问了下路,老乡是个烟-瘾-君-子,据他说一天至少三包,就叫他“老烟”吧。不过他抽的是女士型,那种薄荷味细长过滤嘴的。老烟说我们这些人疯了,他们是给钱都不想去,我们是花钱去。他说话方言重口齿听不大清,也不知道领-队们听明白没有,反正大致那个方向,先走吧,凭轨迹图自己寻。后来所幸看到了“山趣”留下的红布条,大致不会走错。但是山里没有手-机信-号,所以必须用那种G-P-S导-航-版,靠卫-星的。
上图是上山、下图是下山,反正山区嘛,就是上上下下翻过一座座山头才能到达目的地。
照片中出现的六个人就是除我之外的全部队员,有个女的,是其中一个男的女朋友,此行中唯一女队员。难走的是原始山林这一段,那可不是荒草丛生的小径那种文艺路,是荆棘丛生(据说一些是刺玫我也不懂),刮的人莫说裸露皮肤,就是衣服包裹下的都生疼。所以走这种路最好穿全包型冲锋衣裤,里面要套上厚衣服,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到了山谷下荆棘少了,落叶厚实,踩着舒服。但牛虻[méng]特别多。牛虻是一种像苍蝇但个头大得多的昆虫,会吸血,很讨厌。人因为身上出满汗,汗臭味很容易招来这东西。有队员还被蜱虫咬了,我倒没有发现。有人差点被毛毛虫碰一下。
我有登山杖,偷懒没带。经验丰富的队员会找根长棍子做拐棍,除了当拐棍,还可以试探草丛的深浅,可以打草惊蛇,总之很有用。
崎岖蜿蜒的山路,茂密的灌木林海中穿行,看到过许多松鼠,据说有豹子出没,不过我们一行多人,即使有豹子也会主动避让。山里按理说空气应该不错,但附近放养奶牛不少,所以弥散着一股新鲜发酵的牛粪味。看到了山丹丹花,没拍照片,挺漂亮的,当时我认成彼岸花了。
随着海拔增加,村落越来越远离。海拔最高处有1800米,记得在山脚时看海拔1000左右。不过这垂直落差800米可不止走了800米,大约走了一个半小时后寻找到达东仙洞。洞口高2米,宽1米多,洞前原有庙,叫六郎庙。
一入洞口有一块碑,据老烟讲是明代东西,早年有十几块,被-毁-的被-毁,被-盗-的被-盗,如今就这一块了。六郎指的是杨家将里的那个,历史上古交地区曾经是杨家将部-队的一个守-备-区,当地人比较信这个,
看得出碑被人拓过,拓的不爱护,碑面上墨色沁入,导致字迹漫漶。此时一行人已人困马乏,就在洞里吃喝了点东西。洞里冷风习习,不仅凉快,而且没有牛虻骚扰。
唯一不安全的是里面有蝙-蝠,有传-播病-毒-疾-病的风-险。脚下都是蝙-蝠-屎,也叫夜明砂。记得潘-粤-明演的龙-岭-迷-窟吗,就是那个意思,视-频里有。石灰岩古溶洞地下水冲刷的痕迹很明显,纹路精彩。
再往里洞越来越窄,加上雨水冲下的淤泥,需要匍匐爬行,就这也是连续碰脑袋。不知怎的,我就被安排到了最前探路,这要是串出条蛇来就把我坑了。虽然有些怕,但很刺激,也就兴奋,最后挺进到一处非常狭窄咽喉之处,需要挖泥才能继续前进。
我问了后面的人是否还继续,他们普遍打了退堂鼓。于是一伙人退出来。后来下山时从老烟那里得知,只需通过那处就进入洞内核-心空间,所谓别有洞天的描述就指那里。一行人苦笑不已,有人计划下次带上工-兵铲护膝护肘再来。溶洞就是这个特点,那个豁然开朗的空间里最容易生成钟乳石,甚至有玉石,神奇美妙擦肩而过,算是不小的遗憾。
下午我们又去了西仙洞,那个另表。西仙洞口距离东仙洞口有二十多公里,传说地下面实际上相通,因为旧时有一只狗从西仙洞进去,十余天后从东仙洞出来了。但没人试验过,据说曾经有个放羊的大爷因为丢了一只羊而进入西仙洞约千余米之后不敢再往里走了。
未完待续……
前一篇:收藏的一些杂七杂八图片(八)
后一篇:收藏的一些杂七杂八图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