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继瑞、杨正梅
原载《档案春秋》2006年第5期
明代金书铁券,是青海省档案馆的“镇馆之宝”,2003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审定,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由此,明代金书铁券,不仅在档案界声名日隆,而且成为全国历史文化界广为关注的一件档案文化瑰宝。
一
何谓铁券?铁券,亦称“铁契”。铁券,作为封建帝王颁赐功臣授以优遇和免罪特权的凭证文书,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它由古之“丹书”演变而来,自汉至明历代沿用。它以铁为之,便于久存。唐代为安抚节度使而颁发的铁券,明确规定有重罪皆赦而不治。券分左右两通,一颁功臣,一藏内府。如功臣或其后代犯罪,则取券合之,推念其功,予以赦减。据有关书籍介绍,我国存世铁券实物有四件:一为唐昭宗颁赐铁镠铁券,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二为明英宗天顺二年 (公元1458年) 赐右军都督李文的铁券,青海省档案馆收藏;另外两件则是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 颁赐朱永的铁券,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青海省档案馆收藏的明代李文铁券,形状恰如一块黑色的瓦片,呈弧形含腹鼓背,系生铁铸成,体积为:左右长37.5厘米,上下宽21.2厘米,厚0.25厘米,重1.3公斤。凸面为正面,镌有明英宗皇帝诰命制文,每字大1平方厘米,阴文嵌金,金书灿然。全文从右至左竖向排列,共206字,全文内容如下:
维天顺二年岁次戊寅三月戊子朔越十八日乙巳 。
皇帝制曰:国家于武臣之有劳绩者,必封爵以贵之,此报功劝能之圣典也。尔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李文,负资忠义,秉志纯良,将略素闲,战功克著。兹朕复位之初,受以边防之寄,因胡虏之侵犯,遂克敌以成功。顾兹茂勋宜隆恩典,特封尔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高阳伯,食禄一千石。仍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以酬尔勋。于戏!爵禄有加,用尽报功之义;忠勤不替,方资事上之诚。朕既不忘尔勋,尔亦毋忘朕训,往励尔节,益懋徽猷。钦哉!
铁券的凹面正中镌有 “若犯死罪,禄米全不支给”竖排一行,共10个字,面对的左上角镌一“右”字。整体看,铁色如墨,字迹完整,字体为颜体楷书,遒劲端庄,实为一件有着548年悠久历史的珍品档案。
二
李文金书铁券承载一段特定的明代历史。了解和研究李文铁券形成的历史背景,必须要追溯明史中“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两大事件。李文所处年代是明王朝统治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明正统元年 (公元1436年),只有19岁的英宗朱祁镇登上皇位。此时,朝政大权旁落宦官王振之手。正统七年 (公元1442年)王振私毁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的禁止宦官干预朝政的铁牌,专横盛行,朝纲不正,民间疾苦不闻,政治腐败,明王朝的势力日渐衰落。其时,瓦刺部落日渐强盛其上层对中原虎视眈眈,明正统14年(公元1449年) ,瓦刺军大举进攻明军。王振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一意孤行,挟明英宗率50万大军亲征。明军行至今河北怀来县土木堡时,遭瓦刺军的袭击,被围困两天,掘地无水而大败,连英宗也当了俘虏。明军中有一位护卫将军樊忠,当明军在土木堡被围时,一时怒火从头激起,举起铁锤将王振击死,明军亦全军覆没,史称“土木之变”。留守北京的兵部侍郎于谦,在数十万瓦刺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采取紧急措施保卫国都,力抗瓦刺军,同时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位,改元景泰,即景泰皇帝。于谦接受景泰全权负责守城之命,严惩王振余党,扩军备战,死守京城。同年10月,于谦亲率22万明军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待敌,并亲自率士兵屯驻于德胜门。明军与瓦刺军相持五天,经过激战,瓦刺军死亡万余,损折九万军马,伤亡惨重。又因天气寒冷,瓦刺军士气低落,遂于10月底由紫荆关北去。至此,于谦领导的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瓦刺军被打败后,把英宗送回北京,与明朝议和。不久宦官曹吉祥、官僚徐有贞、将领石亨等人勾结一起,密谋推英宗复位。景泰八年 (公元1457年) , 他们趁景泰皇帝病重之机,在夜幕掩护下带领一千京兵入宫,夺取东华门,拥簇英宗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年号为天顺,史称“夺门之变”。李文的祖先系西突厥沙陀部下,原姓朱邪,唐朝赐其祖先李姓。李文祖籍在今陕西化阴县,李文的父亲名李雄,系元朝西宁州同知李南哥的二儿子,长子为东伯府土司李英,居今青海民和享堂。李文继承祖上武功,从小善于骑射,跟随其叔父李英北征,多有战功,被李英认作从子。他熟悉北方民族语言和习惯,有多年在西北地区生活的经历。洪熙元年 (公元1425),他被封为西宁卫指挥佥事,明宣宗宣德年间又任职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 “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时, 李文的叔父李英已去世,生前被封为会宁伯,曾得过铁券誓书,但未面世。因李英的后裔繁衍生息青海乐都、民和地区,世袭土司,青海方史界称之为“东李土司”。而李文被封为高阳伯后,因其后裔多在今西宁地区,世袭土司,被称为“西李土司”。历史记载,明英宗天顺元年 (公元1457年),即朱祁镇复位之年,李文“因迎驾功升为都督佥事;二月丙午,升为右都督,二月辛亥,命右都督李文佩征西前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大同”。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明英宗朱祁镇又给李文颁发铁券誓书,文中说:“特封尔为奉天决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高阳伯,食禄一千石。”李文获授皇帝颁赐铁券,一是在“夺门之变”中有功,二是带兵镇守大同。李文领受铁券誓书后,即担任大同总兵官的职务。不久,边关告紧,他奉明英宗的命令,会同太监陈瑄、定远伯石彪等在今山西大同和陕西神木、延绥一带,领兵东突西奔,共操军务。石彪为何人?他就是在“夺门之变”中立了大功的石亨的侄子。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石亨、石彪谋反,事情败露后,石氏叔侄被抓入狱。明王朝决心清除石氏余党,追究依附石氏升官和冒“迎驾夺门”的人员。在此次事件中,因李文曾与石彪共事,又是在“夺门之变”中接受铁券誓书的,自然被牵连进去。同年12月,将李文和太监陈瑄下狱。后来边关连连告急,明英宗将李文官职降为都督佥事,让他带兵打仗,立了功又升为都督同知。在兵荒马乱中,李文一直驻守西部河西走廊一带,直到明英宗驾崩,宪宗即位。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即李文受领铁券誓书17年后,年届70高龄的李文回到西宁,安度晚年。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12月,李文去世,终年84岁。明孝宗为李文追封爵位“高阳伯”。李文的后代仍世袭土司职,传承18代,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废除土司制度时,最后一任的西伯府李土司为李沛霖,李文铁券一直由其后代所保存。
三
传承18代、经历了548个春秋的李文铁券,凝聚了收藏者的心血,的确令人赞叹! 人们常言,世情变化莫测。民国时期,作为李文第20代后裔的李永蔚家贫困到了讨饭的境地,所以解放后在土改中,他家成分被定为雇农,李永蔚还当上了农会干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极左思潮在城镇农村蔓延。李永蔚对家中保留的几件“四旧”东西不知如何处置,于是悄悄地将祖上的十代画案(先祖的肖像画),背到河边烧毁,又将家谱、书画等埋进祖坟,铁券则被他埋在一棵树下, 此后的几十年他都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八十年代初,70花甲的李永蔚老人一心想拿出李文铁券这个传世家宝捐献给国家。这个消息惊动了青海藏学专家谢佐和民俗学专家谢承华,1986年5月14日,他俩亲自赶到西宁西川大堡子乡三其村李永蔚家,对李文铁券进行了认真鉴定,通过参考相关历史文献,专家认为铁券确系罕见的珍品,是青海历史档案的重大发现,及时向省档案局领导引荐,并得到重视。同年7月9日,省档案馆正式征集李文铁券进馆,圆了李永蔚老人一心为国家捐献家藏珍宝的夙愿。1990年11月5日,青海省档案馆举办首届馆藏珍品档案展览,第一次公开露面的李文铁券当之无愧地成为展览上的焦点。参观者竞相争睹“免死金牌”的真面目,一时间在青海当地引起了轰动。在众人的口口相传中,李土司及其家族的传承故事更为铁券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随着影响面在全国各地的扩大,慕名而来的各领域专家们,纷纷从历史和档案的不同角度,对铁券进行鉴赏和专门研究。1996年9月,时值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期间举办的“中国档案事业成就展”上,明代李文铁券一经亮相便博得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与会者纷纷向工作人员索要资料,对铁券的历史背景进行提问。在国家邮电部为大会特别发行的《中国古代档案珍藏》 纪念邮票中,铁券作为四大珍藏之一被印上了邮票的票面。2004年,李文铁券又列席为“中国档案精品展”的重要展品之一,在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巡展。
自1986年面世后的 20 年里,通过各方领域专家的努力,铁券自身所具有的档案利用价值、文物查考价值、艺术鉴赏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高度认可。而作为青海档案界的骄傲,李文铁券亦不断地在各类高规格的场合上现身,向国人和世界传递着其自身所蕴含的历史追怀气息,也展现出了它作为中国重要档案珍品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