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脂质组分影响温度对膜的作用
(2018-05-01 00:30:32)
标签:
植物质膜的低温驯化膜脂饱和性与温度的关 |
分类: 必修一 |
随着温度降低,细胞膜会经过一个从流动性液晶态到固体凝胶态相的转变。这种相变温度随植物种类(热带物种10~12;苹果3~10)和细胞膜脂质成分不同而不同。抗冷害植物的细胞膜趋向于含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与之相反,冷敏感植物细胞膜中含有高比例的饱和脂肪酸链,温度接近0时,脂组分易凝固为半晶体状态。一般来说,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链,而且含有反式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脂类,这种脂类比不饱和脂肪酸脂质的凝固点要高,因为后者的碳氢链间有弯曲,其排列不如饱和脂肪酸紧密。
植物持续暴露在极端环境温度下,会导致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发生变化,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驯化方式。一些跨膜的酶能够引进一个或两个双键到脂肪酸内,从而改变膜脂质的脂肪酸饱和度。例如,在冷冻驯化过程中,如低温驯化时,脱饱和酶活性会升高,脂质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这种修饰降低了膜脂从流动相渐变到半晶体状态时的温度阈值,使膜在更低的温度下能保持流动性,因此能保护植物免受冷害伤害。反之,膜脂质脂肪酸饱和度越高,细胞膜的流动性越差。拟南芥的某些突变体中ω-3脂肪酸脱饱和酶活性降低,突变体对光合作用的耐热性增强,这可能是由于叶绿体脂质中脂肪酸的饱和度增加引起的。
已经通过突变体和转基因植物证实了膜脂对低温耐性的重要性,这些植物特有的酶活性能够导致特异的膜脂组分变化,这种变化不依赖于低温驯化。例如,把一个大肠杆菌的基因转化到拟南芥中,结果能提高高熔点膜脂(饱和的)的比例,该基因的表达极大增加了转基 因植物对冷害的敏感性。与此类似,拟南芥fab1突变体可以增大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尤其是160组成的脂肪酸。经历3~4周的低温期,突变体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逐渐被抑制。如果一直暴露在低温下,其叶绿体甚至被破坏。在非冷害温度下,该突变体的生长情况与野生型一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