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治学篇】经典语录(雨花石整理)
(2015-01-24 09:37:32)
标签:
雨花石治学篇曾国藩家书语录感悟 |
分类: 雨花笔记 |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二)
雨花石/整理
【笔者的话】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摘自百度百科)
笔者所阅版本中,编者划分了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用人篇七大板块,笔者甚爱【修身篇】与【劝学篇】,因此这两篇笔记整理最为认真。
读完家书,笔者认为曾国藩不愧为四大名臣,先不论其平生,从家书中表现出的忠孝及做人治学的严谨,令笔者不得不对其产生高山仰止之感。不过毕竟是古言,家书的晦涩难懂令笔者抓耳挠腮不得其解,甚至几欲放弃,不过【劝学篇】反复出现的“读书有恒”以及“读书须猛火煮,文火温”等至理让笔者有了继续阅读的决心。
该笔记仅是【劝学篇】中笔者最喜欢的文段记录,以后会陆续更新后续笔记。依然全篇手打,如果有什么错误欢迎留言指正。正文中,“【】”里为笔者翻译(结合书本翻译的)
另注:笔记批注中,有关于一些文段的疑惑和感悟,欢迎广大书友留言探讨。
以下正文:
曾国藩/文
【劝学篇】
1、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①
【我想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工夫,全没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是从悟境得到,偶尔用功也不过优游玩索罢了,好比没有煮熟的汤,马上用温火温,越温越不热。因此,急于想搬进城里去,排除一切杂念,从事于“克己复礼”的学问。】
②
【子序的为人,我至今不能评定他的品味,但是见识却是博大精深,曾经教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而看不见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见泉水,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几话正切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一个挖井很多而不见泉水的人。】
③
【我常常说天下万事万理,都出自于乾坤二个卦象,就以书法来说,纯粹用神韵去写,周身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这就是乾的道理。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这就是坤的道理。乾,从神韵而言;坤,从形体而论。礼乐不可片刻离身,也是这道理。乐,以乾为本;礼,以坤为本。写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就是乐的意味了。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就是礼的意味了。】
【注】“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乐记·乐化》,指礼和乐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礼用以端正外表,乐用以端正内心。
④
【进德的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来卫身,我来说一说:卫身中没有比谋生更大的事了。农工商劳力,是谋生;士人劳心,也是谋生。所以有的人在朝廷当官拿俸禄,有的人在家乡教书以糊口,有的人做传达的事当食客,有的人成为入幕之宾,都是用自己所修的业谋生,而无愧于心。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阶梯,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这样得了科名心里才不感到惭愧。谋生谋得谋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而修业精不精,却由自己作主。】
【注】穷通:困厄与显达。出自。《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⑤
【然而我没有见过精修学业而最终谋不到生的。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有丰岁;商人如果积藏了货物,虽然会有积压,但一定会有畅销的时侯;读书人如果能精修学业,那怎见得他最后不会有科名呢?就是最后得不到科名,又怎见得不会有其他谋生的途径呢?所以说,只是怕修业不精罢了。要求业精,没有别的办法,只要专一就行了。谚语说:“技艺很多却不能够用来养家,是因为不专一。”我挖井多而没有泉水可饮,也是不专的过错啊!】
2、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①
【以前我说过立志写一部《曾氏家训》,曾经与九弟详细说到过,后来采择经史时,如果不是经史烂熟胸中,那么会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的言论,工作尤其浩繁,虽然抄几百卷,还是不完全。然后才知道古人作《大学衍义》《衍义补》这些书,胸中自有条例,自有议论,而随意引证,不是翻书遍抄。然后才知道著书的困难,所以暂时不作《曾氏家训》了。如果将来胸中道理多了,议论越贯通了,仍会去写。】
②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人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有一点心得就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③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锁。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五、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谐,凡日问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己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3、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①
【我论述古文,总要有倔强不驯的气质,越拗越深的意思,所以在太史公以外,我最喜欢昌黎、半山两家。论诗也赞成要傲兀不群的,论书法也一样。每每这么认为,却不轻易谈论。】
②
【对于读书的道理,一定有共同不易的几个方面:读经必须专一,不可广泛骛多。读经以研究寻找义理为本,考据各物为末。读经有一个耐字诀窍,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这就是耐字诀。读史的方法,最妙的办法是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好比我就是当时的人,应酬宴请在其中。不必要人人都能记得,只记一人,好像在接近这个人一样;不必要事事能记得,只记一事,好像亲临其事。经,主要是究追其理;史,主要是考实其事。离开这两方面,就没什么可学的了。】
③
【从西汉以至于今,识字的读书人,大约有三种途径(读经史):一是义理之学;一是考据之学;一是词章之学。往往各执一门学问,而去攻击其他两门学问。兄长个人认为,以为义理之学最大。因为义理明白了,那实行起来更可抓主要害,为人处世就有了根本,词章之学,也是发挥义理的。考据之学,我觉得没有可取的。这三种途径,都从事经史,各有各的门径。我觉得想读经史,便应研究义理,那样更专一而不分散。所以,经要专守一经,史要专熟一史,读经史专主义理,这都是简易可行的道理,的确不可改的。】
【注】文段中“经济有本”,笔者认为与前句“躬行有要”并列,因此解释为为人处世,欢迎探讨;“守约之道”笔者认为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④
【假如说到经史以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如果者想读它们,也应当只读一人的专集,不应当东翻西翻。比如读《昌黎集》,那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无非都是昌黎了,认为天地间除《昌黎集》外,再没有其他书了。一集没有读完,决不换他集,这也就是专字诀窍。六弟一定要记住,读经读史读专集,都要专主义理之学,这是有志的人万万不可改易的。哪怕圣人复活,也一定赞同我的话。】
4、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①
【信中说,“在兄弟面前,就直接了当陈速自己的隐情,父子祖孙之间,不得不转弯抹角的表达自己的衷曲。”这几句有大道理。我的办事,每每认为自己是至诚可问天地,直接了当又有什么不好?昨接四弟的信,才知道即使是至亲,有时也要委曲行事。这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过错!】
【注】笔者不能理解“家人天亲之地”这句话,希望书友留言解释。
②
【不论是把他当做老师还是朋友友,都要抱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等闲视之,慢慢怠慢亵读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
③
【弟弟三月的信,所定功课大多,多了就不专了,万万不可以。后信说已向陈季牧借《史记》,这是不可不熟读的书。你既然读《史记》,便不能看其他书了。功课没有一定的呆办法,只是要专一罢了。】
④
【弟弟先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就是不读也可以。无论什么书,总要从头到尾,通读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这本书的大的布局,它的精彩之处,却茫然不知道】
⑤
【弟弟要学诗,先要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看,先要学一体,不可各体同时学,因为明白了一体,便都明白了】
5、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衡虑郁积思通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必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
【四弟的信,都见真性情,有困心衡虑、郁积思通的气象,这件事决不可以求快,快了便成了拨苗助长,不仅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只要日积月累,像愚公移山一样,终有豁然贯通的时候,越想快越易锢、蔽塞,来信往往词不达意,我能谅解这种苦衷。】
6、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四弟东皋课文甚洁净,诗亦稳妥。“则何以哉”一篇,亦清顺有法,第词句多不圆足,笔亦平沓不超脱,平沓最为文家所忌,宜力求痛改此病。六弟笔气爽利,近亦渐就范围,然词意平庸,无才气峥嵘之处,非吾意中之温甫也,如六弟之天姿不凡,此时作文,当求议论纵横,才气奔放,作如火如荼之文,将来庶有成就。不然,一挑半剔,意浅调卑,即使获售,亦当自惭其文之浅薄不堪;若其不售,则又两失之矣。
【四弟东皋课文很干净,诗也稳妥。《则何以哉》一篇,也清顺有法,只是词句不够圆足,笔力也平沓不超脱。平铺直叙最为作文所忌,要力戒这个毛病。六弟笔锋爽利,近来也能就范围、不跑题,但词意平庸,没有才气和峥嵘骨格,不是我想像中的温甫。以六弟的不凡天姿,这时作文,当求议论纵横,才气奔放,做出如火如荼的文章,将来也许有所成就。不然,一挑半剔,意浅调卑,就是得志,也当惭愧文章大浅薄不堪了。如果不得志,那又两方面都失掉了。】
7、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我家诸弟,此时无论考试之利不利,无论文章之工不工①,总以看书为急。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②而不可得。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要看二十页。男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丛忙,亦不废正业。
【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互相妨碍。不看书的,也仍然不利于考。我家各位弟弟,现在不管考试利与不利,不管文章工与不工,总以看书为急需之事。不然,年纪一天天大了,科名没有成就,学问也没有一个字可靠,将来就是想做乡下私塾的教书先生也没有人请。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天总要看二十页。 儿子今年以来,没有一天不看书,虽说万事丛忙,也不荒废正业。】
8、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然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何如?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持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
【然而九弟前次信中说他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这个想法很好。霞仙近来读朱子的书,大有所见,但不知道他的谈吐容貌、规模气象怎样?如果言语行为有礼,威仪可为表率,那么以他为师也是可以的,哪里只限于朋友呢?但与他同住,也要真能收益才好,不要徒然仰慕别人的虚名。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何必一定要借助别人呢?我想仁,仁便达到了。 我要做孔、孟,那就日夜孜孜以求,惟有孔、孟才去学,那又谁能抵御得住呢?如果自己不立志,那即使天天与尧、舜、禹、汤同住,那也不过是他是他,我是我,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9、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我见家里后辈,体质虚弱,读书不大长进,曾经以为学的四件事勉励儿辈:一是看生书要求速,不多读就会陋钝。一是温习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就容易忘记。一是习字要有恒心,不会写便好比身上无衣,山上无树。一是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好比人的喉咙哑了,马的腿不能行走。四者缺一不可,这是我一生中感悟、反思得到的,今也希望子侄努力实行。】
10、
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目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⑤,每经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事,又勿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树堂、筠仙从十月起,每十天作文一篇,每天看书十五页,也很有恒。弟弟们试着把《朱子纲目》过目圈点,坚持有恒,不要几月,就看完了;如果看注疏,每经不过几个月就看完。切不要强调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也不要以考试将近的理由,而间断看书。就是走路的时侯,到店的时侯,都可以看。考试那天,出场也可以看。兄长日夜悬望,只有“有恒”二字告弟弟们,愿弟弟们时刻留心。】
by 雨花石
2015.1.12.
(转载请注明出处:新浪博客-雨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