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陀螺为什么不倒下?
【这些回答只有17、19两位擦边】
我提了不少老问题, 目的是对童鞋们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倡实验(试验、观察)、重视探索、追求创造(创新)。
很多老问题已经有了流行的/经典的/公认的解释。我们要问:真的吗?具体是怎样的?不经过这样的质疑、求真、求实的过程,是不能真正弄懂的,而只是背下了结论,往往没有搞懂,甚至把错误的东西也背下了。
关于陀螺的问题:陀螺为什么不倒下?
这个问题后面有不少回答,从后面众多不着边的回答可以看出它们都以为自己“懂了”而实际上没懂,也可以提这样的老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人自己要时时、事事主动地想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才能形成习惯,形成能力。其实只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也不需要所谓”大学“或更多的知识,它就是中学范围的物理问题,关键是真正弄懂。
1 把静止的陀螺的尖部置于光滑的桌面上,陀螺会由于重力分布不均衡而倒下,但是陀螺高速旋转时就不会倒下,为什么? 2
陀螺高速旋转时可以不倒下,但是总是会在桌面上作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平移,为什么?
答: 第一个问题,陀螺为什么不倒下。
陀螺高速旋转时也在“倒”,每时每刻都在“倒”。旋转并没有消除因重力分布不平衡而产生的倒下去的趋势。如果陀螺是静止的,这个倒下去的过程会持续下去,很快完成。但是由于旋转,陀螺体上往下倾倒的那一侧的位置在时时变动,因此它无法在旋转的过程中向静止时要倒向的那个空间方向倒下去。但是,每旋转一周,陀螺的转轴都要离开垂直位置一点,逐渐发生倾斜。
那么为什么不是一边旋转一边很快地倾斜下去呢?这是惯性的原因。因为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力/力矩,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就会一直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现在这个陀螺再高速旋转,它的轴向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不变。
在较广阔、平整的土质操场上,当陀螺快速旋转时时,你对它猛抽一鞭子,它会一边旋转,一边做弧形运动。这是为什么呢?除非你抽打部位靠下,使它的尖端脱离地面,才能在开始阶段做比较直的运动。否则,当陀螺在操场上快速平移时,压缩前进方向上的的空气,后面则由于陀螺的运动使空气较稀薄。陀螺的前面受到的摩擦大,后面的摩擦小,受力不平衡,因此陀螺旋转时,前表面受到的摩擦力比后表面来的大,于是陀螺的后表面有加速旋转的趋势。陀螺的尖端也同时进行着相同的过程,但是陀螺快速平移时作用较小。于是使陀螺的转轴形成了弧形的曲线。这就是踢足球时,球已经离开脚面,仍然能够作弧形运动,成为“香蕉球"的原因。
但是如果你不是大力抽打陀螺,而是用细细的鞭子轻轻抽打在它身上时,可以发现陀螺只作很小的平移,甚至基本不移动(特别是陀螺很大很重时),只是晃了晃,又恢复了基本竖直的姿态。这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就是陀螺的尖端了。旋转的尖端,移动方向的一侧受到的摩擦大,背向的一侧摩擦小,因此背向有加速上前的趋势,使得陀螺恢复平衡。【如果你做另外一个小实验,可以很清楚地观察这种摩擦力的作用:撕一块稍厚(如普通的A4打印纸)、直径约2厘米的小圆纸片,放在掌心中,用另只手的食指在它的中心部位不断地顺时针画圈,可以看到纸片在缓慢地逆时针旋转。这是因为纸片上下两面受到的摩擦力力矩不对称造成的】。另一个使陀螺恢复平衡的较小的因素是空气的反作用力。
当陀螺作这种弧形的平移运动时,可以发现陀螺总是尖端在前,顶部在后,在到达弧顶后,才慢慢地恢复近于直立的姿态。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陀螺是上大下小,受到击打以后,上部受到空气阻力大,下部阻力小,因此下部运动快,上部拖在后头。到达弧顶以后,平移速度减小,空气的作用也减小,于是陀螺尖端受到的摩擦成为主要因素,使陀螺恢复直立姿态。
实际上促使陀螺减慢转速的力和力矩是存在的,这就是空气和桌面的摩擦力,他们形成是陀螺减速旋转的反向力矩。因此陀螺转得越来越慢,轴向也越来越倾斜,最后终于歪倒在桌面上。陀螺倾斜到一个角度时会与桌面发生摩擦,此时它的旋转动量并不为零,仍然在旋转,但很快停止)。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陀螺总是作或大或小的平移?第一个问题回答以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基本出来了。陀螺形状、重力分布规则对称、空气均匀稳定、桌面平整时,如果陀螺以较大的初速度平移,由于空气和桌面等的摩擦,它有作弧形或螺线运动的趋势。当陀螺初始状态为没有平移或者平移停止后,它是可以保持基本不作平移运动的,此时的微小、不规则的平移是有上述的偶然因素引起的。
===============
附记: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问题特别多。总在冒出问题,也总在琢磨问题,乐此不疲。我在中学的时候,物理、化学的考试分数并不高,但是我提的问题特别多。很多问题都让老师为难,答不出。因为那些好解决的问题翻翻书、多琢磨琢磨或者与同学讨论讨论就能解决了。英语的分数高,但是也经常提出老师答不出的问题。后来我发现,理化老师对我这个学习并不”拔尖“却喜欢出难题的学生并不很感冒。因为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至于最根本、最重要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分数和高考成绩,而提高分数的办法就是大量做题,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变成做题机器,至于理解的深度什么的则不必过问。这也不能怪老师,这是当时的教学导向和教学能力所决定的,并不是个别情况),后来就渐渐”忍“了,基本上不提问了。
英语呢,那个老师面对难的问题都是一个标准答案:”我回去再查查资料。“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学生再问,就说忘了。如此几次,学生也懂得人情世故,不想为难他,以后也就不追问了。(对这个老师我和同学们是不太满意的。其他老师,虽说教学能力、教学思想未必尽善尽美,但是还是一心扑在教学上。而他则不然,责任心差。不说别的,光说学生提出的问题,怎么着拼了命也要把它搞清楚吧——况且那里用得着拼命?其实他的心思不在教学上,天天跟在学校领导的屁股后面转,醉心于为领导拍照之类,无非是想弄个一官半职。有了官职,自然地位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学术“上也就成了”骨干“、”权威“了。——
一句话,这种态度和做法,可鄙!)
后来上了大学继而继续又深造,才知道,自己所提的那些理化问题,有些是高深的问题,是中学阶段无法解决的(需要数学和其他的理化知识基础,中学所学的东西往往是以简化的、理想的模型为基础的),有些甚至是基础性的或前沿的问题,当然是老师答不出的。都说老师喜欢爱提问的学生,其实很多时候老师只喜欢提他能轻松解决的问题,所提的问题也以能够"提分”为限。
但是我爱提问、爱深入追究的习惯没有改变,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但是后来我掌握了一个技巧,就是能够判断哪些问题是老师了解的,能够提,哪些问题是老师不了解的,不能提。一看苗头不对,马上停止。学问深广甚于大海,任何人都只是一小滴,没人能够什么都懂。所以我跟有的老师讨论很多,有的老师则没有多少话说。这后一种老师,有的学生常常向他们提一些小儿科的甚至脑残的问题。起初我很纳闷,怎么会提这样没档次的问题呢?后来我才发现,这种问题才是这种老师最喜欢的,既显示了老师的“学术水平”,又表现了学术的“好学精神”,皆大欢喜。原来这是这些学生的一种社交技巧。但是也有一些,实际还不少,是学生是真的搞不懂那些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问题。相反,如果提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反而弄得尴尬、冷场,“社交”效果很不好。
我还是问题不断,但都是提给自己的,自己提问、自己研究、自己解答,有时通过互联网向远方的高水平老师求教。(但是远程求教的事情不知道怎么被同学知道了,也不知道他/她是怎么跟导师说的,总之是导师极为光火,大发雷霆,把我当仇人似的,后来不断找我麻烦,使我极为困扰。而她/他则成为导师眼中的红人。此事实在是很滑稽)。
一个理化现象,我总爱琢磨它的具体过程和发生机理,已有解释的也不放过。如此追究,往往越弄越深、越弄越广、越弄越复杂。
一个(我后来的专业)___
学县学现象,我也是这样,这种问题比数理化要复杂得多,因此常常弄得很复杂。一个观点、结论,我往往提出质疑,或者很快提出反例。看起来似乎捣乱似的,弄得老师都没法上课了。这和中学时候一样,要不是态度认真,一定会被认为是捣乱。但虽然知道你不是捣乱,还是让人感到不爽不是?
尽管这样,我还是认为,一个问题,必须真正搞清它的过程、机理、现状、历史、发展(未来的预测)、正面、反面、与前后左右问题的关系,顺着想、倒着想、发散地想、平面地想、立体地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搞懂吃透,才能谈得上探索、创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