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弈秋》中的两个疑难词语——“之为听”和“为是”

(2014-07-26 23:19:18)

 

                《弈秋》中的两个疑难词语——“之为听”和“为是”

 



   今天课,给学生《弈秋》,这是《孟子》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考其原文,却有两处文字颇费思量:“之为听”、“为是”。 看了一些注解,感觉似乎没有理顺其词语的意义、用法和语法关系,委屈求解,使人愈加糊涂,难以惬意。我采用这些意见给学生讲课,也觉得心虚。不弄清楚,总感觉不踏实.哎,还是下下功夫,弄弄清楚吧。

 

   《孟子》中的原文为:

 

http://s8/mw690/003rrhbHgy6KL0gxEUv07&690

     (上述文字,“善弈”后脱“者”字 ,“侮”为“诲”之误)。    


    “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为”,《汉语大词典》已有很好的解释(但所给第二例非是):

 

http://s11/mw690/003rrhbHgy6KL0ioDVwaa&690

   

   (以上所举的用例是按照其出现的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这些语言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于此却并不对应)

 

   与“惟弈秋之为听”结构相似的还有《荀子·不苟》中的一句话:“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其中的“惟”此时还没有“仅(有,是)、只(有,是)”的意思,而是一个语气词,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与加强否定语气的“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加强疑问语气的“其(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子》)属于同类的作用。(后来的“仅、只”的意思正是这种加强语气的作用,经过“语法化”而逐渐产生的,两者之间虽有历史上的先后,但是中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很多例子中似乎作两者解都讲得通。但是如果把后起的意义强加于早期的语例,这是以今律古,是不恰当的)。

 

“惟弈秋之为听”、“唯仁之为守”中的“为”,与前面的“惟”作用实同。都是加强肯定语气的语气词。只是语气词由于没有实在的语义,因此写法较为随意,而写作“为”罢了。(例如作为语气词的“惟”,又写作“唯”、“维”等)。

 

“惟弈秋之为听”、“非足下之为见”都是倒装结构。凡倒装,除了少数是为了语句的衔接之外,都是为了强调某个部分,即改变通常的语序,而使想要突出的某一部分突出出来(一般是提前)。这里的倒装,都是为了突出宾语(弈秋、足下),而倒装的标记,就是“之”字。有了这个“之”字,就便于听者或读者理解句子了。“惟弈秋之为听”,其节奏实际上是“惟/弈秋//为听”,也就是说,其中的“之为”并不是在同一个节奏片段当中。

  

《弈秋》中的这个“之为”算是搞清楚了。上述《汉语大词典》中所举的第二个例子“夫能之为言,已定之称”中的“之为”,两个字的意义或作用却与前述“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为”都不相同。

 

“能之为言,已定之称”的意思是“‘能’作为言语(话,语词),(它的意思是)已经固定的赞许之词”。 这里的“为”不是语气词,而是一个实词,“作为”的意思;而“之”作为一个语法标记,也不再是倒装的标记,而是使“能为言”失去独立句子的资格,使它作为一个更大的句子的一个成分(主语,谓语是“已定之称”,这个大句子表示判断的意思)。

 

......之为言,.......(也) 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习见的说法。一般都是用于解释字词的意思。如,(传)“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传)“乱之为言,事未有所成也”,(传)“疆之为言,犹竟也”。也不限于声训(上举前两例都非声训。又请参见: 张新武《“之为言”是声训的专用术语吗》)。后来渐渐成为训诂的专用术语,并且一般多用于声训。如今整理过的古籍,给古人的训诂加标点的时候一般是这样标注的:“A之为言B也”,其意思是容易看出来的,但是结构就不大容易看明白了,也不大容易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其实其原本的结构层次是“A之为言,B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不难猜到,那么这句话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其中的“为”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个无主句,这里的“为”是谓语动词“谓”的通假字,“是其智弗若”则是“谓”的宾语,而“是其智弗若”又是个主谓短语,也就是说这个主谓短语是动词“谓(为)”的宾语。因此这句话的结构还是有点复杂的。“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能)说(认为)这是他智力不如(另一个学下棋的人)吗”?

 

 要之,则三个“为”,三种意义、用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