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清护国寺始建时间考

(2022-04-29 14:22:00)
标签:

历史

福清护国寺始建时间考

佛教于晋朝传入福建,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始建的侯官县的药山寺是福州的第一所寺院,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始建的天王院是福清(未置县)的第一所寺院(1)。据史料记载,各朝代对寺院称谓不同,唐宋多称院,明清多称寺。唐朝福清的第一所寺院,宋淳熙的《三山志》说是开元29年(741年)的宝庆院,清乾隆的《福清县志》说是开元二年(714年)的护国寺。(2

护国寺,宋朝称南护国院,位于福清平南里六十都(今东瀚镇)万石山最高峰的罂山山麓。历史上几度兴衰,明代长期颓废,清代起死回生,民国时期尚存僧人。1958年大雄宝殿等主殿堂被拆除;1966年后其遗址满目疮痍,只剩一片废墟和一人高的茅草以及灌木丛。1999年护国寺绝处逢生, 海内外侨胞林学善、薛天顺等人筹资四百多万元重建护国寺。20009月第一期工程竣工, 200711日万石山景区管理协会和护国禅寺管委会撰写了一篇碑文——《护国禅寺考略》(下文简称考略)。

本文试以宋淳熙的《三山志》和明清方志为证据来考证护国寺的始建时间,部分内容和当代的考略、94版的《福清市志》、98年版的第八册《福州市志》稍有不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各方志

唐宋时期的林谞、林世程、曾师建修纂的《闽中记》等史料都记载了佛教寺院。宋庆历三年(1043年)林世程修纂的《闽中记》,《三山志》称为《旧记》;绍兴四年(1134年)曾师建修纂的《闽中记》,《三山志》称为“曾记”。此外“州籍”“县申”等也记载,可惜以上史料都已佚失,其中部分史料被《三山志》收录。

唐朝和五代福清佛教大发展,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从明洪武年间开始对寺院限制、调整和合并,寺院数量断崖式地下降。明朝福清的寺院只剩下20所上下,比唐朝还少,比短命的五代稍多,相当于宋朝的十分之一二。清朝寺院数量止跌回升,比明朝增加了两三倍。

宋淳熙9年(1182年)梁克家的《三山志》共收录196所寺院,《州籍》不载的6所除外。其中安夷南里(明清称平南里)三所:高山院西的高盖院、南观音院、南护国院。高盖院隶属五九都,只有南观音院和南护国院可能是六十都护国寺的前身(3)。明弘治年间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共收入206所福清寺院(4),只有瑞岩寺、黄檗寺等23座寺院俱存;护国寺、天福院和水南观等183所寺院已废,其中平南里三所:高盖寺、观音寺、护国寺。从以上两志可以看出:《三山志》的高盖院、南观音院、南护国院就是《八闽通志》的高盖寺、观音寺、护国寺。考略说宋朝的观音寺就是明清的护国寺,查《三山志》,只查到宋朝三所观音院,没有观音寺,其中两所观音院,在苏田里和海坛里,不在平南里。还有一所是在平南里的南观音院,始建于宋大观二年(1108年),不是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可见宋朝的观音院不是明清时期的护国寺(5),只有宋朝的南护国院才是明清时期的护国寺。《八闽通志》第一次声称护国寺是“唐开元中建”(713--741年)(6),始建时间只有帝号,没有年号。

明正德庚辰年(1520年)的《福州府志》共收入福清190所寺院,其中香灯寺、福真观和玉峰道院等24所寺院观尚存,护国寺、清泉院和水南观等166所寺院观已废。这部府志没有记载护国寺的建寺时间(7)。明万历年间两次修纂《福州府志》,万历己卯志和癸丑志的内容大同小异。以癸丑志为例,癸丑(1613年)《福州府志》共收入福清的圣迹寺、灵石寺等21座寺院,没有护国寺(8)。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闽都记》共收入福山寺、天王寺等19所寺院,没有护国寺(9)。崇祯中出版的《闽书》共收入34座山和5所寺院,虽然记载了万石山,但没有护国寺(10)。

万石山和护国寺远离县城,明朝首辅叶向高说:“僻在海上,无人肯及”(11)。明万历46年(1618年)叶向高游览了万石山和护国寺,并且亲自把万石山和护国寺载入《福清县志》。从此万石山榜上有名,护国寺也开始声名鹊起。清代以后,六十都迁入人口慢慢增加,人烟就稍稍繁盛,香火也渐渐兴旺起来。

清康熙六年(1667年)的《福清县志续略》共收入护国寺、嘉福寺等71所寺院观,但没有护国寺的兴建时间(12)。距离唐开元二年(714年)长达近千年的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福清县志》,却对护国寺的建寺时间了如指掌,不但有帝号,而且有精准的年号,第一次声称护国寺是始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康熙县志共收入永丰寺、福真观等47所寺院(13)。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福清县志》共收入圣迹寺、永丰寺等60所寺院(14),乾隆十九年的(1754年)的《福州府志》共收入30所寺院,这两志都抄袭了康熙福清县志的记载,都声称护国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

笔者查了宋明清三朝的十一部方志,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以前的八部方志中,唯一只有《八闽通志》声称护国寺始建于“唐开元中”,但没有具体年号。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以后却奇迹突现,三部方志都有护国寺的始建帝号,而且有精确的始建年号“唐开元二年(714年)”。这和福建省最权威的方志《三山志》记载的护国寺的始建时间是迥然不同。

二、《三山志》

(一)寺院分布

宋淳熙9年(1182年)的《三山志》共收录196所福清的寺院,还有6所除外,因为《州籍》不载。在这196所中,南朝7所、唐朝27所、五代16所,宋代以后的有146所,其中南宋绍兴28年(1158年)以前已知起置年代的有95所;还有51所:真正不知起置年代有47所,还有4所乾道六年(1170年)召人承佃的。护国寺既没有收入庆历三年(1043年)的《旧记》,也没有收入绍兴四年(1134年)的“曾记”,可见它是绍兴四年(1134年)以后始建。护国寺在没有起置年代的47所中名列倒数第三,根据这顺序推测始建时间可能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以后。

我们再看看以上寺院的分布情况:

南朝新建7所,都是分布在以城关为中心的城关平原、音西平原和里美平原一带。唐朝新建27所,分布地点从城关平原向渔溪平原和北西亭平原等周边地区辐射。最西的江阴里,即今江阴镇;最西南的灵得里,即今上迳、大南洋附近;最南的钦唐里(明清为福唐里),即今闻读、后面一带。福唐里以南都没有寺院,当然没有护国寺。五代时期新建16所,分布范围扩大到五龙平原和龙田平原;还有最西北的新宁里,即今东张西北边;最西的光贤里,即今蒜岭、凤迹一带;最南的平北里,即今海瑶、北坑一带。平北里以南都没有寺院,当然没有护国寺。宋代的和不知起置年代的共146所,分布范围更广,全县各地包括偏僻地区都有寺院。平南里兴建3所;护国寺是最后的一所,可能建于绍兴29年(1159年)以后(16)。

可见自然环境决定了人口的密度,人口的密度决定了寺院的分布。由于六十都和万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古代连板车路都没有,仅有羊肠小道,生活用品都是人挑肩扛。古人若在平原地区有生存的空间,那就不会跑到远离县城的穷乡僻壤的山区去。1985年前后万石山区才通公路。时至今日,城关人还是不愿到东瀚镇工作,东瀚人还是挖空心思地挤进城关,东瀚镇很多村庄现在已成为空壳村庄。

(二)产钱数量

再以产钱为例:《三山志》除了“旧记”的6所寺院不知道产钱数量外,其他的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之前的平潭岛、南日岛和龙高一带的寺院全都产钱,多的达1607文,少的也有6文。“旧无产钱”只有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以后的南护国院、南匿里(今南日岛)的妙吉祥院和永东里的施水坊院三所。但施水坊院“旧无产钱。《县申》:新产四文”(17)。可见新旧都不无产钱的只有南护国院和南日岛的妙吉祥院两所,南护国院(即护国寺)是福清陆地唯一不产钱的一所寺院。

再看偏僻地区寺院的产钱数量:平南里的高盖院和南观音院各旧产钱449文和445文,海坛里的泗洲院和观音院各旧产钱130文和10文;南日里的泗洲庵和泗洲堂也各旧产钱98文和14文(18)。海岛的寺院能产钱,陆地的寺院却不能产钱。为什么呢?唯一的原因是南护国院(即护国寺)建寺时间晚,信徒少,香火不旺,社会影响有限。

三、移民迁入时间

据记载,六十都本地土著极少,主要是外来的移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迁入,最早的是唐末迁入。我们来看看万石山的移民的迁入时间吧。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魏看由河南润州上元县小郊村随王审知入闽,居住在福清清远里。不久其长子魏先迁六十都罂山下西仓(19),其后裔陆续迁营头、沃口、文林各地的近十个自然村;其中还有一两个村庄是魏看次子魏良的后人。这是六十都的首批移民。

北宋祥符年间(1008--10016年),林希僧由福清水陆西市割锦迁入六十都云庄村,其曾孙林龄迁入东瀚村(20)。仙人掌村、环青村、山东村都有东瀚林氏的衍派。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林安禄从莆田义门迁居福清县城,不久其幼子林金全随寡母迁居六十都莲峰村,王宅村、坛石村、佳塘村、环青村都有其衍派(21)。

清乾隆八年(1742年),许烈雄从南安县十都溪美村迁入六十都高宅村(22)。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林以仪由今海口镇迁入六十都环青村(23),族谱可能有误。这支林氏可能在明代末叶就迁入;其坛石衍派于清雍正年间迁入。

康熙年间,陈肇元由仙游玉井泗洲井头宫迁入福清五宰岭;清乾隆三年(1738年),陈的后人陈俊冶由福清五宰岭迁六十都大文龙村(24)。

清康熙年间(16621735年),陈鸿辉从晋江涵口村迁入六十都船坞村(25)。

康熙末叶,陈士璇从南安金陶镇杏山肖前村迁入六十都奎峰村(26)。

元代刘子绍由长乐二刘迁福清西江村。明朝中叶,其后裔刘志宁和刘汝行从平南里西江村分别迁到六十都西安村和佳乐村(27)。

南宋年间,林胤从长乐渡桥迁入六十都山东村(28)。

清朝中叶,林孔迪长子隆宝由草屿普安下迁入六十都横坑岭村(29)。

以上是万石山区居民的迁入时间,最早是魏氏,其次是林氏,再次是陈刘许等各氏,多数姓氏都是明清时期迁入。可见唐开元以前,万石山区是荒无人烟的。《八闽通志》信誓旦旦说护国寺建于唐开元中,但建寺二百年之后,这个地区的首批移民才姗姗来迟?有人说,陆地上没有居民,海岛上总有居民吧?考略就是这样说的。

四、考略的说法

(一)船夫建寺

据《护国禅寺考略》记载:“唐开元至五代后梁乾化年间(公元714912年),开元二年(714年)过往海道滞留船夫,于白云坞下结石为龛,内置观音菩萨佛像及香炉。朝圣、祈福、还愿者多系海上人家(时盘石山一带无常住民户)。天宝年沿岸船夫等募缘改佛龛为土木结构堂舍,称‘观音堂’”。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以前的六十都和万石山区渺无人烟。过往船夫用几块石头堆成一个龛,就能算作护国寺的始建时间?陆地上没有人,海上更没有人。朝圣、祈福、还愿者多系海上人家,这没有可能。

查文献和《八闽通志》等方志,平潭岛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唐贞元年间就有人养马,但时间很短。由于生存条件恶劣,虽然有土著,但基本都搬走。据乾隆《福州府志》等多部方志记载:“小练山,在永宾里,山周十里。旁有大练门、小练门。五代时,卢皓、林甲自光州从王氏入闽居此”(30)。可见五代年间,平潭岛上的居民才第一次以名字载入文献。说明唐开元以前,平潭岛上常住居民是凤毛麟角。

唐代的六十都陆地上没有先民,福建第一大岛的平潭岛上也几乎没有先民。那时的海路交通更不发达,过往船只的“海上人家”虽然有,但也寥若晨星。这些零星的船夫会跑到万石山去建寺院吗?所以说护国寺是过往船夫建的,纯粹是无稽之谈。

(二)教徒众多

考略又载:“北宋徽宗大观元年至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1071279年),梁克家撰《八闽通志》寺志卷中载:六十都‘观音寺’。时盘石山沿海民众信佛居多,佛教徒遍布龙高、平潭、南日等地”。《八闽通志》是黄仲昭撰修的。

考略的意思是不是说护国寺的教徒遍布龙高、平潭、南日地区?南日岛毗邻莆田,远离护国寺,况且宋朝的南日岛早就有泗洲庵和泗洲堂等多家寺院,其教徒怎么可能舍近求远跑到护国寺呢?六十都以北地区距离城关近,寺院众多,各方面条件都比护国寺优越。护国寺和平潭的寺院相比,也相形见绌。先民怎么会舍近图远跑到护国寺去做佛事呢?让我们来看看龙田以南地区和平潭岛的寺院吧。

五代:太平兴国七年(934年)的海坛里就有清凉庵。周广顺元年(951年)的平北里就有北新兴院。可见五代时期的平潭岛和三山以北一带就兴建寺院。南宋以前初建的寺院有:开宝二年(969年)的海坛里的罗汉院、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的平南里的高盖院、庆历四年(1044年)化南里的南福兴院、嘉祐二年(1057年)化北里的北崇福院、大观二年(1108年)平南里的南观音院等多达17所的寺院(31)。其中龙高半岛南部的化北里4所,平北里2所,平南里2所,可见六十都以北的寺院不但数量多,历史悠久,社会影响力大;那么福清大陆唯一不产钱的护国寺的教徒怎么会遍布龙高、平潭、南日等地呢?

(三)盘石山名

考略还说:“万石山原名盘石山,明代改今名”。这句话值得商榷。万石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群有几十座小山组成的群山。每座小山在明朝以前都有独立的名字,如:罂山、磐石山、马山壑、大王山、鸡冠山等;但没有总的名称。明万历中明朝首辅叶向高的《东游漫记》说万石山“山未有名,其名万石,世叔所定也”(32)。这里“山未有名”仅仅指总称,如果这座山原来总称“盘石山”,叶向高就不会说“山未有名”,太学生欧阳世叔也就不要给万石山另外取名了。

明万历以后直到1994年以前,所有的史料只用“万石山”这个唯一的名字。如:叶向高的《东游漫记》、《万石山笔啸集序》,朱崇山的《万石山志叙》和《万石山一百单三景》等史料(33)。

 磐石山就是盘石山,磐石山在哪里呢?在古磐石自然村,即今佳乐村坛石自然村旁。磐石山附近还有磐石、磐石门等。叶向高在诗文里,四次提到“磐石”。欧世叔等人的《万石山一百单三景点》中也记载了“磐石门:在磐石山之麓”。“龟蛇石:在磐石村舍前”(34)。

 和磐石村相邻的各村的古族谱早就记载了磐石村、磐石山,仅莲峰林氏族谱就有数十处,略举几例:莲峰四世林质,元朝大德中人,墓在磐石盐坑。六世林观,明朝洪武中人,墓在磐石盐青洋里。十五世忠侯、信侯,清康熙中人,磐石支。十七世绕大,生乾隆己酉年(54年),继室磐石连氏……(35

 东园林氏族谱也记载,尔珠生雍正2年,配磐石林氏。能国生雍正9年,配磐石林氏。能驹生乾隆年间,配磐石林氏。国庚生道光29年,配磐石王氏……(36

 可见盘石山的名称古代就有,但不是万石山的总称,只是几十座小山之一。可以肯定,从明清两朝到1994年的四百多年间,从官方到民间,万石山只有一个名字,没有第二个名字。我们必须为万石山正名。既然一座小山已经名为“磐石山”,总的名称还会再叫“盘石山”吗?

 综上所述,方志的记载、自然环境、人口密度、寺院分布、产钱数量和万石山区人口的迁入时间,都组成了一个证据链,证明《八闽通志》和《福清县志》关于护国寺的始建时间的说法没有根据。福清护国寺不是始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可能始建于南宋年间

参考文献:

12003年版的《三山志》第683页。

22003年版的《三山志》第684页,清康熙11年的《福清县志》第1081页。

32003年版的《三山志》第691697701页。

42006年版的《八闽通志》下册第1116页,实际寺院207所,统计数字208所。

52003年版的《三山志》第692697700701页,2006年版的《八闽通志》下册第11121114页。

62006年版的《八闽通志》下册第1114页。

72001年版的正德《福州府志》下册第573--580页。

82001年版的万历《福州府志》下册第731页—733页。

92002年版的万历《闽都记》第259--278页。

101992年版的《闽书》第一册第138--147页。

11)《灵石山志》第164页。

121990年版的《福清县志续略》第207208页。

13)清康熙《福清县志》第1077--1082页。

141987年版的清乾隆《福清县志》第745--748页。

152001年版的乾隆《福州府志》上册第555--558页。

162003年版的《三山志》第683--702页。

172003年版的《三山志》第696700701页。

182003年版的《三山志》第691700701页。

19)《玉融百祠谱续篇》第207页。

20)东瀚林氏族谱。

21)莲峰林氏族谱。

222005年版的《福州姓氏志》第490页。

232007年版的《福清林氏大宗谱》第81页。

242012年版的《福清陈氏大宗谱》第216页。

252012年版的《福清陈氏大宗谱》第220页。

262012年版的《福清陈氏大宗谱》第221页。

27)刘氏族谱和《福州姓氏志》第325页。

282007年版的《福清林氏大宗谱》第146页。

29)林氏族谱。

302001年版的乾隆《福州府志》上册第155页。

312003年版的《三山志》第689--697页。

32)《灵石山志》第160页。

33)《灵石山志》第160168页。

34)《灵石山志》第168页。

35)莲峰林氏族谱。

36)东园林氏族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