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公开课的“进化”----------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2019-05-18 21:58:26)
标签:
发表论文教育 |
梁久莉,女,中学高级教师,1971年出生,毕业于通化师范学院生物教育专业。从事高中生物教育,吉林省 “科研型名教师” 、吉林省“ 校本科研先进工作者”、东北三省“百名名师”。先后2篇论文发表于国家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学生物学教学》,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课题7项。
关键词:预设亮点
第一次出这堂课,是1991年10月,刚毕业三个月左右。当时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高中生物课本(试用)》全一册(甲种本),32开黑白书页的小本。学校设置“教学百花奖”教学活动,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同台赛课,对老教师来说是竞赛;对新教师来说,更多的成分是一种汇报。当时我能想到的对这一堂课的设计,一是要求语言、板书等基本功扎实,课堂环节完整,知识不出错、不遗漏(生长素发现史上经典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都得讲到)。二也想既然是公开课,就应该有“出彩”的地方,那么可以设置在哪呢?最后确定一处设置在经典实验的分析部分,于是提前将实验示意图用彩粉笔画到小黑板上(当时,学校还没有多媒体教室和设备,担心上课边讲边画耽误时间不能完成内容),这样学生在图示对照实验的比较以及对前、后实验的分析中会“讨论”。另一处亮点确定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部分,因为这部分与生活实践联系还算紧密:“无籽果实”,学生应该听说过或吃过;扦插枝条生根,山区的孩子应该见过甚至做过,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会感兴趣。公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示意图得出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只是推理的顺序在老师的引导下严谨有序些;生理作用这一块,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有关知识与本堂课的理论也做了合理的对应。这次比赛的结果三等奖,在青年教师的评分中是第一。自己感觉完成的还算圆满,没丢人,还有些“可圈可点”的环节。
第二次出这堂课,是2002年11月,工作已经12年。当时的课本是1997--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是历史上第一套大开本、全彩色的《高中生物(试验本)》(共三册),网络上也已经有了很多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这次是在白山市新课程推广会中出一堂高中组的示范课。在白山市,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个循环(三年),各地区新课改经验的交流是这次会议的主题。课间播放《秋日私语》钢琴曲和落叶的图片创设情境,课始由落叶联系到植物的生命活动,再分析到植物只有激素调节,再导入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讲课过程中实验用精选和改造后的动画课件呈现,把需要两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的实验展示的完整有序,实现了书本静态知识的“动态化”,课件的启发性很好,而且其中的思考题逻辑设问很准,备课时这块内容所花的心思不大。在总结产生、运输、分布等基础知识之后,侧重在分析生长素相关实验材料的选择,琼脂、锡箔、云母片、暗箱等辅助材料的介入,对照实验和单一变量的设置等层面的学生活动设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安排在下节课)。活动之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和必要的实验器具来分组设计实验,并将实验示意图展示和清晰表达。活动设计之二是对实验的相互评价。实施中学生表现的非常活跃,讨论激烈,并且在相互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既有对知识和方法的再认知,也有对自己实验的反思,规范了思路,提高了生物学素养。这堂课市教研员和同行们的评价是:“突出了探究和学法指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拘泥于课件,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感觉是:虽然预设中“设计”的成分努力对应新课改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核心任务),
第三次出这堂课是今年(2012年)10月,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在所教班级出堂备课组内的研讨课,压力相对于前两次公开课要小很多。徒弟(学校有师徒结对的机制)选了这堂课,我面临再讲一次“旧课”,已经烂熟于心的思路在脑中过一遍,很快被放弃,我想如果这次只是“重复”和“模仿”,没有新的东西,就浪费了一次机会,应该与自己的“以前”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紧迫感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做事不能漫不精心,另外责任感也促使我想在实践中总结更多的经验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
这堂课的设计有“加法”也有“减法”。
加法之一是,这个生理实验大约要经过7---8周的时间完成,但可以由先行学习小组做玉米胚芽鞘的实验(玉米使我们本地常见的实验材料),教师协助做好各阶段典型图片和录像的拍摄,上课由先行小组做成果汇报。加法之二是小结时学生活动的设计是“角色扮演”,假设四位科学家今天聚到一起,每个人阐述自己在生长素发现史上的贡献,他们应该怎样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说的生动有趣,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规范的术语、不尊重史实的描述,但这恰好是课堂生成的资源。加法之三是增加了萝卜与向日葵实验中向光侧与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的数据比较,激发学生对向光性是否只与生长素有关的质疑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
减法之一是去除了课本的问题探讨,而用“跳楼事件”(花盆由于方位一直不被挪动,向光性一侧过重而坠楼)导入,这样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避免了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笔记阶段,而讲主体内容时兴奋期已过。减法之二是去除了课件中重复的图片,以免造成视觉疲劳而导致的心理疲劳。减法之三是去除了边缘性知识,如感性与向性、旋转类的习题等,突出主干知识。(边缘性知识可在习题课中合理补充)
这三次公开课的“进化”是:初次追求是“满”“彩”,就是老师满堂讲,不敢放手给学生活动,怕冷场;希望每堂课有热闹的讨论成为亮点。第二次已经有了新课改的响应,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三次更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注重“生本”,给学生一个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也可以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该篇论文发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2013年11期(总第2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