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案追踪(上)
2022-08-04 10:48:37
标签: 情感 文化 教育
血案追踪(上)
那年年初,年过半百的我,想歇歇脚、喘喘气了,可一纸行文,把我又一次召回刑侦支队,推向了风口浪尖。
我努力地回忆着发生在年末那起诡异的血案……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接到报案的那天是2001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时许,支队值班室接到马桥派出所电话称:辖区内望海村一平房内发现一具男尸,有他杀重大嫌疑,要求派员勘查现场。根据以往的经验推断,这类报案凶多吉少,多半是凶杀案件,不容置疑,快速反应,闻警而动。“命案必破” —— 支队有快速反应机制,侦查员们必须放下手头的事情,从四面八方赶回,最短时间内集结出发,有的则直奔现场,我在第一时间驾车赶到了现场。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在现场环顾几许,对现场大概位置和案情有直观认识后,赶到了设在现场附近临时指挥部。据派出所社区民警介绍,早上7时许,本案“发现人”村民朱某途经“女儿泾河”东侧望海5组机口平房处,见门虚掩着,遂将门推开,见有人倒地躺在血泊中,情况紧急即报警。社区民警介绍了案发的过程。
先期抵达现场的技术人员向大家介绍了初步勘查的情况。现场位于偏僻农村旷野中,是一排独立平房,坐西朝东,共有四间,中间两间为碾米房,南侧一间为机口房,中心现场位于北侧其中一间。门开启,门内悬空挂有一插口式灯座无灯泡,插头灯座处于通电状态;白炽灯泡上有少量血迹置放于室内地面一侧,室内中央地面上仰躺着一具男尸,五十岁左右,头南脚北,左耳颈部下侧、左嘴角及左大腿有创伤,周围散落着生活用品……整个现场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技术员釆集获取了现场痕迹,根据判断为一人作案。另法医报告了对尸检初步鉴定,被害人头上和面部有钝器敲击,身上多处有锐器伤,都且不可能自身形成。死亡原因:出血过多死亡。
他杀无疑,注定又是一场硬仗,时间争分夺秒。分局的主要领导闻讯及时赶赴现场,各路人马纷至沓来。在各级指挥员的指挥下,侦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首先是要查明被害人的身份,然后围绕死者开始侦查工作。派出所的基础工作还是到位的,被害人的身份迅速查明。死者章某,人到中年,系外来人员,在本地专司收购废旧物品。
死者的身份查明,无疑给侦查带来希望,给案件定性指明方向。
已经进入深夜,指挥部的灯火通明,围绕着案件的定性,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个来自安徽阜阳收购废旧物品的外来人员,人的长相丑陋且邋遢,住处一副破烂摊子,钱也多不到那里,这样的人物成为刧财的目标且又把他置于死地,似乎出乎意料且不可思议。
目前只掌握死者一个人独自在上海,身边无亲人或熟人,无法进一步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只能从排除法的思维判断,因为情杀、仇杀的可能都基本排除在外,“財杀”—— 这是唯一可以作为定性的理由。在案件未破之前,只有在可能和不可能中选项。这样诡异的案件情况很难碰到,可偏偏遇上了,正是这个原因,注定了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由于案发时间为晚上,且案发地周边系农田,人烟稀少,没有目击证人,现场遗留的有效线索比较少,对死者关系人及案发地周边人员排查也没有进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犯罪嫌疑人象飘泊不定的幽灵始终没有纳入视线,跳不出一个象样的线索或对象,案件侦查一度陷入僵局。
被害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生命至上,维护法律的尊严,办案民警始终没有放弃对这起案件的侦查。我已无法回忆这起案件前前后后化了多少时间,重案队的侦查员们通霄达旦连续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那时通讯不象今天这样发达,手机不够普及,靠大兵团人工地毯式的排查,无法统计出侦查员们排摸了多少可疑人员,对照着每一个可疑点进行梳理分析、出差核查,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
2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那起血案的场景,血腥的场面,恐怖的镜头,人性的呼唤,和战友们一起奋战的日子时时在脑海中出现,这起血案当年未破,苦苦追踪,多年后我离开支队时案件还是未破,成为悬案,成为我们这代侦查人员心中的痛!
(未完待续)
血案追踪(上)
血案追踪(上)
那年年初,年过半百的我,想歇歇脚、喘喘气了,可一纸行文,把我又一次召回刑侦支队,推向了风口浪尖。
我努力地回忆着发生在年末那起诡异的血案……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接到报案的那天是2001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时许,支队值班室接到马桥派出所电话称:辖区内望海村一平房内发现一具男尸,有他杀重大嫌疑,要求派员勘查现场。根据以往的经验推断,这类报案凶多吉少,多半是凶杀案件,不容置疑,快速反应,闻警而动。“命案必破” —— 支队有快速反应机制,侦查员们必须放下手头的事情,从四面八方赶回,最短时间内集结出发,有的则直奔现场,我在第一时间驾车赶到了现场。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在现场环顾几许,对现场大概位置和案情有直观认识后,赶到了设在现场附近临时指挥部。据派出所社区民警介绍,早上7时许,本案“发现人”村民朱某途经“女儿泾河”东侧望海5组机口平房处,见门虚掩着,遂将门推开,见有人倒地躺在血泊中,情况紧急即报警。社区民警介绍了案发的过程。
先期抵达现场的技术人员向大家介绍了初步勘查的情况。现场位于偏僻农村旷野中,是一排独立平房,坐西朝东,共有四间,中间两间为碾米房,南侧一间为机口房,中心现场位于北侧其中一间。门开启,门内悬空挂有一插口式灯座无灯泡,插头灯座处于通电状态;白炽灯泡上有少量血迹置放于室内地面一侧,室内中央地面上仰躺着一具男尸,五十岁左右,头南脚北,左耳颈部下侧、左嘴角及左大腿有创伤,周围散落着生活用品……整个现场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技术员釆集获取了现场痕迹,根据判断为一人作案。另法医报告了对尸检初步鉴定,被害人头上和面部有钝器敲击,身上多处有锐器伤,都且不可能自身形成。死亡原因:出血过多死亡。
他杀无疑,注定又是一场硬仗,时间争分夺秒。分局的主要领导闻讯及时赶赴现场,各路人马纷至沓来。在各级指挥员的指挥下,侦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首先是要查明被害人的身份,然后围绕死者开始侦查工作。派出所的基础工作还是到位的,被害人的身份迅速查明。死者章某,人到中年,系外来人员,在本地专司收购废旧物品。
死者的身份查明,无疑给侦查带来希望,给案件定性指明方向。
已经进入深夜,指挥部的灯火通明,围绕着案件的定性,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个来自安徽阜阳收购废旧物品的外来人员,人的长相丑陋且邋遢,住处一副破烂摊子,钱也多不到那里,这样的人物成为刧财的目标且又把他置于死地,似乎出乎意料且不可思议。
目前只掌握死者一个人独自在上海,身边无亲人或熟人,无法进一步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只能从排除法的思维判断,因为情杀、仇杀的可能都基本排除在外,“財杀”—— 这是唯一可以作为定性的理由。在案件未破之前,只有在可能和不可能中选项。这样诡异的案件情况很难碰到,可偏偏遇上了,正是这个原因,注定了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由于案发时间为晚上,且案发地周边系农田,人烟稀少,没有目击证人,现场遗留的有效线索比较少,对死者关系人及案发地周边人员排查也没有进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犯罪嫌疑人象飘泊不定的幽灵始终没有纳入视线,跳不出一个象样的线索或对象,案件侦查一度陷入僵局。
被害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生命至上,维护法律的尊严,办案民警始终没有放弃对这起案件的侦查。我已无法回忆这起案件前前后后化了多少时间,重案队的侦查员们通霄达旦连续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那时通讯不象今天这样发达,手机不够普及,靠大兵团人工地毯式的排查,无法统计出侦查员们排摸了多少可疑人员,对照着每一个可疑点进行梳理分析、出差核查,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
2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那起血案的场景,血腥的场面,恐怖的镜头,人性的呼唤,和战友们一起奋战的日子时时在脑海中出现,这起血案当年未破,苦苦追踪,多年后我离开支队时案件还是未破,成为悬案,成为我们这代侦查人员心中的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