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的正殿就是含元殿,相当于如今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含元殿相当于外朝,与之后同在大明宫中轴线之上的的宣政殿,紫宸殿形成了外朝中朝内朝。按理说大明宫的宫殿形制是北京故宫的祖宗一点都不为之过。好了那就说说含元殿。
含元殿是唐朝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基高15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门宽5.3米,此殿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自兴建至唐末被毁的二百余年当中,历经了德宗贞元四年(788年)的地震和几次大风、大雨的自然损害,不断有所维修,但始终未见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记录。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现残存殿址台基东西长75.9、南北宽41.3,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仅从这一构件的尺寸,可见含元殿的尺度规模。
http://s3/mw690/bbd5a838gx6CcDdhEuC72&690
含元殿复原图
http://s10/mw690/bbd5a838gx6CcD7L5zPd9&690
这是日本人足立喜六拍摄的20世纪初的含元殿遗址。
http://s13/mw690/bbd5a838gx6CcDaXfGs6c&690
这是八十年代左右拍摄的含元殿遗址。
http://s4/mw690/bbd5a838gx6CcDXovUn33&690
足立喜六坐在大明宫础石上http://s1/mw690/bbd5a838gx6CcDYQKVad0&690
如今的础石
http://s10/mw690/bbd5a838gx6CcE5BH8Be9&690
http://s7/mw690/bbd5a838gx6CcE7CF1k36&690
翔鸾阁
http://s1/mw690/bbd5a838gx6CcEc3hq840&690
http://s9/mw690/bbd5a838gx6CcEd9lKE28&690
栖凤阁
http://s3/mw690/bbd5a838gx6CcEej1L4b2&690
http://s16/mw690/bbd5a838gx6CcEhpB03df&690
http://s7/mw690/bbd5a838gx6CcEhG9zU96&690
http://s16/mw690/bbd5a838gx6CcEjUi51ef&690
遗址碑
http://s7/mw690/bbd5a838gx6CcElaQaq56&690
最早的文保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