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0课《石灰吟》

(2013-06-14 10:21:02)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0课《石灰吟》

04

一、        教学内容及分析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一个“烧”字就把原本客观的、没有生命的石灰变成了一个接受严峻考验的人来写,考验人的心灵,似乎看到了作者的身影)

    粉骨碎身浑不怕,(元代诗论家杨载强调绝句的第三句“转”字功:“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 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 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故前两句诵读语气平和,第三句大转折,坚定强烈,读的时候就应当有气势。第四句直抒胸臆,轻快磊落。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特点是托物言志、言为心声。石灰,在常人眼里是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品质的,它只是这万千世界中的普通一物。然而,它在于谦的笔下,俨然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品格高尚、自视甚高的人。从中不难发现诗人的品质、追求、向往。而这又重点表现在“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虽经磨难万重,但矢志不渝清白之心,世间颜色万种,然独爱这“清白”之色,是诗人志向与品质的写照。

    二、        教学试图研究的问题阐述

本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但诗只讲石灰,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对石灰的描写、品质的赞颂就是作者感情的抒发,作者又为何树立这样的志向?从而学习古诗,走进诗人,读好古诗,学做诗人,掌握学习“咏物诗”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及其确定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焚”的书写,诵读古诗,读出诗的语调、节奏。

2.理解“千锤万击”“若等闲”的意思,能大体说出诗句意思。

3.通过研读诗文及相关材料,探讨诗人借吟石灰立志清白做人的志向,感悟诗人高洁的品格。

确定依据:

1.课后习题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第三学段

识字与写字目标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识字与写字目标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目标5: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阅读目标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四、        教学设计的总思路及其理念

     深化对诗人的了解,进而进一步理解古诗,掌握学习“咏物诗”的基本方法。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认识“咏”之手法。而后自读古诗,字音、节奏正确。了解石灰的生产过程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结合预习与发放材料的阅读,围绕这首诗的文眼“清白”深化了解诗人,将之分为立清白之志、守清白之志、遗清白之志三部分,并随着情感的递进读好古诗,读出自身的理解。

五、        教学的准备和媒体

教学ppt

六、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提示“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

(1)这里的“吟”指吟诵,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这样的诗往往都重在吟诵心情,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孟郊的(学生齐说)——《游子吟》中的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板书:于谦)

(3)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所吟诵的事物是——石灰。石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过是非常普通的建筑材料,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是呀,于谦为什么对石灰如此情有独钟呢?

二、诵读诗句,读出诗歌节奏。

1.我们先来看看于谦是怎么吟诵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出示)。(会意字,火烧林木的样子。指导书写。)

3.听范读,明确节奏。(播放录音)

4.自由练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指名读。

三、了解石灰,理解诗歌意思。

1.了解石灰生成的过程,理解词意。

(1)石灰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建筑材料,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我们先来看一看石灰生成的经过。

教师根据石灰生产经过的示意图叙述:石灰由石灰石炼制而成。首先经过石工的“千锤万击”,将整块的石灰石凿开击碎,然后将它们运出深山投入到石灰窑中,用高达900多摄氏度的“烈火”锻烧,炼制成坚硬的生石灰。石灰石经过火的煎熬之后,还得经过水的侵蚀。将生石灰投入到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经过这次沸腾,坚硬的生石灰爆裂、解体,最终溶化成可供人们使用的白色粉末状的熟石灰。熟石灰和上水,可以粉刷墙壁,美化环境;将石灰水涂于树的根部,还可以防虫、消毒。

(2)了解了石灰生成的经过,我们再来看诗句,诗中由一块块石灰石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出示:千锤万击)理解词意。指名读。石灰石经过无数次的敲打、锤击之后,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出示:出深山)

②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石灰石,首先得经过(出示:烈火焚烧)指名读。

③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之后,还得经历(出示:粉骨碎身)我们现在一般怎么说?(粉身碎骨)其实“粉骨碎身”这一说法古已有之。

(出示: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唐)蒋防《霍小玉传》

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 》)

由此可见,“粉骨碎身”在古代也是较为习惯的用法。一齐来读一读这个词。

④将三个体现石灰烧制经过的词连起来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石灰由石成灰的艰难历程)

(3)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是怎么看待的?(出示:若等闲、全不怕)结合《长征》词句“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若等闲”。用“即使……也……”说话,理解“全不怕”。由这两个词你想说什么?

(4)石灰历经千难万险,由石成灰全然不怕,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出示),用自己的话说就是——

3.理解诗意。

(1)诗中还有哪些词句,你读不明白?

(2)请你试着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给同学听。

4.自己将这首诗再读一读,边读边体会诗意。

四、创设情境,深悟“清白”之志。

1.立“清白”之志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意,但这还不够,要想知道诗人为何对石灰情有独钟,那还得走进诗人的内心。

(1)讲述于谦小时候以文天祥为榜样的故事:(据说,于谦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齐读。

(2)从小,于谦就立志要做个像文天祥那样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人,正因如此,少年于谦看到工人们煅烧石灰时,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这首《石灰吟》,指名读——(指导读出少年于谦的意气风发

2.守“清白”之志

(1)长大后,于谦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他有没有践行少年时立下志向呢?请同学们拿出阅读材料,看材料一“于谦生平事迹”,哪个故事令你最有感触,透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于谦?在故事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视死如归、威武不屈、为人正派、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

(3)由此看来,于谦不仅儿时志向远大,向往正直磊落的胸襟和高洁无畏的品格。就是长大后做了官,也一直以自己的生命实践着少年时代的人生理想。正如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将“清白”留于世间。真是石灰如人,人如石灰。可见,这首《石灰吟》不仅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这时,再读这首诗,你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3.遗“清白”之志

过渡:(播放音乐)赤胆忠心的于谦,赶走了侵略者,却遭到奸臣的陷害,被押上了刑场……

这一天,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此刻,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于谦不禁慷慨吟诵——(指名读)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一组学生读)

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那声音越来越响——(齐读)

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再也听不到了,但男女老少那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师读)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自由轻声读。

4.颂“清白”之志。

(1)古人云:诗以言志,言为心声(出示)每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和志向的真实流露,那么这首诗中,诗人于谦想通过石灰抒发自己怎样的志向呢?学生交流。

(2)其实,于谦已经将自己的这种志向写进了诗中。你们看到了吗?(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把这句诗浓缩成两个字,那就是——(相机板书:清白)

(3)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于谦为什么吟诵石灰了吧?

诗中,于谦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情感,赋予了像自己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诗人表面上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抒发自己的志向。像于谦这样,借某种事物,抒发自己人生志向的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齐读。

(4)在我国的古诗中,还有不少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篇。阅读材料中,老师就收集了两首,分别是《竹石》《墨梅》,课后请大家用我们今天学习《石灰吟》的方法读一读这两首诗,边读边想:诗人分别借什么物,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并能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5)今天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我们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清白。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是立身之本,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于谦的《石灰吟》和他的“清白”之志读进自己心里!(起立齐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于谦

托                          

物                           

言            清  白        

志                          

         

   

七、        备课回望和教学后反思

很多时候,诗歌的教学有两种倾向,第一是停留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应试教育上,使得课堂教学机械;第二是倾向与古诗的诵读。但如何读好而不是停留在机械性的重复,又是一件需要花大气力的事。今天的教学,试图探讨“咏物诗”的教学。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百度)

所以,咏物诗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对诗意的理解上,还应该理解诗人写诗的目的,更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解创作的背景。为此,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我让学生围绕“清白”,结合所选诗人于谦三件不同时期的古诗谈诗人,谈感受。在深入理解了诗人一生都是光明磊落、清清白白的伟大品格后,再回到古诗,这样就能真正把握诗人在始终寄托的感情,从而达到学习了诗,也学习了诗人。有了这份感受,读起古诗来才能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学生也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爱上学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