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
(2018-04-23 14:02:06)分类: 读书笔记 |
国学大师叶嘉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但“境界”这个词却使读者产生许多困惑。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单指词还是也指诗?词和诗到底有没有分别呢?
要想明白王国维的“境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词的美感特质。我以为,王国维对词的美感特质是有体会的,如果对词的美感特质没有体会,那么,王国维说的是对是错,你分不清。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和“宜修”都是《楚辞·九歌》里的语言,形容湘水上的一位女神,说她不但有一种深微幽隐的美,而且还有一种修饰的美。
王国维说词也具有这样的一种美,说词的这种美能够传达出诗所不能传达的内容,但不能够完全传达出诗能传达出来的内容。一首歌曲只要几分钟就唱完了,不能像杜甫那样长篇大论叙写历史。然而词却能够写出诗所不能够传达出来的东西,我们以晚清的一位遗民词人陈曾寿的一首《浣溪沙》词作例子,来看一看词能够传达出哪些个诗所不能传达的东西: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纁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容易讲,而“修到南屏数晚钟”就不那么容易讲了,它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起着很微妙的作用。比如,他为什么不说“住到”南屏山下?陈曾寿经历了晚清的灭亡,经历了国民革命,经历了种种的乱离的苦难,而还仅仅是外在环境的苦难,其实最苦的是他的内心:作为汉人,他却甘心做遗民,对清朝却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这不是很难理解吗?
陈曾寿祖先在清朝做过官,曾祖陈沆是很有名的学者,陈曾寿经历种种离乱,终于从东北回到杭州,住在西湖边上南屏山下,所以他说“修到”,两个字之中实在有太多感慨。而且你看,他还不是“听晚钟”而是“数晚钟”。这个“数”字也很妙,那一声一声的晚钟,其实都是他内心的寂寞和哀感。一首好词中的每一个字,都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
下一句,“目成朝暮一雷峰”的“目成”两个字,就仅仅是“看见了”这么简单吗?读中国古典诗歌需要有古典的修养做基础,“目成”两个字有出处,出于《九歌》。《九歌》里有一首《少司命》,是男性神仙,所以用了女巫的口吻。其中有两句说:“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说是在祭祀的大厅里虽然有这么多美人,可是那降临的神仙只对我看了一眼,我们两个就一见倾心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目成心许”!所以“目成”这个词,它是包含有感情的投入这样一种意味在里边的。“目成朝暮一雷峰”——我抱着如此专一的感情,从早晨到晚上就看着这唯一的雷峰塔,我已经把我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它上面了。
(本文内容摘编自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