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马行思~在花园与古迹间的文明对话

(2025-09-15 09:25: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记
——2025年春旅笔记
卷首小记
    暮春三月,当飞机舷窗掠过安达曼海的碎金波光,抵达樟宜机场,映入眼帘的是:天高云淡,水清海蓝,林木葱荫,花卉缤纷,道路宽畅,一尘不染,建筑物明亮,城市喧而不嚣,花园城市,名不虚传。这场跨越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行走,原是为追寻郑和宝船的帆影,却在狮城的花园魅力与马六甲的斑驳古墙间,撞见了文明最生动的对话现场。
一、狮城掠影:秩序与诗意的双重变奏
    3月27日破晓,新加坡河畔渐次苏醒,河水已泛起细碎的晨光,远处类似帆船的“滨海湾金沙酒店”,似在晨曦中起航,鱼尾狮铜像口中喷涌的水雾随风飘逝。导游指着那尊狮首鱼身的图腾打趣:"老辈人说,当年王子见狮逐鱼,便在此立国——如今这大张的狮口,倒成了纳四海财源的观光名片和城市坐标。沿河信步,维多利亚剧 院的白色穹顶凸显意大利巴洛克的优雅,转角处滨海艺术中心的"榴莲壳"钢构迸发出后现代的锋芒,两种美学在此相遇,恰似这座移民城市对多元文化的从容消化。
    暮色四合、晚霞不舍,滨海湾花园的18棵"超级树"次第亮起,霓虹闪烁,照耀着悬掛在天际的人行天桥,犹如游龙探穹。当《茉莉花》的旋律随着水雾迎面而来,激光在穹顶投射出或弱或强、或高或低、或粗或细变化无穷的梦幻,身旁一位马来少女跟着哼唱,声音轻得像飘在空气里的花粉。这一刻,科技与自然,东方与西方,在花 园城市的夜幕下悄然和解,溶解成一片流动的光晕,让人陶醉,不知在何方?
二、马六甲叙事:时光褶皱里的文明层积
     马来西亚的阳光像融化的蜜糖,将荷兰红屋的砖墙染成温暖的琥珀色。三宝庙的香火缭绕中,郑和雕像的眉目依然清朗,目光穿过百年棕榈,凝视着马六甲海峡的潮涌。庙祝指着1985年某位中国领导人的到访照片笑道:"您瞧,每回咱们的人来,他老人家的袍角就会轻轻动一动。"这带着烟火气的传说,让我想起槟城老城区的"娘惹"阿婆——她蹲在骑楼下,用带着闽南腔的马来语念叨:"唐山带来的青花碗,是祖辈传下来的”。是她对祖籍唯一的念想。
    圣保罗教堂的断壁残垣前,葡萄牙殖民者的墓碑与抗日华裔纪念碑比邻而立。一群来自中国辽宁的游客举着自拍杆寻找最佳角度,拍摄历史的沧桑,我却注目在一块嵌在墙基里的旧砖——上面模糊刻着17世纪华工搬运石料的工价,数字虽已斑驳,当年华人劳工的艰辛和奉献却已写进历史。东南亚的近代史,往往在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里显露出最真实的脉搏。
三、双城启示录:文明基因的显影与潜流
    新加坡组屋的楼下,有几位华裔老人气定神闲的品茶,用闽南语评论着政府的新政。在太子城王宫广场品尝当地黑人递过来榴莲味的熊猫雪糕,惊讶“谢谢”麻溜的汉话。吉隆坡的夜市里,马来摊主操着流利的华语招呼:"四川麻辣火锅"。这种日常的文化共生令人莞尔,却也暗含微妙的张力——当城市的喧嚣与居屋温馨、IA的便利与传统手工艺的青睐,究竟谁在消解谁?或许答案本就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里,而是兼容并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非GDP唯一选项。
    站在云顶高原的玻璃栈道上俯瞰,脚下的丘陵曾是殖民者开辟的橡胶园。两个世纪前,蒸汽机的轰鸣推倒了原始雨林;如今赌场的霓虹又将山岚染成迷离的紫红。资本与自然的博弈,在这片土地上循环往复,像极了人类文明永恒的命题:我们究竟在创造什么,又在失去什么?令人类想象。
四、郑和之问:两种航海文明的镜像
    马六甲海峡的晚霞浓得化不开,像打翻了的釉彩罐。站在三宝山的观景台远眺,那个盘旋已久的问题忽然清晰:郑和宝船载着丝绸、瓷器和善意而来,哥伦布的舰队揣着火枪与《圣经》远航。前者在马六甲留下了庙宇、传说与"三宝井"的甘泉,后者则在美洲大陆刻下了殖民与扩张的印记,拉开了现代工业革命的帘幕。两次航海,两种结果,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陆权文明”的保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显示出“海洋经济”的开放。当今世界的发展不正如此吗?“以史为鉴知兴替”,可喜的是当今中国已顺应潮流,站立潮头。
插曲:旅途中的微光
    273彩虹阶梯前,我最终选择放弃攀登。不是畏惧高度,而是懂得敬畏身体的自然律动——有些风景,站着欣赏或许比登顶更长久。面对购物点的热情推销,"予人玫瑰"的心态让交易多了几分人情味;遇到消费争议时,合理的维权不仅是对自我的保护,更是对旅游生态的净化。
    樟宜机场的候机厅里,电视正直播中国空间站与货运飞船的成功对接。屏幕的蓝光映在《马来纪年》的译本封面上,扉页那句"海螺壳里的回声,比潮汐更懂永恒"突然有了新的注解:郑和七下西洋的和平基因,正以"一带一路"的当代形式在星际时代传扬;而新加坡用制度与包容构建的治理智慧,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厚往薄来"——不是以朝贡体系的礼物交换,而是以文明互鉴的制度力量影响世界。
后记·月湖边的沉淀
    归国的航班降落在宁波时,恰逢清明雨纷纷。案头的《马来纪年》译本静静躺着,书页间夹着三宝庙的残碑拓片,裂纹里沉淀着岁月的包浆。这趟旅行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或许就是学会用"双面镜"看世界:赞叹花园城市的精致与高效时,不忘三宝庙碑刻上那些被风雨侵蚀的裂痕;比较不同文明的得失时,更懂得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可复制的生存语境。
    正如新加坡河与马六甲海峡的水终将汇入海洋,所有的文明对话,最终都是为了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流动中守护永恒。
                                                          仲心华2025.4.5于宁波月湖    此文在赭麓文学志上刊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灯光的年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