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诗小札:一道飞流玉峡香

(2013-03-03 22:58:30)
标签:

转载

分类: 桐城诗选

龙眠碾玉峡诗话怀桐城先贤方以智

蚁封旋马,案头有《易》,撒手便行无顺逆。今日一众念摩诃,未审常寂。光中如何砍额,一道飞流玉峡香,搴兰自得儿孙力。

 这是一幅来自十七世纪伟大的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的草书轴,为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藏的方以智多幅草书之一。宣纸本,绫裱,125厘米,横35厘米。此文应是写于方以智逃禅之后。“一道飞流玉峡香”中的玉峡,即为碾玉峡,又称玉龙峡,距桐城县治六里许,位于今桐城龙眠街道项岭村境主庙水库北,古人称此地为“龙眠蓬莱”。志载:碾玉峡,深壑飞烟,高山流云,翠嶂屏立,清溪潆迥。峡长 61米,分峡谷、峡口两部分,峡谷窄狭,两岸峭壁起,白石峡底,呈鱼脊形的峡边有深沟,状若“碾槽”。水流入碾,撞击喷射,飞珠溅玉,滚跌而下,溢出扇面形狭口,平缓悬流,归于溪谷。

碾玉峡的左边即是寥一峰,是方以智年少时读书的地方。青少年时代,他曾多次来此探悬崖、戏飞瀑、鼓啸歌。在《龙眠后游记》中,方以智写道:余生长龙眠,岁徜徉期间......余幼读书处,在寥一峰下......寥一峰之右为碾玉峡。碾玉硖又余叔王父计部公寤歌地也。此地为龙眠最胜,嶙峋壁立,飞泉澎湃。坐其下,耳无雷声,泠然若有所忘。计部公乐之,筑室其上,取以为号,今室已毁矣。六叔尔止,寓白门,不得归而乐之矣。”青少年时代的方以智,读书于斯,看嶙峋壁立,听飞泉澎湃,而物我两忘。这里曾是方以智叔祖计部公方大铉的寤歌别墅,其子方文(即方尔止,号涂山,明末桐城诗人),既是方以智从六叔,又是少年同学、永社同仁,他在峡西崖巅也构有别业,并曾与其父兄一起在此耕读,可惜这些别墅都已毁于兵燹。而方文,这位被后世称为白居易再世的明末遗民诗人,此时同样流寓南京,不能回桐与大家一起畅游龙眠、觞咏玉峡,让方以智多少感到有些遗憾

      面对一道急湍的飞流,也许方以智想到,自己曾在这里立下了一生的志向,即以五年时间主盟文坛,以十年时间建立事功,再以十五年时间研讨经史,到了五十岁,则专心学《易》以终天年。可惜这位自诩“江左狂生”的桐城才子,遭遇的是“天崩地坼”的乱世,其后的生涯多是颠沛流离,“仰望月知今夜苦,从来秋入楚声多”。但是,他没有忘记,是故乡的山水给了他驰骋文坛的才情,是碾玉峡的飞泉给了他“坐集千古”的灵感。还记得年少时,自己与年龄相若的六叔方文相交、情若连理,并与同邑钱澄之、周歧、孙临等结永社于桐城南郊泽园,养气读书,考事类情,又时常啸歌邑后深山,伴游碾玉峡,时人戏称这些少年学子为狂生,方以智也欣然自谓“龙眠狂生”。而这些少年同学,后来有的死于抗清斗争,有的则遗世独立著书立说,成了一代硕学通儒。刘蕃曾有诗《碾玉峡怀尔止、曼公、子直、子厚诸友》,记录了他们在碾玉峡兴兰亭雅集盛事:“谁把青山玉尺分,卧龙曳尾入苍旻。桃花三月曾无浪,石壁千寻深是云。倒注银河飞瀑布,种成蓝壁获红裙。少年此地弹琴辈,尽似山阴逸少群。”这首诗不仅生动地描写了碾玉峡的胜景,也回顾了方文、方以智(即曼公)、左国棅(左光斗次子,字子直)、左国材(左光斗四子,字子厚)等龙眠诸子,放浪玉峡、流觞曲水、读书弹琴的往昔岁月。

     碾玉峡也常常是方以智等龙眠诸子走出故园、走向外面世界的起点,他们在这里汲取力量、汲取智慧后,游学三江、仗剑五湖。方以智曾有诗《送尔止六叔远游》:“龙眠碾玉峡,司徒公所居。自构搴兰馆,著作皆璠玙。乌石托竹林,尽读连理书。今先事远游,挟剑横五湖。家学在千古,所重非轩车。顾盼天下士,慎勿夸子虚。海岳得奇观,笔记还五庐。”方以智这种挟剑五湖、顾盼天下的心志,在另一首《秋歌寄怀尔止叔玉龙峡中》更加充分体现:“玉龙峡中秋水深,连溪淫雨群山阴。岸巾漏越弹商音,两袖春风满竹林。林下石壁数十丈,往往独酌石壁上。鸿鹄不羡鹩鹩枝,虾蟮那识鲲鱼浪。从来尘俗不可处,担书宁对野人语。不如浮三江,游五湖,东至吴越西至楚。鲁连天下称先生,未闻局促乡里城。借问东山棋盘何日用,竹林不可骄虚名。”诗中充溢着的一种视富贵繁华如草芥,超脱尘俗、浮云天边、慷慨天下的豪情。不久,方以智也毅然告别新婚妻子,远游吴门。

 对碾玉峡的钟爱更是一种家族的传承。上文提到的计部公、司徒公,即指方大铉(字君节,号玉峡),与其兄方大镇(方以智祖父,字君静,号鲁岳)都是万历进士,前者官至户部主事,后者官至大理寺左少卿,里人称他们为“凤仪坊双凤”(凤仪坊,也称凤仪里,在今安徽桐城市老城北大街)。方大铉对碾玉峡情有独钟,不仅筑寤歌别墅于峡上,由于野生兰草充盈山坡,他还名其别墅为“搴兰馆”,并以“玉峡”为自己的别号。其子方文曾有《玉龙峡》诗云:“先君钟爱此,别号所由称”,“瀑飞千丈雪,谷响万年雷”。方文的大女婿马孝思后来游碾玉峡,也作诗怀念方大铉:“司农别有号,号与此山传。凿石通樵径,分流灌秫田。林萝秋碍日,茅屋午炊烟。一自骑鲸去,悲风起墓前”。面对碾玉峡的胜景,他还同时赋诗怀念岳丈方文:“青山无用买,即此可图安。谷响晴闻雨,岩深夏觉寒。江湖萦逸兴,池馆任凋残。输与荷薪者,闲来抱膝看。”

     方以智父亲方孔炤(字潜夫,号仁植),也曾在碾玉峡之左寥天一峰,建有跨涧之游云阁,一边研攻易理,一边教子课业。因避乱而流寓南京六年的方以智,于崇祯十二年春天回到龙眠故里并入山访胜,寻找父兄学友当年读书之所,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变乱的忧伤。特别是面对历经兵燹、惨遭损毁的碾玉峡先人别墅,方以智的心情是十分悲怆的。从叔方文秋天回来后的心情也与此类似,他在《秋日还龙眠山》中写道:“山郭见山色,我心先爽然。寒花媚幽谷,山树艳晴川。石表丘中墓,蟲伤陇畔田。崖扉读书处,一别动三年。始信兵犹火,樵蘇断往来。麦田多不种,茆屋半成灰。雨气千峰暗,泉声万壑哀。山僧尚无恙,惊喜故人回。”

 方以智另一位从叔祖,明巡抚方大任(字思仁,号赤城)也在峡东崖畔构有碾玉峡山房,并著《听峡章草》,其中有诗云:“准提持罢坐轩西,竹气香烟尽日迷。松鼠狎人巡苑戏,山鸡引侣工墙啼。饱余却睡频呼茗,兴来寻诗远杖藜,最爱朝来凉雨足,铮铮琴筑响前溪。”而明大学士桐城赵《碾玉峡》诗云:“野谷寻幽得趣佳,又经谷口枕云隈。寒泉碾玉从空下,怪石崇城拒日来。鹤驾何须穷海岳,龙眠亦自有蓬莱。偶然寄迹层崖里,吩咐樵人莫浪猜。”这两首诗的隐逸闲适之情更是相映成趣。

 面对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秀美景致,怪不得清代桐城诗人姚兴泉《龙眠杂忆》云:“桐城好,最好是龙眠,碾玉峡前双水合,赐金园外万松园,山借宋人传。”词中提到“碾玉峡”,足见其在龙眠山名胜中的份量。所谓“山借宋人传”,是指龙眠居士、“宋画第一”李公麟,他有名作《龙眠山庄二十景》,今遗迹尚存;来桐城龙眠访友的苏轼、苏辙兄弟,曾对此二十景逐景赋诗。对碾玉峡,苏辙咏诗“白龙尽掩潭,修尾挂石壁。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射。”写得奇丽惊人。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刘大櫆也在《碾玉峡记》中称:“东龙眠山之幽丽出奇可喜者无穷,而最近渠治最善为碾玉峡。”他描写碾玉峡胜景:“峡长二十丈,溪水自西北奔入,每往益杀,其中旁陷,迫束水激,而鸣声淙然,为跳珠喷玉状,又往前行稍平,乃卒归于壑。旁皆石壁削立,有树生石上,枝纷叶披,倒影横垂,列坐其阴,寒人肌骨。”

 美不美,家乡水啊!方以智曾在《龙眠后游记》中尽情描摩故乡龙眠山水之胜,叹游寓在外所见山水,虽稍稍似故乡,然而又安能如故乡之山水,“可以菑畲不买而隐也”。这种心情,颇和他的同邑后辈戴名世类似。戴名世也屡屡放浪故乡山水,并毫不掩饰地说,“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清代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则进一步指出,桐城山水“奇杰”造就了“才士辈出”。在这些奇山秀水中,硕学名儒、名宦仕绅则更加钟爱龙眠山,赞之为“山水奥区”,他们或归隐或终老于龙眠山,龙眠山也因此更加声名秀出、人文鼎盛,蓄积了方以智所说的源源不断的“文章薪火”。

 凌云久动江湖气,杖剑时成风雨声。海内只今信寥落,龙眠山下有狂生。”(方以智《柬农父呈子远舅氏》)是啊,一代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生于斯、长于斯,故乡龙眠山水哺育了他,他怎不时时刻刻情牵于斯?他幼时读书悟易于碾玉峡边的寥一峰下,书声不绝、弦歌琅琅;青年与同学乡友戏游于碾玉峡的飞瀑流泉,载酒赋诗、啸傲山林。年轻时那种杖剑四海,浮三江、游五湖的豪情壮志,如今逃禅之后,却被浓郁的乡愁无边地覆盖了,尤其是梦中常常“一道飞流玉峡香”:这天崩地坼的乱世何时是个尽头?什么时候再来雅集桐邑才子,游戏龙眠玉峡,品兰香、分诗韵、鼓啸歌,临溪流觞射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