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安庆历史上的书院
(2013-01-29 12:58:2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桐城文化专题 |
书院之名始于唐朝,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演变为士人讲学读书、准备科举应考之地。安庆面积、人口均约占安徽的十分之一,全市历史上有记载的书院则约占全省历史上书院总数的八分之一,达30余所。其中最早的为唐代建于太湖县北司空山(今属岳西县)的太白书院和建于望江县香茗山的莲花书院。太白书院相传诗仙李白曾因避祸到此,终日潜心读书。(参见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纶。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山中诸生羡之,故相聚于此地建书院攻读。今遗址尚存大石一块,上刻“太白书堂”四字。
宋、元两代市境战乱不已,书院资料不详。仅望江县慈湖畈的慈湖书院较为著名,为元代大儒王幼学晚年私人讲学之所。
明、清两代,安庆书院大增。仅明嘉靖年间安庆知府胡缵宗任内就创办书院6所,形成安庆历史上书院教育的兴旺时期。其中较著名的有:桐城的桐溪书院、天城书院、毓秀书院,枞阳的白鹤书院、乐丰书院,潜山的皖山书院、三元书院,太湖的正学书院、熙湖书院,望江的雷阳书院,宿松的禹江书院等。
今安庆城区历史上记载的书院有8所:青阳书院(今大观亭旧址内),二良书院(今龙门口街东),近思书院(今昭忠祠巷内),山谷书院(今安庆一中校园东),龙山书院(今高琦小学西北),遂宁书院(原正观门外),凤鸣书院(今安庆四中校园内),其中敬敷书院最为为著名。
敬敷书院是清操江巡抚李日凡于顺治九年(1652)创办的官办书院,初名培原书院,位于府学东魁星楼(今安庆一中校园东)。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安徽巡抚叶九思将书院重修,并易名为修永书院。清乾隆初(1736)改名为敬敷书院,仍然从安徽各府县挑选诸生入号舍读书,并按人按月发给津贴。学习内容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学习方法以个人自学为主,结合相互问答切磋或集中讲解;每月上课2次,一次由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轮流主讲,一次为书院山长上课。山长为书院的最高领导。敬敷书院的山长一直由安徽巡抚聘任,历任山长中有刘大櫆、王宽吾、全祖望、姚鼐等知名学者。清咸丰年间,敬敷书院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清同治初(1862),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姚家口街(今孝肃路原安庆市广播电视局址)重建敬敷书院,并规定每月从厘金局征收的厘金中提取部分用作书院经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敷书院移建柏子桥(今安庆师范学院老校区内)。此后新学兴起,科举渐废,书院遂改为学堂。敬敷书院亦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建为安徽武备学堂。